【點贊茂名之名賢】王佔鰲 電白人民心中的一座豐碑

在電白,王佔鰲是一個不朽的傳奇。一個66年前任職的縣委書記,離開電白已經54年,甚至已經逝世32年了。但電白人民一直深切地懷念他,至今仍然口碑相傳。

1952年8月至1964年7月,王佔鰲擔任電白縣委書記。在他主政電白長達12年的時間裡,始終與電白人民同甘共苦,事必躬親,兢兢業業,任勞任怨,艱苦奮鬥,為電白的水利建設、造林綠化、愛國衛生、公路交通、農業生產發展和改變貧窮落後面貌創下不朽的業績。在這期間,電白曾先後被評為全國五好縣、全國綠化先進縣、全國治沙先進縣、全國衛生標兵鎮。

1952年,上任伊始的王佔鰲面對電白的窮山惡水,下決心抓好兩件大事,一是造林綠化,二是興修水利。

【点赞茂名之名贤】王占鳌 电白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

Ⓞ 工地上的王佔鰲

電白海岸線長達220公里,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沿海地區盡是白沙茫茫,人民過著“風來沙塵遮天日,多少良田變沙灘,一日三餐無米煮,只好攜子去逃荒”的悽慘生活。1954年春,縣委書記王佔鰲部署全縣沿海81公里沙質海岸線的造林治沙工作,首先選擇博賀作為突破口。

王佔鰲總結博賀的成功經驗,發動沿海15萬名群眾植樹造林。至1960年,電白沿海造林面積達四萬畝,成功營造出一條綿延81公里長的海岸防護林帶。一條氣勢磅礴的綠色長城終於在南海之濱巍然崛起。這年的年底,時任廣東省委書記陶鑄登上電白縣龍頭山,遙望白茫茫沙灘上綿延10裡的林帶,激動不已地一連說了三聲:“偉大!偉大!偉大!”並在當年全省人民代表大會上,向全省推廣博賀造林治沙的經驗。《人民日報》刊登了長篇通訊《電白變成了“電綠”》,並配發社論《學習電白,綠化家鄉,綠化祖國》。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廳裡,懸掛著一幅氣勢磅礴、蒼翠欲滴的巨型國畫《綠色長城》,這是1971年著名畫家關山月以電白沿海防護林帶為題材創作的名畫。

博賀林帶,歷經強風海潮的洗禮而巍然挺立在南海之濱。蒼綠永存,充分顯示了電白人民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力量。濤聲依舊,大海仍在訴說著王佔鰲當年率領廣大幹部群眾造林綠化的故事……

1949年前的電白水利設施極少,導致旱澇災害頻發。1943年久旱無雨,全縣莊稼失收,全縣餓死1.2萬人,外出逃荒者3.4萬人。為了根治乾旱,1957年,王佔鰲謀劃組織制訂了《電白縣1958年至1960年水利建設規劃》,在全縣範圍打響了規模空前、氣壯山河的興修水利戰役。

羅坑水庫庫內的水域面積很大,座座青山環繞著水庫,像玉盤中的翡翠,翠綠的峰巒倒映水面,將一湖玉液染成綠色。今天,我們走在大壩上,很難想象當年的建設者肩挑背扛壘起了這座大壩。20世紀50年代末,這山窪裡雲集了幾萬名民工。當時沒什麼建築機械設備,築壩大軍硬是用鍁用簸箕,將一筐筐泥土挑到壩上,壘起高達百米的攔水大壩。當年憑的是一股氣吞山河的精神力量。我們不禁對當年的建設者們肅然起敬。

