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棍棒底下出孝子,那在當代我們該怎樣教育子女?

憶往惜歲月如歌


其實不是說古人才這樣講,就像是我們的老一輩口裡也會時常說這句話。

不過在現在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孩子的思想成熟很快,他們渴望自己在家裡和大人有平等的地位,不是能被打罵的對象。因此,作為父母來說,有很多人教育孩子變得不知所措。

現在的孩子教育,棍棒教育不但早已淘汰過時,而且還有可能會釀成一些可怕的後果。更加也會讓孩子接觸到一些暴力的心理或者行為。

我們要教育首先要找到孩子感興趣的話題(這是對孩子的精神生命的尊重),其次是要以此為切入點與孩子交流(感興趣的話題孩子才能跟你沒有代溝的滔滔不絕),然後在達到一個合適的時候對孩子進行引導(不要忘了和孩子交流的目的)。

這當中一定要注意,氛圍的輕鬆愉快,引導孩子的時候話題要自然的進入,最佳效果是孩子先提出來。

當我們尊重了孩子的精神生命以後,孩子的身心愉悅,自身也會爆發出無限潛力,同時家長髮現了孩子的進步一定要表揚,那時你就會發現你家孩子很優秀!



高級教育方式


這句話是對的,中國是一個古老而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五千年的歷史沉澱,飽寒著多少歷史教訓,記得我的父親在我兒時的時候就曾經跟我講過,過去曾經有個地主人家,家庭條件很優越,母親生了個兒子,一家人視其為掌上明珠,從小嬌生慣養,以致於到了成年以後,因為自己犯事被政府抓了起來,最後要進行行刑,臨刑之前,官吏問他最後還有什麼請求,他告訴他們,只想見自己的母親最後一面,官吏同意了,母親也來了,看到兒子五花大棒,母親失聲痛哭,最後兒子告訴母親,他還想再吃一次母親的奶,母親同意了,誰知兒子將母親的乳頭咬了下來,害得母親痛得死去活來。兒子此刻才知道,要是在他很小的時候,自己有什麼不好的地方,母親就能很好地教育好自己,也不會出現今天的這種嚴重的情況。歷史是面鏡子,如今很多人家家庭條件都很好了,在對待子女的教育問題上,依然還存在著一種錯誤的思潮,但願過去的歷史不要在有些家長的身上不要重演,當發現子女有些不好的行為時,先是引導和教育,實在不行,該棒打的時候,還是要棒打,今天您容忍了他,以後您就會害了他。同時也會害了您自已,害了我們這個社會。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也是每個家庭未來的希望,只有自己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之中將自己好的言行好好地在子女身上得以傳承,您的孩子才會有個更美好的未來。


用戶3980484185861


棍棒底下岀孝子,這話在我家是正確的。兄弟姐妹一大群,著實不好管教,父親脾氣暴躁,我們犯了錯輕則罵,重則打,規矩多,要求嚴。也捱過母親的打,但只有兩次。總之,沒有哪個敢不聽話,家裡的各種體力活,我們都參加,沒有人叫苦叫累偷奸耍滑。上了高中,發現父親遇事會用平等的口氣和我商量了,感覺自己終於有地位了,再大些,父母就成了我們的保護對象。剛參加工作,每月掙501塊,但過年回去差不多交給父母1000塊,再給父母念念工作成績,二老還是很開心的。父親之嚴厲影響很大,我的外甥回了他家就是霸王,來了我家規規矩矩,根本不敢造次,搗亂了,父親吼他一聲,立馬嚇哭。現在看來,父親的棍棒教育沒有失敗,連外甥都給嚇成了名牌大學的博士。家裡沒規矩的也見了不少,也不是教子都失敗,但確實有不算成功的。各家有各家教法,適合為好吧。


芙蓉國君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俗話來自韓非子的名言“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聖君之下”。經過歷史不斷演變傳承而形成現在的俗語。

一、斷章取義的教育方法

個人認為,這是對古人教育思想的一種斷章取義。古人有很多教育名言,例如“因材施教”,又例如“言傳身教”。

到底這種教育思想到底對不對呢?我覺得可以放大一些來看,數據出規律。古人治國,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秦始皇了,典型的“以暴治國”,而秦朝也只短短的興旺了一個年代。

另一個熟悉的例子,就是“大唐盛世”了,唐朝的治國之策中十分注重法治,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準。”

這句話所強調的是“平等”,法治之下的平等。個人認為這也是我們現在教育子女的一個指導方向。

二、當代我們怎麼樣教育子女?

上文所述,教育子女應該平等,這就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 家庭地位上的平等

自古以來,我們都是認同一個觀點:父親是家中的頂樑柱。放在現在,我們更多的認為父親是家中的經濟支撐。而同樣的,孩子則是家庭未來的“頂樑柱”,那麼為何不應該是平等的地位呢?

