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子弒母案的背後,究竟潛藏著怎樣的公理和良知?

衢州土郎中


人生劇本——逃避痛苦,追求快樂!

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從法律上看是罪與非罪,從人性上看是善與惡,從個人成長上看,是順與逆。總之,這是一出充滿血腥的人間悲劇。

個人成長的原點是教庭教育,家庭教育又根植於社會大勢,互為表裡,互相影響。

社會大環境深刻影響著家長和孩子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無孔不入。比如,計劃生育造成的少子家庭,傳統文化缺失等原因造成的溺愛家庭,信息渠道和內容的豐富多彩、隨手可得等原因造成的思想行為的多元化,諸如此類。同時,社會大環境中的家庭文化又反過來嚴重影響著學校教育,最明顯的莫過於再也看不到傳統“易子而教”所應有的管教行為和師道尊嚴,代之而來的卻是各種“校鬧”,各種“舉報”。所有這些惡性循環的惡果,最終的承受者,不論家長、學校、教師,還是社會,無疑都是最初的始作俑者。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此言不虛。

兒童時期所寫就的劇本,也就是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會影響人的一生。我們之後的生活,不過是同一劇本在不同時空舞臺上的重複上演而已。比如,兒童青少年時期表面看起來的乖乖娃,其內在的衝動或許正被嚴重壓抑著,乖乖背後的思想和行為也許會讓人瞠目結舌,但卻被隱藏起來,不為人知。幾年之後,一旦有了合適的釋放環境,我們甚至完全無法理解當年的乖乖娃怎麼一下子就面目全非了呢!

扭曲的教育還會嚴重遲滯孩子們的心智成長。

看看高校課堂上雙手緊握手機,瘋狂“吃雞”的“大嬰”們吧!都已是成年人的大學生了,跟老師玩的依然是童年的“藏貓貓”!要麼就是依然沉浸在“中學”模式,埋頭做作業,繼續未曾圓滿的“高四”、“高五”。好在也有部分人,在徹底釋放兩三年之後,還有一年半年時間能為自己的未來付出點真實的“大人”般的努力。

兒童時期的教育至關重要,後期的思想意識等會對已經寫就的人生劇本的細枝末節進行雕琢修整,但基本邏輯卻是穩定的,除非出現重大變故而造成劇本結構的坍塌。

總之,逃避痛苦,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但吉凶,不過是以個人立場因一時一事而區分的得失而已。

真所謂,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由本案所引發的有關家庭教育問題的探討,請參閱本頭條號《愛的方式≠愛》、《不可不知的人格培養》、《人的存在,既非隨機,亦非偶然》等原創文。

敬請關注,歡迎交流評論!


圓滿未完成的i


吳謝宇殺母案件曝光之後,關注度高居媒體榜首。大家都驚歎吳謝宇作案的縝密與淡定。我個人也成為好奇者,成天關注案件的報道。多篇報導看過之後,我個人認為,吳謝宇的所做所為更像一個為了滿足幼兒期遊戲需求的行為表現。


在整個事件過程中,不難發現,吳謝宇在整個案件過程當中,完成了兩個遊戲活動。


現談談第一個遊戲。第一個遊戲就是與同伴在一起。吳謝宇從小到大二,一直生活在嚴格的、規範的校園生活當中,多次獲得殊榮。


他的生活是被模型化的狀態,據說大二後,吳謝宇在外租房,與性工作者同居,而且有了共同生活的打算。認識性工作者並求婚,看似是一個性的問題,實則是吳謝宇走出原生家庭被擺脫束縛的新生活所吸引的過程。這時候他需要一個同他同齡的夥伴一起玩,我們大家都曾經歷過,在很小的時候,我會賴在鄰居家不走,與小夥伴玩得不亦樂乎。無論是鄰居家的父母與自己家父母是多麼不對付,鄰居家是多麼的討厭我。我每天都會一睜眼就執著地站在門口,堅定的突破父母的束縛,敲開鄰居家的門。

