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評職稱制度是否已成為教師的痛?

冬日暖陽mhp


對這個問題,教育部門曾經做過調研,調研結果顯示:至少80%的教師對現行的職稱制度不滿意!估計問卷中表示滿意的,有一大部分是職稱制度在現實中的“獲益者”,還有一部分是徹底無奈,對這件事情的改變抱有消極態度,談不上滿意不滿意了。

在2015年起實行的教師職稱制度改革中,政府相關各部門致力於優化教師職稱制度,提高教師待遇等相關福利政策。然而大部分中小學教師對此卻並不買賬,對2015年起開始全面實施的教師職稱制度改革也評價不高。


由此看出,教師們對職稱制度不滿意是顯而易見的。主要的詬病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超過七成的接受調查的教師認為制度改革存在“指標分配不合理”。在行政系統主導下的各類評選,一旦涉及到“指標分配”,就很難有公平的。這種事情還是我們政府作風和社會風氣的問題,短時間內很難改變。

二、還有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評價過程不透明”。很多評上職稱的,只有公示的時候才能“看得出來”,到底怎麼推薦怎麼評審的,說不清道不明,令很多人覺得不公平。沒評上不要緊,如果能看到自身差距,以後再努力,但是要輸的明明白白啊!

三、還有八成的教師認為,現行職稱制度“評價標準不科學”。有些評價指標,對於基層教師來講很難達到要求。評價體系本身設置不科學,導致評定結果也缺乏說服力。

還有很多令教師不滿意的地方,75%的農村教師認為職稱制度中論資排輩現象嚴重。而對於職稱制度在評聘後的問題,40%以上教師認為職稱和工資的關係不合理,60%以上希望職稱制度能夠提高教師工資。

其實,分析這些教師的不滿之處,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負面評價的背後,除了缺少相關舉措解決教師最關注的工資和職稱評定指標問題以外,還有很多是教育問題之外的社會風氣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光靠教育部門制定改革措施是不夠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權利沒有完全在陽光下運行,缺乏真正的群眾監督,權利尋租就無法避免,公平公正就無法實現。


小剛哥說教育


昨天我有一師範同學患甲狀腺癌病逝,該同學在讀師範期間學習成績十分優秀,尤其語文曾在全雁北地區師範生匯考時名列第一,曾被選定到地區人事局任職,結果被人頂替回本縣某鄉鎮中學任教,後經慧眼識人才者調到縣一中教高中歷史兼語文,由於他有滿腹經綸又殫精竭慮,教出一批批精英人才,曾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深受廣大師生們愛戴,可他不善於專營直至病逝還是中級職稱連個副高也沒拿到,真讓人痛心,你說這樣要知識有知識,要能力有能力的老師得不到高級職稱的眷顧,這樣制度有存在的必要嗎?


進堂2


提起職稱我的心就一緊,很痛很痛!我七一年參加工作,一直教畢業班。三十二年教了十七個畢業班。想一想我累不累!追升學率,追片上,校內排名次。三十二年僅僅有三次進高級的名額。七十年代給了一個,那時學校45名老師只有一個男老師是事務老師。那時我們都掙3l.5元,我那時《優》已經是一兩個了。應該是我晉高級。可校長找到我說:Xx男老師養家餬口掙的太少,他愛人與孩子都是農村戶口。讓給他吧。咱們女的還有戶主掙錢。唉,我就讓給了戶主是男老師的困難戶。九十年代又給了一個名額,我很高興,準可以了。可是那年五十二可以退休。一個只教過一個畢業班的老師正可以退休。她與校長關係好吃喝不分,以退休沒機會了為由。她晉級退休了。轉眼二0O二年開學終於又給了一個名額。校長高興地告訴我報上去了。我很興奮,可第二天就沉痛我不行了。因為必須有近三年的論文。我的獲獎論文剛好是前四年的。我是全校優最多的教師。曾是局級優秀班主任,市級優秀輔導員,可就是一級教師。這個刺象針一樣紮在我心守常常作疼很痛很痛!退休那天我滿眼淚水地離開我戰鬥三十二年學校。雖然我沒有機會成為高級教師,但我是一個熱愛教育工作的合格老師!!!