只是在家庭責任的分配上,大家有所區別。這就好比在公司裡面,老闆有辭退員工的權利,而員工也有辭職的權利。

2. 在法律上的平等

法律明確的規定了,父母對子女有贍養義務和責任,而同樣,子女對父母也有贍養的義務。

3.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選擇的權利,他也有自己的思想,我們成人所擁有的是生活的經驗,我們需要保護孩子而不是操縱孩子,我們需要尊重孩子而不是從力量上蔑視孩子;

而在實際教育中,我們對孩子的平等,可以在以下方面去體現:

1. 家庭規則,共同遵守,而不是孩子遵守。例如咱們不希望孩子玩遊戲,是否應該以身作則呢?

2. 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導師。不是“按我說的做”,而是“按我做的做”;

3. 不溺愛孩子。溺愛是一種最不平等的愛,就像咱們現在男女關係所說的“舔狗”,只有一方付出,另一方只接受。

4. 不以暴力手段教育孩子。用暴力手段教育孩子,並不能證明孩子多聽話,只能證明家長除了在身高和力量有優勢外,其他方面皆敗給了孩子。而另一個層面來講,暴力教育屬於統治教育的一個分支,以“權”壓人,是一種不對等的表現。


熊孩子專治


“棍棒之下出孝子”其實不能片面的理解為只有嚴厲懲罰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這只是其形,而非其意。我個人的理解包括三個層面。

1、激勵手段:賞罰分明是一種激勵手段,棍棒也是同樣的道理。然而絕不能將教育簡單機械的建立在粗暴的刑罰之上,真正的培養訓練是將激勵效應內化為一種無形的感召力。見棍棒如見父母的淳淳善誘之心,真摯愛子之切。

2、簡化的表達方法:棍棒是一種嚴厲負責管理行為,它是古人簡化的表達方式。並非所有的所有的孝子都是靠棍棒教育而來,也並非棍棒就一定是肉體的打罰,內心的棍棒也同樣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力。父親的一個眼神、一句責備、一次無視都可能比棍棒還要厲害。

3、德育優於棍棒理論:我們看到了少量的棍棒成功案例,就將棍棒視若瑰寶。卻忽略了大量依靠言傳身教、循序漸進、孟母三遷等德育手段而取得成功的實例。棍棒可以作為輔助或補充手段,但絕不是最佳方式,最主要的方法。真正高明的教育靠得是點滴積累而非突飛猛進,憑得是心平氣和而非暴風驟雨。


溜溜巴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教子俗語也許在古代適用。那是因為古時很多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決定他們面對孩子的錯誤無計可施,唯有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

但是在如今我們並不提倡"棍棒"教育。為什麼呢?父母的言行,處事方式其實無形中是在給孩子做榜樣。你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是在教子遇事簡單粗暴 。據本人觀察凡孩子有暴力傾向者,家長大多對孩子打罵較多。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可以看出對孩子幼時的教育的重要性。性格決定命運,習慣成就未來。3—6歲是性格塑造的”潮溼水泥期“,是一個人性格、習慣基本成型的時期,這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耐心地加以引導,用心培養。

建議對孩子的教育注意以下幾點:

1 性格養成上,從小要有規則意識

在生活中儘可能給孩子立一些規則,最好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如逛超市時,提前想好告訴孩子我們需要買什麼,而不是想買什麼買什麼。超市的物品豐富對孩子誘惑很大,如果孩子見到自己特別想要的小東西,也可答應但記住:只買一樣。動畫片深受孩子喜愛,可以約定每次只看兩集,一天不得超過2次。不按約定將會取消第二天看動畫的權利。生活中還有很多事情家長多用心,漸漸讓孩子養成規則意識。有規則的孩子很少出現無理取鬧,撒破打滾現象,他漸漸會明白約定的規則是他應該遵守的。

2習慣養成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生活中很多事情,孩子能做的決不包辦。尤其是兩三歲的孩子有了很多第一次,對許多事充滿好奇。作為父母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洗臉刷牙、自己換拖鞋自己洗腳,並讓孩子養成洗完腳自己洗襪子。開始不會家長要作示範,對孩子洗的襪子不論是否乾淨,都要大加讚揚,讓他體會到幹活的樂趣。還有自己的書包自己整理,穿衣,大點的孩子可以讓他整理床鋪,和父母一起整理房間。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利於養成孩子獨立,而不是凡事依靠父母的"媽寶男”。

3學習上,端正態度專心做事

尤其是孩子剛進入小學時,此時父母一定要多下功夫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孩子的學習桌上只放學習用品,學習用具要簡單,如文具盒,橡皮,不要買那種帶有玩具性質的。簡單的學習用品,乾淨的學習桌面有利於孩子專心學習。