吳謝宇也是如此,為了達成如此的目的,她必須讓媽媽不阻撓,媽媽安靜,於是吳謝宇就讓媽媽一直在家裡睡著。看來在吳謝宇的生活經驗當中,只有媽媽睡著了,他才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再談談第二個遊戲。吳謝宇殺母是為了獲得自由支配權。而真的殺掉母親之後,他回覆了成人思維。比如為母親辦離職宴、寫辭職信、向親戚朋友短信借錢,完成自己的補考等這一系列的行為,都是他意識狀態下的行為,也是他智商的應用,更是他另一項遊戲的前奏。


吳謝宇第二個遊戲叫警察抓小偷。更確切一點叫躲貓貓,很小的的時候我們都與父母玩過躲貓貓的遊戲,在遊戲中如果被大人很快地找到,我們就會很沮喪。如果大人總是找不到我們,尤其是我們發出聲響後,大人費勁周章找到我們時,我們的遊戲愉悅感會直線上升。如果在玩這個遊戲的過程當中,大人撤離了這場遊戲我們就會很沮喪。


吳謝宇躲了7個月,就會很沮喪。舅舅一個是否回來過年的短信,猶如大人一句“你藏好了嗎”,讓吳謝宇找到了發出聲音的機會。警察懸賞通緝時,吳謝宇一邊藏匿一邊不斷髮出聲響,比如說30多張假身份證的使用是為了藏匿,還有在教育機構黨培訓老師,眾目睽睽之下現身,屬廣而告之我在這裡。晚上做陪酒,公眾場合反覆被陌生人挑選,屬廣而告之我在這裡。如此高調的現身而無人理會,在這場遊戲中,吳謝宇是屬於自嗨而無人參與的狀態下,他會感覺索然無味的,所以他才會採用自我送上門的方式把自己送進警察局,自己現身機場,機場四次抓拍到他的頭像信息,當警察出現在他面前的時候,他對警察說別說了我跟你走。


如此淡定的背後,一定會想到他對自己的評價,對這次遊戲的評價,一定跌到了冰點以下,太無味了太無聊了,我想吳謝宇不會輕而易舉的向警察交待一切,他還做其他的遊戲,不然的他會感覺自己一生太沒存在感。


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將人一生氛圍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我們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講,我們0-3歲的主要任務是健康的活下來,要完成這個任務必須依靠養育者。生活的全部是以養育者為主。3-6歲我們的主要任務是以遊戲為主,所謂的遊戲就是玩,為什麼要玩為主?有理論認為,人無意識的重演先祖的生活過程,比如幼兒喜歡玩水、泥。還有一種理論是生活必備理論,他們認為幼兒的遊戲是無意識為以後生活準備,比如喜歡玩過家家,扮演不同角色的遊戲,從以上的理論當中可以看出,幼兒的遊戲既有繼承又有發展,而且是強烈的主動探索的一個過程,這時候的養育者,應該退居二線,應該成為跟隨者及輔助者。顯然,吳謝宇從童年一直到大學之前,都是在他人涉定的軌道上行走,是一個被動服從者,同時更是一個無法實現自己需求的被壓抑者。

弗洛伊德認為,早年未完成的心願會成為心理疾病的誘因。(寫得很亂,輕拍。作為福州老鄉,鐵中的校友,對吳謝宇的悲劇還是極為惋惜,吳謝宇及母親都有錯,又都沒錯,一個付出生命,一個失去自由面臨無期。)


太陽之子k


吳謝宇殺母案件曝光之後,關注度高居媒體榜首。大家都驚歎吳謝宇作案的縝密與淡定。我個人也成為好奇者,成天關注案件的報道。多篇報導看過之後,我個人認為,吳謝宇的所做所為更像一個為了滿足幼兒期遊戲需求的行為表現。

