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1922:《新青年》浴火重生,《中國青年》文化接力

1920-1922:《新青年》浴火重生,《中國青年》文化接力

上海市老漁陽裡二號,是一幢石庫門住宅,磚木結構的兩層小樓坐北朝南,高高的門楣上方有一個磚砌的“A”字形的門簷。五四運動時,《新青年》主編陳獨秀因散發傳單於1919年6月11日被捕入獄,三個月後獲釋仍受監視。1920年2月,陳獨秀在李大釗幫助下潛回上海,便居住在此,因而,《新青年》編輯部隨其遷回上海。

此時,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經李大釗介紹,到上海與陳獨秀聯繫。陳獨秀與陳望道、李漢俊、李達、沈雁冰等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並把這些人吸收到《新青年》編輯部。共產國際支持解決了《新青年》的辦刊經費,馬克思主義作者則填補了稿荒。

從1920年9月的8卷一號起,《新青年》成為中國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機關刊物,與當時秘密編輯發行的《共產黨》月刊互相配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理論上的正式準備。《新青年》藉此成為共產主義刊物。而編輯部內部,因與北京同人無法就雜誌前途達成共識,胡適等人遂逐漸退出。

1921年2月1日,承印《新青年》的印刷所被上海法租界巡捕查抄。 4月,《新青年》從上海遷移到廣州昌興街繼續出版。到1922年7月,《新青年》出至9卷6期後宣告休刊。

1923年6月,《新青年》改為季刊,成為中共中央正式理論性機關刊物。

隨著陳獨秀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創始人之一,《新青年》引領青年人的使命,在組織上轉由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承擔: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22年,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改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923年10月20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辦機關刊物《中國青年》雜誌,共產黨員惲代英、蕭楚女擔任主編,接續《新青年》,繼續引領中國的青年人探尋反帝反封建和救國救民、自我成長的道路,成為我國近代史和中國青年運動史上最具戰鬥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

迄今96年辦刊史上,《中國青年》三次停刊又三次復刊,毛主席三次為《中國青年》親筆題寫刊名,這在中國期刊界是絕無僅有的。而縱觀五四運動爆發以來百年光影,《中國青年》思接《新青年》,理應五四精神,實實在在堪稱是中國青年運動史的同行者與記錄者,濃墨重彩彰顯了“百年中國,青年英雄”這一重要主題。(文-劉善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