用戶9585480775850


說到職稱,想起2016年初春一件事,體檢中心接了某區機關以及區域內各部門,公務員和教師體檢任務,某天早上來了幾個人,其中有一個大個頭,我一看與我同歲,就與其聊了起來,得知他是一名小學特級教師,五十五歲辦了退養,這樣在不影響正式退休金的前題下,還可以再在外面打一份工,因為在退休前,通過拉關係已經辦好“特級”教師資格,所以每月可拿到七千多,又在區內一私企燒鍋爐,再拿三千多,二邊加一塊可拿一萬一千多元;我要說的是,職稱是什麼?職稱在國,就是換取金錢的敲門磚。


手機用戶7090627759


現在教師職稱制度己經成為教師的痛了,具體可分為幾點,

第一,老教師尤其更痛,老教師辛辛苦苦工作三四十年,被學歷,論文擋在門外,職稱評不過年輕的,自然心有不平,教課不會踏踏實實,全身心投入。

第二,職稱工資相差太多,我們剛評完職稱,副高職稱和一級職稱相差1千多元,有的工作將近40年還不如工作20年的教師工資高,這樣老教師叫苦連天,心有怨氣。

第三,職稱應該改革,應偏向工作年限,也就是工作年限佔有較高分數,科研成果固然重要,但又有多少是自己所寫,所創作的呢,如果用教齡計算職稱,我想誰都不會反對,對少數突出貢獻的人可以破格進級,這樣既能調動年輕人積極性,對多數老教師也是一個很好交待。

總之,我認為職稱制度己成為老師的一個痛點,己成為老師之間破壞團結的一個因素。不知道你們是否有同感,歡迎留言討論。




大雨226571628


今天調資的表貼在公示欄裡,多看了幾眼。

前段時間就聽說要漲薪,人均300多,今天看了,感覺每個人漲的不一樣,差距大了。

有人說,這次調資和職稱有關,職稱高的漲得多。還有人說,這次調資使“窮人”更窮,“富人”更富。大家哈哈一笑,不一會兒也就散了。

職稱這個話題大家說得多了,嘴裡再嚼不出什麼意思,不想說了。不過有的人公然說如何如何的好,完全一副自我迷戀的樣子,讓人氣憤!

憑啥說好?薪酬拿得多就應該幹得多、幹得好!我留意看了兩個基本情況相似同事調資後的工資,一個比另一個要多五六百塊錢。工資低的仍然每週有課和自習輔導,是你心裡就沒想法?會把這課盡心盡力的上好嗎?

是不是職稱高,乾和別人一樣的活,甚至沒有別人幹得好或者說不幹活,就能夠輕鬆獲得比別人高的報酬?聽起來匪夷所思,話只能說到這裡了。

有時想,隨波逐流就對了,什麼痛不痛的。做好心理調適,努力幹好本職工作吧!




同一首歌115


教師職稱讓一線教師教師的痛苦,讓偽教師痛快,讓尋租者進了天堂。六四分成差不離吧。

頌歌與詛咒同在,一點也不奇怪。

社會生產中必須得獎勤罰懶,磚家三十年前創新的教師職稱制度,實踐證明是失效的,與初衷相背而去。其陰暗面細節就不再贅述了。

其實,此制度的功過是非自有後人評說。筆者以為

職稱制度最痛的一線教師,最苦的是義務教育學校的班主任。怎奈何一再高企的行政成本投入,最虧的是國家財政背後的納稅人。

正如廣大教師的無奈吐槽

職稱制度已成為阻礙教育健康發展的絆腳石,敗壞了師德師風,離間了老師之間的關係。

職稱不廢,教師盡淚;職稱不除,教育盡毀!