寫字時:一定要工工整整,這是良好學習態度的開始。

放學後,要及時完成作業再吃飯再玩。這樣在孩子的心中,逐漸認識到學習是第一的。有些家長會說,孩子放學太累先玩會再寫吧!就怕孩子玩著玩著就忘了時間,最後不得不匆匆應付完作業了事。如果家長時間充足也可讓孩子固定一個寫作業時間點,總之寫作業時間要充足保質保量完成。

最後提醒:孩子性格的養成,習慣的培養,都需要父母長期堅定而有耐心地去做。對待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一定要:溫柔而堅定地拒絕。


扉扉細雨


現在的時代變得更加多元化、更加尊重個性和自由。特別是互聯網的全面普及和深入應用,孩子們能夠更早、更多的瞭解世界、認知世界,思維更加開放、活躍,不會輕易的盲從。對家長來說,受教育程度也比幾十年前更高,各類針對家長的培訓和學習書籍也是五花入門,因此,家長們也接受了很多新教育理念的衝擊,需要有一定的學習力和辨別力。

俗話說的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時移事易,現在的教育形勢,個人感覺更多的要求家長要主動學習,並且學有所成,否則真的會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導致時代在進步,孩子在進步,家長卻在拖後腿。家長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首先要明確到底想要孩子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實現什麼樣的人生,然後配合學校,制訂計劃,共同做好教育工作。特別是要結合子女的特點,採取針對性的教育方法。既不可盲從,抱著老一套,也不可放任不管,更不能學一樣,用一樣,最後哪一樣也不行,把孩子當成了試驗品。

作為一名家長,我家的孩子今年下半年即將小升初。這些年來,我們家一直堅持“學習時,是家長,平時,是朋友、哥們。”

一是堅持平等交流。從他上幼兒園開始,不管什麼事,首先要聽取他的意見。如果有充分的理由,就採納。如果不行,就告訴他為什麼不可以。即使當時來不及解釋,也會後面找機會解釋。也就是,充分尊重他發表意見的權利。

二是營造快樂氛圍。我家孩子從小就喜歡笑,恰好我也喜歡聽相聲、看小品。我們倆最大的愛好就是玩詞語接龍、接話把,比如給電視劇、小品甚至導航做捧哏等。我很喜歡這樣,因為這樣一是讓兒子時刻保持一個好心情,二是有一個快速的反應力和較好的語言組織力。朋友們都說我們爺倆像一對說相聲的。

三是培養獨立精神。主要體現在做飯、訂外賣、日常交通等方面。比如,有時候,我們會故意不做飯,給他兩個選擇,一是用我們的手機訂外賣,一是自己動手做飯,而且必須炒一個菜。再比如,有時候,明明有空,我們也會讓他自己做公交車去參加週末的英語培訓班。平時在與老師和同學的交往過程中,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我們都會忍住,先聽他講,講完了一塊分析,說出我們的意見,然後由他自己決定去怎麼實施。

四是在學習方面,我們採取的是“比著學,樹榜樣”。作為一名曾經的全市高考前五名,我有著充足的自信。我的目標是與孩子一起,把小學、初中、高中的課程再重新學一遍,身體力行,告訴孩子,我能行,你也能行。目前來看,總體效果不錯。孩子既不驕傲,也不自卑,能夠正確的面對學習和成績。

五是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這一點上,我一直有一個清晰的計劃,先讀漫畫書,然後是童話、寓言,然後是當代兒童作家的書,然後是經典名著,然後是通俗類的歷史書。目前,孩子讀5年級,正在讀明朝那些事和國外的經典小說。

六是與孩子一起玩感興趣的。我兒子撲克類和棋類(包括麻將)的遊戲幾乎都會,都是我教的。還有電腦遊戲,都是我陪著一起玩。偶爾出去旅遊,必須帶上他。包括看電影什麼,都是一起。平時在家裡,沒有外人,他從不感我爸爸,而是叫我的外號,我也不叫他兒子,叫小名。有時,我們甚至一起說髒話。在這一點上,我覺得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孩子是獨立的、自主的。我對孩子有三點期望,一是能夠自食其力的在這個世界、社會上生存下去,二是能夠健康快樂,三是有自己的興趣愛好。

這個世界誰也不欠誰的,但是親情真的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妙的緣分,珍惜緣分!


