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誼向左,光線向右:影視公司的掙扎與生機

華誼向左,光線向右:影視公司的掙扎與生機

當年的娛樂雙子星,各自走上了非常不一樣的路。


作者 | 呂玥


華誼和光線都交出了2018年年報。

2018年,華誼兄弟實現營收38.91億,同比下降1.40%,淨利潤虧損近11億,同比下降231.97%。這是華誼兄弟自2009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淨利潤虧損。

而光線傳媒2018年營收14.92億,同比下降19.09%。大額資產減值損失導致扣非淨利明顯下滑,僅靠著出售新麗股份等投資收益支撐利潤。

當年的娛樂雙子星如今同樣面臨著危機,但各自卻走上了非常不一樣的路。

「華誼兄弟渡劫」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所有人都將王中軍和王長田放在一起比較,並爭論誰才是“娛樂之王”。

王中軍是大院子弟,是個典型生長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人。能侃、能唬人、不耍賴、強調規矩、遇事講義氣、愛交朋友……所有屬於北京人的性格特徵幾乎都能在他身上體現。

王長田出生在大連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從小生活不富裕但品學兼優,學生時期就立下了改變世界的志向,後來當了記者更是時時想著“兼濟天下”。

在王長田看來,他和王中軍沒有什麼可比性:“王中軍是把生意做成了娛樂,他是一個娛樂人物。我是把娛樂做成了生意,一旦做成生意,這事就沒什麼樂趣了。我有一點一直逃不掉,人家說一日為記者,終生為記者。他是娛樂人,我是傳媒人加商人。”

同樣,他也不認為光線和華誼兩家公司有什麼可比性:“華誼兄弟更偏重於娛樂公司,而光線是個真正意義上的傳媒公司,這個方向從來沒有發生過實質的改變。”

而王中軍也確實更“娛樂”,他曾頻繁出現在藝術品拍賣的現場,與影視圈裡的“大腕兒”稱兄道弟,擁有馬場和美術館。


華誼向左,光線向右:影視公司的掙扎與生機

去年,崔永元怒懟華誼的微博就像個炮捻子一樣,噼裡啪啦的點著了娛樂圈這個炮仗。

不到兩週時間,華誼兄弟直接跌停,市值蒸發22.75億。隨後華誼發佈股份質押公告,王中軍王中磊兄弟倆被指“避稅”、“洗錢”、“質押式套現”,負面新聞下的兩人像是十惡不赦的資本家,華誼也像是個用罪惡的金錢堆起的城堡。

華誼向左,光線向右:影視公司的掙扎與生機

大眾風評的倒戈僅在一瞬。

很難想象,就在幾個月前華誼的電影《芳華》獲得了14億的票房,“馮小剛式”青春讓無數人含淚二刷;就在一兩年前,華誼出品還是華語最有趣賀歲片的代名詞,馮小剛導演還是票房和口碑的保證。

華誼向左,光線向右:影視公司的掙扎與生機

看似大廈一夜傾倒,實則危機如影隨形。

回顧華誼兄弟的歷史,你會發現2013年和2015年這兩個時間點,將華誼這一路走來的發展歷程分為了三個階段,而在每一階段,危機都暗伏於繁榮的背後——

1994年,王中軍從美國學成歸來,創辦了家廣告公司——華誼廣告。起初只做刊登廣告的小雜誌的華誼迅速坐上了“順風順水車”,從幾個龐大國企的訂單中挖到了第一桶金,而後這桶金投在英達的情景喜劇《心理診所》。開播後,該劇淨賺了400萬,收益率達到90%以上。


華誼向左,光線向右:影視公司的掙扎與生機

隨後華誼開始投資電影,從姜文的《鬼子來了》,到馮小剛的《沒完沒了》,與美國哥倫比亞公司聯合拍攝的《大腕》、《手機》、《天下無賊》、《集結號》……華誼在投資電影這條路上,連續十年幾乎沒有失手。2009年,華誼兄弟登陸創業板,成了“中國影視娛樂第一股”。