在整個事件過程中,不難發現,吳謝宇在整個案件過程當中,完成了兩個遊戲活動。現談談第一個遊戲,第一個遊戲就是與同伴在一起。吳謝宇從小到大二,一直生活在嚴格的、規範的校園生活當中,多次獲得殊榮。他的生活是被模型化的狀態,據說大二後,吳謝宇在外租房,與性工作者同居,而且有了共同生活的打算。認識性工作者並求婚,看似是一個性的問題,實則是吳謝宇走出原生家庭被擺脫束縛的新生活所吸引的過程。這時候他需要一個同他同齡的夥伴一起玩,我們大家都曾經歷過,在很小的時候,我會賴在鄰居家不走,與小夥伴玩得不亦樂乎。無論是鄰居家的父母與自己家父母是多麼不對付,鄰居家是多麼的討厭我。我每天都會一睜眼就執著地站在門口,堅定的突破父母的束縛,敲開鄰居家的門。吳謝宇也是如此,為了達成如此的目的,她必須讓媽媽不阻撓,媽媽安靜,於是吳謝宇就讓媽媽一直在家裡睡著。看來在吳謝宇的生活經驗當中,只有媽媽睡著了,他才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再談談第二個遊戲。吳謝宇殺母是為了獲得自由支配權。而真的殺掉母親之後,他回覆了成人思維。比如為母親辦離職宴、寫辭職信、向親戚朋友短信借錢,完成自己的補考等這一系列的行為,都是他意識狀態下的行為,也是他智商的應用,更是他另一項遊戲的前奏。吳謝宇第二個遊戲叫警察抓小偷。更確切一點叫躲貓貓,很小的的時候我們都與父母玩過躲貓貓的遊戲,在遊戲中如果被大人很快地找到,我們就會很沮喪。如果大人總是找不到我們,尤其是我們發出聲響後,大人費勁周章找到我們時,我們的遊戲愉悅感會直線上升。如果在玩這個遊戲的過程當中,大人撤離了這場遊戲我們就會很沮喪。吳謝宇躲了7個月,就會很沮喪。舅舅一個是否回來過年的短信,猶如大人一句“你藏好了嗎”,讓吳謝宇找到了發出聲音的機會。警察懸賞通緝時,吳謝宇一邊藏匿一邊不斷髮出聲響,比如說30多張假身份證的使用是為了藏匿,還有在教育機構黨培訓老師,眾目睽睽之下現身,屬廣而告之我在這裡。晚上做陪酒,公眾場合反覆被陌生人挑選,屬廣而告之我在這裡。如此高調的現身而無人理會,在這場遊戲中,吳謝宇是屬於自嗨而無人參與的狀態下,他會感覺索然無味的,所以他才會採用自我送上門的方式把自己送進警察局,自己現身機場,機場四次抓拍到他的頭像信息,當警察出現在他面前的時候,他對警察說別說了我跟你走。

如此淡定的背後,一定會想到他對自己的評價,對這次遊戲的評價,一定跌到了冰點以下,太無味了太無聊了,我想吳謝宇不會輕而易舉的向警察交待一切,他還做其他的遊戲,不然的他會感覺自己一生太沒存在感。

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將人一生氛圍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我們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講,我們0-3歲的主要任務是健康的活下來,要完成這個任務必須依靠養育者。生活的全部是以養育者為主。3-6歲我們的主要任務是以遊戲為主,所謂的遊戲就是玩,為什麼要玩為主?有理論認為,人無意識的重演先祖的生活過程,比如幼兒喜歡玩水、泥。還有一種理論是生活必備理論,他們認為幼兒的遊戲是無意識為以後生活準備,比如喜歡玩過家家,扮演不同角色的遊戲,從以上的理論當中可以看出,幼兒的遊戲既有繼承又有發展,而且是強烈的主動探索的一個過程,這時候的養育者,應該退居二線,應該成為跟隨者及輔助者。顯然,吳謝宇從童年一直到大學之前,都是在他人涉定的軌道上行走,是一個被動服從者,同時更是一個無法實現自己需求的被壓抑者。

弗洛伊德認為,早年未完成的心願會成為心理疾病的誘因。(寫得很亂,輕拍。作為福州老鄉,鐵中的校友,對吳謝宇的悲劇還是極為惋惜,吳謝宇及母親都有錯,又都沒錯,一個付出生命,一個失去自由面臨無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