羅坑水庫是電白水利建設的重中之重。1959年12月,羅坑水庫開始施工,王佔鰲身先士卒,帶領縣委一班人吃住在工地,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1960年1月上旬,一段大壩正在清基,此刻天氣極度寒冷,造成施工變慢。王佔鰲心想:如果春節過後才能完成清基任務,勢必影響大壩在雨季到來之前堵口,後果將不堪設想。他心急如焚,迎著呼呼的北風,迎著滾滾寒流,年近花甲的他脫下棉衣和鞋襪,含上薑片,首先跳下清基的泥潭,在齊膝的凍土裡挖泥。看到王佔鰲書記身先士卒,幹部和民工跟著跳了下去。就這樣幾百人輪番上陣,夜以繼日,不畏嚴寒,終於在春節前完成了清基任務。

1960年6月24日,僅用了半年時間,羅坑水庫主壩合攏。50多年過去了,羅坑水庫仍然是電白最大的水庫。時至今日,清澈的羅坑水庫水,仍然澆灌著電白大地,恩澤千家萬戶。

1958年,王佔鰲根據黨中央關於除害滅病的指示精神,以水東鎮為重點,在全縣範圍內開展轟轟烈烈的愛國衛生運動。是年3月,湛江地區“除四害,講衛生”現場會議在水東召開,水東鎮獲得全省“除四害”第一名。8月,全國愛國衛生檢查團到水東檢查衛生工作,讚揚水東鎮基本達到“四無”鎮(無老鼠、蚊子、蒼蠅、臭蟲)。昔日的臭漁港變成了全國聞名的衛生鎮。1958年,水東鎮被評為“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先進單位”。1959年和1960年,水東鎮分別獲得全省“特等衛生標兵”和“全國衛生先進單位”光榮稱號。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身為電白縣委書記的王佔鰲始終牢記毛澤東同志“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為”的教導,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追溯歷史的源頭,讓我們通過王佔鰲的一些生活小事,去感受他人格的力量。

王佔鰲女兒王改英說:“我爸爸1952年就來到電白,我留在家鄉跟外婆生活。一直到1955年之後,我才從北方來到電白。來到電白以後,我想怎麼那麼難見上爸爸一面呢?有時候,連星期天他也難得回家吃頓飯。每次媽媽都派我去找他,像傳令兵一樣叫他回家吃飯,他總是說:行了,你先回去吧。然後又專心投入工作中。有時候從中午12點催到下午1點多鐘,他都還沒有回來。小時候,我的印象就是,爸爸真是一個很忙很忙的人!”

縣政協原主席崔文明,20世紀50年代擔任縣委辦公室主任,一直在王佔鰲身邊工作。他說:王佔鰲騎著一部自行車、揹著一個揹包,走遍了電白的山山水水,走遍了335個生產大隊。我們辦公室人也很辛苦地跟著他,他和群眾“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林場、農場、工地都有他的足跡。

【点赞茂名之名贤】王占鳌 电白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

Ⓞ 王佔鰲1952年至1964年一直在用小陽臺隔出來的辦公室辦公

王佔鰲是一個艱苦樸素的人。一次,王佔鰲帶著秘書和警衛班長下鄉到坡心鎮蹲點,王佔鰲下鄉時的菜譜是豆腐炒白菜,叫作“一清二白”。當時坡心是農業合作社比較先進的地方,那段時間王佔鰲白天跟農民下田耕種,晚上回來還要寫東西。他當時的年齡已經50多歲了,鎮領導見到他這麼辛苦,便叫廚房給他加點菜,特意殺了一隻雞,切了一點肉片炒粉絲,還有一點瓜,煮了個雞蛋湯。王佔鰲回來看到就非常不高興。當時是我國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王佔鰲認為自己是共產黨員,要和群眾同甘共苦度過這個困難時期。結果,他批評了鎮領導幾句,叫炊事員撤下這些菜,只留下肉片炒粉絲和雞蛋湯。下鄉蹲點回來後,他還不放心地叮囑秘書:“我們在坡心鎮的伙食費交了嗎?還有那個雞蛋湯的錢你交了嗎?”秘書一一答覆之後,他才放心。

