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過春天》裡看到不一樣的十六歲,一個無處安放的十六歲

十六歲,像春天一樣的年紀。而在這部影片裡,過春天卻是“水客”中的一句行話。安全度過海關沒被攔下,過關好運的意思。

這雖是一部青春片,卻沒有我們以往看過的那樣單純美好,也沒有墮胎這樣的狗血情節,而是給我們展現了青春該有的樣子。

你在《過春天》裡看到不一樣的十六歲,一個無處安放的十六歲

在十六歲的年紀,總想在危險,誘惑,愛情的邊緣的試探,這就像我們的過春天。

片中的女孩劉佩佩,單親家庭出身。父親卡車司機住在香港,母親在大陸當著二奶。

佩佩每日來往於兩地之間,白天在學校說著一口流利的粵語,晚上過了關口回到家就聽到媽媽和朋友打著麻將說著普通話。

你在《過春天》裡看到不一樣的十六歲,一個無處安放的十六歲

佩佩每天就這樣來往於兩個地區,兩個身份之間。

在iPhone6剛出的時候,催發了一個職業——水客。

通過賺取港版價格和國內價格之間的差價而鋌而走險的人。

你在《過春天》裡看到不一樣的十六歲,一個無處安放的十六歲

一次偶然的機會,佩佩通過好友Jo的男友阿豪加入了這個行業,“水客”成為了佩佩的另一個身份。

阿豪帶她入行,卻在瞞著Jo,但佩佩賺錢是為了和Jo一起去日本看雪。冷漠的親情,暖暖的友情,懵懂的愛情,何去何從,一段頗有“冒險”感的青春故事就此開始。

你在《過春天》裡看到不一樣的十六歲,一個無處安放的十六歲

身為學生的她,每天來往於兩地,長相清湯寡水的她一看就是一個老老實實的學生妹。這個行業看起來好像再適合不過她的樣子。

在水客的組織裡,她遊刃有餘,組織裡的人都叫她“佩佩姐”。

從一開始的一部手機到每次四部,業務能力極高的她也受到了水客頭頭的喜愛,甚至主動提出要她當乾女兒。

佩佩其實並不缺錢,當水客只是因為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是在開卡車的爸爸那裡得不到的,也是在深圳住著當二奶的媽媽那裡得不到的。

阿豪帶她走上山頂,看清了整個香港的全貌。大喊著"I'm the King",可是他卻只是個大排檔打工的。

你在《過春天》裡看到不一樣的十六歲,一個無處安放的十六歲

這裡的人心中都有些期許,佩佩想去看雪,媽媽想要移民,阿豪想有自己的事業。

片裡的鯊魚,被養在魚缸裡。鯊魚,必須一直遊動,不然就會死亡。

就像佩佩,一直移動著,逃避著家庭。她完成一筆又一筆的交易,買好了和Jo一起去日本的機票。

電影裡最精彩的部分,是佩佩答應阿豪幫他走私,兩人在昏暗的燈光下給對方的身上綁上手機。紅色的光線,汗溼的頭髮,兩個人近的對方的呼吸都可以聽到,但沒做什麼。

你在《過春天》裡看到不一樣的十六歲,一個無處安放的十六歲

這可能是迄今最具創意的青春“激情戲”,但導演白雪說這不是愛情,這只是荷爾蒙。

片子的尾聲,佩佩因走私受到懲罰後,她選擇和母親和解,和自己和解。她從一個十六歲的女孩成長了,開始正面面對自己的身份。

《過春天》的英文名字是The Crossing,在這個十字路口,你要選擇走那條路呢?

“這不單單是一個講青春成長的電影,而是一個時代的切片,是我們當下社會的一個寫照。”

導演白雪這樣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