在王中軍看來,自己的成功真是歸功於運氣好。但沒想到接連出現的兩次危機——王京花帶40多個藝人出走華誼,2012年馮小剛的《1942》票房不及預期,華誼的好運氣隨著馮小剛的第一次落敗而迅速結束。

“去電影化”策略在此時顯得挺明智。在電影外拓展互聯網娛樂和實景娛樂的華誼,想以幾個電影IP為核心連接全產業鏈,迪士尼就是他們的目標。但主題樂園不可能一日就建起,顧此失彼的華誼發現新的業務沒起來,舊的影視業務也不行了。

察覺前方形勢不對,華誼立刻掉頭,又重新駛回電影這條路。“我們為什麼電影成功了?就是靠‘大製作、大手筆加影視大腕’。”王中軍堅守著這一電影爆款製作公式,買下浙江東陽浩瀚影視娛樂有限公司和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綁定了包括馮小剛、李晨、Angelababy、馮紹峰、杜淳等一票明星股東。

華誼向左,光線向右:影視公司的掙扎與生機

“王中軍的整個公司運作就一個字—'人'。”王長田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評價。

在內容生產方面,王中軍捆綁馮小剛,緊接著再以同樣的方式捆綁一批馮小剛;在資本運作方面,王中軍最擅長將娛樂圈外的企業家變成好朋友,像用友董事長王文京、招行行長馬蔚華、太合房地產董事長王偉,從這些人手中拿錢根本就不是什麼大事。

2015年,華誼以10.5億價格買下馮小剛公司東陽美拉的70%股權,馮小剛給出了五年淨利潤6.74億的承諾。2016、2017東陽美拉共實現2.18億淨利潤,揹著幾個億的馮小剛,缺席春節賀歲檔後似乎要在今年忙碌起來。

華誼還有哪些牌呢?

在華誼的導演隊伍中,管虎是一名常勝將軍。

華誼向左,光線向右:影視公司的掙扎與生機

管虎被稱為“第六代怪才電影導演”,《鬥牛》、《殺生》、《廚子戲子痞子》口碑和評價兼具,2016年《老炮兒》更是獲獎頗多。而今年的《八佰》宣傳力度極強,自3月6日官宣預告片後,半個娛樂圈都在轉發報道,媒體甚至給出了“2019最受期待戰爭片”的名號。

華誼向左,光線向右:影視公司的掙扎與生機

另一位導演田羽生則是位80後,從2013年起以《前任攻略》三部曲共獲得23億票房,其中《前任3:再見前任》在2017年爆火,獲得19.41億票房。

藝人經紀業務方面,除了鄭愷、馮紹峰、杜淳、李晨等藝人,華誼在近幾年更偏向於簽約新人,如2015年才進入演藝圈的劉冬沁,曾參演過電視劇《幻城》、網絡劇《法醫秦明2清道夫》;

2014年參演電視劇《美人制造》進入演藝圈的楊旭文,之後又主演過電視劇《射鵰英雄傳》、《鍾馗捉妖記》。同時,華誼也佈局偶像市場,前後多次101系選秀都有派出新人參加,如鄭銳斌 、董又霖、戚硯笛等。

華誼向左,光線向右:影視公司的掙扎與生機

實景娛樂方面,去年7月華誼兄弟的首個電影主題公園在蘇州正式開業,在長沙的電影小鎮也在去年年底對外開放。但目前來看,華誼的電影IP並不具備長效挖掘的能力,同時根據媒體現場觀察樂園遊客數量也並沒有想象中樂觀。


「光線傳媒求生」

10年前,在王中軍、王中磊兄弟和馮小剛一起為華誼兄弟上市而歡欣雀躍時,王長田卻十分焦慮。

“從前光線最弱的就是這一點,我拿不出一個代表作來。”與此同時,由於公司估值分歧,王長田的融資計劃也在此時泡湯。

沒有王中軍的運氣和人氣,王長田的路要崎嶇很多。

他是從普通家庭中走出來的“學霸”,從考上覆旦新聞系,到進入好單位工作,再到走出體制自己創業成功,他只能依靠學識和經驗一路取勝。他喜歡將自己比作是“駱駝”,持久緩慢地累積著體力,邁出最穩健的一步。