五戒1977


“在當代我們該怎樣教育子女?”首先,這是一個非常大非常大的教育問題,是多少代教育者都在思考和要尋求解決的問題,到現在也沒有統一的答案。小編只是結合一些自己的經驗,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1、不同年齡段要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在幼兒階段,主要是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在小學階段,主要是兒童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興趣的培養,讓孩子有自覺主動的學習行為;在初高中階段,就要注重孩子選擇的能力,不管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中碰見的問題。

2、在教育的過程中“不要過激”,教育本身就是一個主觀性比較強的事情。都說“強扭的瓜不甜”,在孩子對某件事已經非常反感的情況下,再去強逼著去做,真的會“不甜”。切記,千萬不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你倆沒有深仇大恨。

3、家庭教育中家長一方意見一定要統一,不然爸爸說這樣,媽媽說這樣,爺爺奶奶又要這樣做,孩子到底要聽誰的,想想都頭打了吧?

4、家長要“以身作則”,家庭教育作為三大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之一,是孩子最初的教育起點,家長更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所以,家長的一言一行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家長一定要管理好自己。要想讓自己為孩子感到驕傲,首先你得能讓孩子以你為榜樣

5、尊重孩子的興趣,我們不要求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至少得讓孩子有屬於自己的特長。讓孩子以後在面臨選擇的時候,能夠多一條路。

6、適當“懲罰”教育。懲罰可以是體罰,也可以是其他類型的,比如說零花錢,玩具等。在教育心理學上有個“普雷馬克原理”也叫“祖母原理”,利用高頻的行為(喜歡的行為)作為低頻行為(不喜歡的行為)的強化物。

教育的方法千千萬,每個孩子每個家庭都要有自己的方法,但是必須要依照科學,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合理地去教育孩子,促進孩子的成長。


小小魔方工作室


孔子曰:“因材施教”,但是古人多以嚴格為標準老教育孩子,覺得棍棒底下出孝子。

但是放在現在的社會,依然還是因材施教的好,畢竟有些孩子根本承受不了,或者說父母將“嚴格”過分化,會導致很嚴重的後果。

前段時間出來一個新聞,在上海某大橋上,因為一個母親停車訓斥孩子,導致孩子一怒之下下車跳下了大橋,等救護車趕到的時候,孩子已經沒有生命體徵了。這件事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關於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最近北大學生吳謝宇弒母的案件也鬧得沸沸揚揚。

據吳謝宇的同學和朋友評價,他是一個很好相處的人,待人熱情,看到人會親切的叫人名字,從沒有看到他苦惱,沉默寡言的情況,成績名列前茅,至於家事卻很少外說,只知道他沒有父親。對於吳謝宇的殺人,甚至是殺母親的事情,至今令他們感到難以置信。

有人猜測是因為其母親對他管教太過嚴格,過分關注孩子成績,才華,聰明能幹的時候,卻從不關心他們是否快樂。

但不管真相如何,這些事情都給家長們敲響了警鐘,關於孩子的教育已經不能停留在過去的方式方法,時代變了,孩子接觸的社會也變了,應該努力尋找跟孩子友好溝通的方法,有事情即使解決,以免在孩子內心堆積久了就會成為嚴重的後患。

關注我可以瞭解更多娛樂八卦和家居好物的優惠活動!


Collmi珂米


古人說的未必對,特別是這句“棍棒底下出孝子”,讓人深惡痛絕,看看當今社會,任何職業都要有證,唯獨做父母不需要證。

一句“棍棒底下出孝子”,打廢了多少孩子,現在居然還有很多人把這句話奉為圭臬 。就單單從這句話的詞面意思來說,打孩子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將來對你“孝”?這本身就是一種自私,不要拿著自己自私,假裝高尚來教訓別人。

棍棒底下出來的孩子無非兩種:一種是逆來順受,沒有自己的人格,沒有自己的個性,重複著從古至今的循環,長大——聽話——結婚——生子。一種是暴虐、叛逆,用父母對自己的加害去加害比自己弱的旁人。

現代文明社會,對於孩子的教育個人覺得作為父母最該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陪伴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當孩子在十五六歲後,“不聽話”時,我們往往喜歡用孩子到了叛逆期,是正常表現,真的是這樣嗎?真的有叛逆期嗎?叛逆期一定就是和父母和老師對著幹嘛?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一個孩子如果能和父母很好的交流,一般都不會有什麼叛逆期,那些所謂孩子叛逆期,不聽話,管不了得說辭,你去看他們的父母,有幾個是上進的,有幾個是能和孩子正常交流的。(不要拿對孩子的說教,當成正常交流,我們可以想一下自己,為什麼小時候想快點長大?因為每天我們都浸潤在被說教、被批評、被教訓當中。有研究表明,孩子一小時被批評、說教的量比成年人一年的量都要多)

受篇幅所限,總之一句話:非常不認同“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的你有責任、有義務撫養、教育他們,但沒權力規劃他的未來,更沒權力用你的棍棒為自己打出一個“孝子”。真正的為孩子好的方法就是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