逢時而生


現在教師評職稱有多少論文是買的,難道讓教師安心教課不行嗎?偏要逼著教師去發什麼核心,EI,SCI論文。難道工資不是工作的報酬而是職稱的報酬,上一樣的課,職稱不同,工資差距巨大,這合理嗎?

每個老師都要弄課題,這得研究出多少成果啊?事實上又有幾人能真正研究出來?不過是你抄我抄,既浪費人力又浪費精力,老師不做不行,上面檢查必須有,沒辦法學校強迫老師去做,不做評職晉級將受到嚴重影響。

還要弄優質課,殊不知優質課,精品課重複演練了多少遍,甚至幾十遍,浪費了學生老師多少時間?

論語有言“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教師不怕自己的工資低,就怕同樣的工作,同樣的年齡,什麼都是相似的,工資相差巨大。

要麼取消職稱,要麼多縮小職稱工資差距,提高教齡工資。按年計算,教齡每增加一年教齡津貼相應增加五十到一百元,比較合理,很多企業的工齡工資都是五十到幾百元不等,因為在單位工作的時間越長,對單位,對社會的貢獻越大,教師也一樣。


apple13093


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對評職稱一直詬病的原因,付出多的,乾的好的評不上,因為又是論文,又是計算機,又是科研立項,又是綜合獎的……一個專心教書的好老師,往往比不上善於鑽營、時間充裕可以搞一些立項啊,論文什麼的,結果這樣的人,年紀輕輕就評上高職,掙著高薪,有的相對而言,工作很輕鬆,這職稱限定的條條框框,真的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有用嗎?上面提到的這位如此優秀,卻沒有機會評上高職,真的是覺得很冤,而且由於名額的限制,好多優秀的老師都集中在差不多的年齡段,直到那些高職人員退休也讓不出幾個名額,所以已經在自己的從教生涯,放棄了評高職這件事情,這樣嚴重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不能否認,原來評上高職的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真正的優秀教師,但就是那少部分不優秀的都評上高職了,才讓人覺得不公平,說明這個制度存在著弊端,如果一項制度不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反而阻礙了教育教學工作的發展,那麼,我覺得這項制度就應該進行改革了,職稱制度可以不必廢除,畢竟好多走專業技術路線的,都得靠這項制度促進提高,但希望職稱工資制度要改,職稱的佔比就像現在教齡的佔比一樣,要逐步減少,因為,現實中的評聘問題好多,有的學校評優先,有的學校聘優先,造成教師之間矛盾重重,不能安心教書育人,可以適當提高教齡的佔比,注重獎勵性績效的發放,獎勵績效向班主任和一線教師傾斜,向工作量大、工作成績優的人傾斜,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好,這種制度真正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不要再把評職稱看的那麼重,評上職稱的作為一種榮譽,不要佔比那麼高,因為這個過程有失公平,這個結果更是造成教師,就是互相對比後,覺得自己是鑽營不夠,而不是覺得自己能力水平不行這樣的錯誤導向。希望借改革的機會,改掉以前不適合發展的弊端,就像以前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讓吃大鍋飯成為歷史,真正激發出人們的工作積極性,促進我們的教育高質量發展。


金玉滿堂2018666


對於職稱,討論過多,教育部應該建議,人事部,出臺相關政策,拿我任職學校來說,所有條條框框的設定,都要搞市省優質課,論文,班主任,優秀等,在中學這些有用嗎?安心教好學生是才是本份,可是為了利,不擇手段,人格,人品都沒有了,溜鬚拍馬,什麼招都用上了,二百多教師,一年給兩三個指標,只代課不當班主任,或不上優質課,老實工作的人,永遠和職稱無緣,快退休了,還是一級,設辦法,僧多糑少,再說給多少多額都沒用,考核的沒定就己劃圈外,你工作三十年,不如一年班主任加分多。所以職稱的問是病態。希望廢除是最合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