王佔鰲是山西人,在電白工作生活了12個年頭的他入鄉隨俗喜歡上了粵劇。提起電白粵劇團,不能不提到20世紀60年代的“少年班”。因為正是這些少年班學員,日後成為電白粵劇團的藝術骨幹。20世紀60年代初,在時任縣委書記王佔鰲的建議下,電白縣少年農村演出隊成立了,後易名:電白少年粵劇團,簡稱“少年班”。從全縣1000多人中選拔出23名少年班學員。原縣文化局副局長陳成東,1963年7月考進少年班時才13歲,掛在他家中的這幅王佔鰲與少年班的合影是一幅彌足珍貴的照片。陳成東說,王佔鰲書記很關心少年學員的學習和生活,經常過來與孩子們交流,打成一片。當年的陳成東年少頑皮,有一次,他坐在佔鰲書記膝蓋上撒歡,還伸手去摸他的肚腩。

20世紀60年代,籃球被稱為電白的“縣球”,鼎盛時期曾經戰勝過廣東青年男籃。籃球運動在電白曾經書寫了輝煌的一頁,這與王佔鰲有很大關係。王佔鰲平時帶頭打籃球,還是縣委機關“紅戰”隊的一員,身披18號球衣。一到他上場打球,場邊觀眾都紛紛當啦啦隊幫他鼓掌助威,大喊:18號加油,書記加油!

1964年,主政電白12年獲得殊榮無數的王佔鰲調離電白,到廣州市履任新職。

王佔鰲早已把電白當成了自己第二故鄉。人在廣州,心繫電白。電白有困難只要他能幫得上都會盡力幫助。例如當時電白想搞個水利渡槽,資金匱乏,王佔鰲便多次找主管的副省長彙報,終於幫電白解決了一些資金。

1984年春,業已退休的王佔鰲患腦出血,住進了醫院。電白縣委獲悉後,派縣委副書記崔文明前往廣州探望他。在醫院裡,王佔鰲請崔文明回去後向縣委轉達他的意願,說他去世後,請把他埋在電白羅坑水庫山頭上。後來因為王佔鰲的山西老家歡迎他回去養病,廣州市委便撥款在當地幹休所為他蓋了房子,讓他可以回鄉安享晚年。

【点赞茂名之名贤】王占鳌 电白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

Ⓞ 羅坑水庫佔鰲生態公園佔鰲亭

1986年,王佔鰲因病逝世。儘管他生前落葬羅坑水庫的願望未能實現,但電白人民為了紀念他,於1991年在羅坑水庫的山上修建了一座“佔鰲亭”。在中國,以個人命名的亭子極少,他們大多是為當地做出突出貢獻、深受愛戴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科學家。縣官在過去被稱為“七品芝麻官”,一個縣官能夠讓老百姓建一座亭閣來紀念他,足見他深受當地百姓的崇敬和愛戴。

2017年7月1日,電白區在水東西湖公園隆重舉行王佔鰲銅像落成儀式。銅像安放地同時命名為王佔鰲廣場。市委常委、區委書記、水東灣新城黨工委書記陳小鋒在儀式上說:“要以原電白縣委書記、人民好公僕王佔鰲同志為榜樣,繼承光榮傳統,弘揚革命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說,這座銅像是矗立在電白人民心中的一座豐碑,是對他主政電白12年政績的最高獎賞。這正應驗了一句話:“政聲人去後,民意閒談時。”

【点赞茂名之名贤】王占鳌 电白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

Ⓞ 王佔鰲銅像

說不完,道不盡的王佔鰲。如今,王佔鰲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但他的奉獻精神,他的光輝形象,永遠留在電白人民的心中。

歲月流金,英雄永恆。

佔鰲老書記,電白的山山水水,將永遠銘記著您的名字!

文 | 黃華

圖 | 閔燦 佚名

【点赞茂名之名贤】王占鳌 电白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点赞茂名之名贤】王占鳌 电白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