1998年,在體制內工作了十年的王長田,和幾個媒體朋友一起成立了“光線電視策劃研究中心”。一共就湊了10萬塊錢的5個人,在一年後製作出了娛樂節目《中國娛樂報道》,3個月時間該節目覆蓋了5多家省市級電視臺,平均收視率達到了8%,又過了一年,觀眾突破3億。

華誼向左,光線向右:影視公司的掙扎與生機

對於娛樂圈,王長田從不認為自己是圈內人。他和王中軍幾乎是站在兩個對立面:十幾年來他不交明星朋友,不去酒桌上談生意,並且堅持不帶女主持去見客戶。

“關係根本不是生意,生意就是生意。如果幫不到別人,光靠關係是沒用的。”王長田像是個“學院派”,原則性極強,對於關係人脈的建立極為被動,或者說對於曾經正義無比的媒體人來說,他根本就不屑於用這種方式去賺錢。

華誼向左,光線向右:影視公司的掙扎與生機

彼時,雖然在大環境下新的遊戲規則已經建立,但處於兩個階段過渡期的電視媒體,依然充滿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由於光線是打破傳統廣電“一統天下”局面的第一人,加之並沒有人脈圈子幫忙,光線的賬被封過半年,同時還要擔心公司隨時可能會被收編;2000年廣電出臺新規,光線的三檔節目必須改名;2004年光線試圖和地方教育臺合資以此進入電視臺整體運營,但很快因國情而失敗。

不得已之下,光線開始轉戰進入影視領域,電視製作業務斷崖式下跌,之後被徹底拋棄。

在票房黑馬《泰囧》出現前,光線甚至被戲稱為“爛片製造者”,而這完全是因為王長田的謹慎、缺乏安全感所致。

“2003、2004年的時候,我賬上已經很有錢,完全可以成立房地產公司,當時有人說出3000萬就能去拿項目,我就沒做。我一直覺得,雖然不錯吧,但也許哪天有點什麼事呢?也許哪天要錢呢?幸虧我把錢留在那兒,要不然我真的早就死掉了。”

沒有一頓飯就說定投資幾千萬的朋友,自己也像個財主一樣花錢從不“大手筆”,因而那些年光線小投資、小成本的電影自然是很難出高質量佳作。

華誼向左,光線向右:影視公司的掙扎與生機

從不靠運氣的光線,在2012年終是“走了回運”等來了部《泰囧》,原本預估最多能拿到7億票房的影片,最終獲得了12.67億。

第二年,《致青春》票房衝上7億,在該影片上映首日光線股價就跟著漲了7.61%,上映不到兩週光線市值突破140億。在這之後,光線年年都有好幾部電影票房破五億。

華誼向左,光線向右:影視公司的掙扎與生機

這樣的好運氣,一直持續到今年春節檔似乎開始終結,原本保底28億的《瘋狂外星人》,縱然是有黃渤,沈騰加徐崢三個喜劇票房靈藥加持,最終仍是以22億票房冷淡收場。從來都以實力取勝的光線,在將近七年的時間卻是以押對爆款的運氣崛起。

這看起來似乎有點諷刺。

為了不被爆款所挾持,光線也看上了一個和華誼類似的策略——多元化佈局,但不同的是,光線依然是圍繞著內容來實現多元化。

目前,光線的業務包括電影、動漫、電視劇(網劇)、藝人經紀及內容相關、產業投資。針對影視業務,光線分設了主打年輕態電影、動漫電影、青春熱血職場影視劇的青春光線、彩條屋、小森林等五個業務部門,宣發物料由英事達負責,藝人經紀則由光線經紀負責。

設想和部門設置足夠細緻,但當下光線依然需要更多“實打實”的王牌。

華誼向左,光線向右:影視公司的掙扎與生機

首先是作品方面。由張震、廖凡、倪妮主演的《雪暴》將於4月30日上映,備受關注的《八佰》光線同樣也有投資。除此以外,周迅、吳鎮宇的《保持沉默》、由胡歌主演的《南方車站的聚會》、由馬思純、黃景瑜、鍾楚曦主演的《蕎麥瘋長》都將是票房奪冠的黑馬,而科幻電影《三體》仍然是光線最大的一張王牌。

從旗下藝人來看,除了光線的“老將”柳巖和大左,包文婧和包貝爾夫婦因綜藝節目話題度極高,而流量小花關曉彤、新人胡先煦和姜梓新同樣熱度極強。

華誼向左,光線向右:影視公司的掙扎與生機

值得注意的是,從2016年的《大魚海棠》開始,近幾年光線傳媒一直在積極佈局動漫領域,試圖贏得先發優勢。

今年3月,光線協助推廣的《夏目友人帳》獲得1.15億票房,另外今年還會有動畫電影神話三部曲《姜子牙》、《哪吒之魔童降世》、《妙先生》等動漫作品上映,主打動漫電影的品牌彩條屋也先後投資了多家動漫產業公司,以此來儲備內容資源。

「華誼向左,光線向右」

華誼從內容起家,半路走向投資。這個決定起初是源於擺脫綁定明星所帶來的危機,沒想到投資這條路走得太順,一時間還真不捨得掉頭。

2010年,華誼以1.5億價格收購掌趣科技22%的股份,在所有人都以為華誼要進軍遊戲領域的時候,華誼在掌趣科技上市後開始套現,在有些年份投資收益甚至相當於淨利潤的90%,完全將掌趣科技脫手時累計套現高達28億元。與此同時,這個方法又一次被用在華誼收購的銀漢科技上,從中華誼套現6.47億元。

華誼向左,光線向右:影視公司的掙扎與生機

不得不提的還有華誼的“地產投資”。有媒體報道稱,自從佈局實景娛樂以來,華誼自己拿下的土地儲備就接近14000畝,這個數字在房地產領域也算得上是百強地產企業了。

華誼還涉及金融領域,2017年就成立了家融資租賃有限公司,而王中軍、王中磊的個人投資同樣做得風生水起。

以資本運作的本錢為明星的不穩定性做保障,如果沒有崔永元的出現,這絕對個完美路線。

而光線從電視節目製作起家,半路轉向影視領域。

王長田一直強調光線是個傳媒公司,如今也是通過細分廠牌,堅持“內容為王”策略。除此以外,光線在2018年還成立了編劇導演事務部,試圖培養更多頭部內容的“起源處”——頭部的編劇和導演。

光線傳媒對貓眼的投資幫助光線控股了國內最大的電影票務平臺。今年春節貓眼娛樂赴港上市,光線還將因此獲得更大的投資收益。


華誼向左,光線向右:影視公司的掙扎與生機

圖:貓眼香港上市

另外,看準Z世代興趣的光線,也算是傳統影視公司裡最早積極佈局動漫的公司,當然是否能搶得先機,依然還得看內容品質。

光線並非全無隱患。在大家紛紛爭搶進入電影衍生品市場時,光線電影衍生品營收仍在減少;在影視作品的內容挑選上,依然面臨押中還是押不中的兩難抉擇;

從投資來看,光線採取分散的投資方法,與影視有關或無關的公司都存在,過於保守的方式是否能給公司提供良好的投資回報依然未知。

華誼和光線即使選擇了不同的方向,但也面對著大環境下同樣的生存考驗。一方面電影票房壓力持續,一方面寒冬論讓資本也紛紛噤聲,與此同時BAT娛樂全產業鏈佈局已經展開,“互聯網+泛娛樂生態”或許將形成壟斷之勢。

站在十字路頭該走向哪個方向,走向某個方向後前景又如何。傳統影視公司疑惑滿懷,困難重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