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兩年前顏寧落選院士,現在卻選上美國院士?

珂欣36


一則顏寧當選美國院士的新聞可以說在國內掀起了軒然大波,幾乎所有人都在第一時間把問題歸結到“體制問題”,對此大加撻伐。但是事情真的是這個樣子嗎?

首先,中國科研體制確實有問題,相比較於美國,中國的科研實力和科研環境都遠不及前者,但是這不等於顏寧是因為選不上院士、不能容忍國內科研體制才出走的,這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其實我們看到一個時間點:顏寧2017年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提名,但是2017年當年顏寧就出國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擔任終身教授——請問顏寧是怎麼預測到自己沒評上院士然後瞬間就聯繫好了出國的全部事宜、秒“歸海”的?

事實上,早在顏寧進入候選名單的前兩個月,她早就已經說要加盟普林斯頓了。所以顏寧出國根本就不是因為沒有評上院士,相反,顏寧很大可能是因為出國所以才沒有評上院士的。

而且顏寧自己是怎麼評價別人說她是“負氣出走”的?

最早說顏寧負氣出走的是一篇微信公眾號文章,也是目前最廣為流傳的一篇文章。對於這篇文章,顏寧第一時間就在朋友圈加以駁斥,更是在微博上連發四條微博指責該文章是無中生有。

如下圖所示,就是顏寧在微博上的回應。尤其是一句“請勿揣度,否則我就說是被這些不實言論、網絡暴力嚇跑的”更是道出了自己的態度。

所以看到了嗎?那些說什麼“顏寧就是負氣出走”、“顏寧就算說她不是負氣出走也只是不敢說”,在顏寧眼裡都是“揣度”、“不實言論”、“網絡暴力”,拜託這些人不要給顏寧加戲了好嗎?在顏寧看來,她可能更噁心這些吃人血饅頭的人吧。

還有那些說什麼顏寧因為不會搞關係所以評不上院士的。拜託,顏寧是同樣著名的中國科學家施一公的學生,施一公在國內科研界的地位就不用說了吧,兩人的關係很好,請問何來搞不好關係這一說的?

另外,施一公也是以批評中國科研體系出名的,但是施一公是院士也當上了,清華副校長也當上了【現在主動卸任當上了西湖大學校長】,政協委員也當上了,難道說“邪惡勢力”只敢碰顏寧,不敢碰施一公?

那麼真實情況是什麼樣呢?真實情況就是跟顏寧所說的:

我去普林斯頓確實有點自討苦吃,我在清華這個我最愛的母校待得太舒服了,害怕自己的才智不知不覺浪費了,想換一個環境重新挑戰自己。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有大批的留學生出國,是做學生,現在終於看到了一批人被請回去,而且是到了頂尖的學校做先生。這是很多老一輩科學家的夢想。

而且,顏寧的科研實力毋庸置疑,在美國能夠評上科學院院士是理所當然,如果她繼續留在國內,雖然說不是一定能夠短時間內就評上科學院院士,但是也是有極大的可能的。

所以拜託那些還在吃人血饅頭的人能不能稍微把自己這副“借雞下蛋”的模樣收一收,顏寧都說了她有多噁心你們這種“網絡暴力”了,能再給自己加戲了嗎?


SilentTurbine


我覺得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並沒有什麼好陰謀論的。

選上院士既有需要實力,也需要一點運氣。

其實顏寧的事情2年前就刷屏過一次了,那一次她落選了中科院院士,後來去了普林斯頓任職。而最近這件事情又被拿出來說,主要是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她當選了美國科學院院士,而一直讓人詬病的百度CEO李彥宏入選了工程院院士的候選人名單。

這一下子引起了眾怒。不過實際上工程院院士的候選人名單有500人,而且能夠入選的僅僅只有60多人。所以,其實李彥宏並不是進了這個名單就可以入選的。

接著,我們說說顏寧的問題,其實她的成就說實在的,進入中科院院士是早晚的事情。2017年,她39歲,當時中科院院士的157位候選人名單當中,她是最年輕的。其實某種程度也反應了在中國入選中科院院士的難度其實相當高。

而在整個中科院選拔院士的歷史當中,目前最年輕的入選者是盧柯,38歲入選中科院院士。如果大家去看看盧柯的個人閱歷,你就會發現盧柯的人生也是在開掛,而且這個掛開得比顏寧還要誇張得多。

而反觀顏寧,其實她也是相當相當的出色,說實在的,對她來說,入選中科院院士其實只是時間早晚而已。40多歲入選中科院院士的科學家大有人在,比如:量子通信的潘建偉院士等等。而以顏寧的資歷和成就來說,實際上,在近些年入選的概率其實非常高。

中科院院士和美國科學院院士還是有區別的

其次,我們要知道的是,中科院院士和美國科學院院士是不太一樣的。前者我們可以理解成是國家官方認可的,具有副省級幹部的待遇(實際上,主要體現在看病上)而且資源會有很大的傾斜。而美國科學院院士其實是民間組織,它更像是一種榮譽頭銜,而想要更多的科研資源,還需要靠自己去爭取。

顏寧的選擇

其實2年前顏寧選擇去普林斯頓時,就已經註定會有今天這麼個事。因為以她的實力,無論她去哪個國家都是有機會拿到該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差別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而且,這一次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不僅僅有顏寧,還有結構生物學家陳珏和固體力學專家鎖志剛。

而大家把更多的焦點放在了顏寧身上,其實是因為2年前她錯失了稱為中科院院士的機會。而顏寧自己說過,她其實不太喜歡“女科學家”的稱號,而自己之所以選擇普林斯頓大學,只是像是換工作一樣,像換換搞學術的環境而已。


鍾銘聊科學


2017年,39歲的顏寧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前不久,顏寧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顏寧身上有著“美女”的標籤,似乎因為這個原因,關於她的新聞總能吊足公眾的胃口。當年參選院士進入候選人大名單,之後落選院士,再之後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擔任終身講席教授,再到今天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這一切都引發了媒體的關注。

顏寧在中國落選中科院院士,現在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這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我大體想了一下可能的原因:

1.中科院院士的門檻比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門檻高;

2.中科院的水很深;

3.美國國家科學院增選院士時不認真、不負責;

4.中科院院士的增選和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增選標準不一樣;

5.其他原因。

當中國的高福、顏寧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消息傳來後,人們選擇性的忘記了高福,將目光集中到顏寧身上。至於顏寧為什麼落選中科院的院士,也在議論聲中給出了傾向性的解釋,那就是中國的院士評選水很深。

而在兩年前顏寧進入中科院院士候選人名單,以及之後落選中科院院士時,有一股比較強烈的聲音在質疑顏寧沒有什麼水平,說她只是學術民工,說她乾的只是藉助強大功能的電鏡解析一個個的蛋白質結構。當時的臺詞很清楚,顏寧不配做中科院院士。

如今顏寧成了美國的外籍院士,畫風卻突然扭轉。顏寧赴美任教成了人才流失,落選中國的院士使得中科院成了攻擊的靶子,中國的學術界成了攻擊的靶子。

不同國家的科學院有不同的院士評選標準,在這裡當選在那裡落選,這是很正常的事情。縱使院士的評選過程中有一些不合理的因素,顏寧落選中科院院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也並不能說明國內的院士評選有多深的水。即使在美國,獲諾貝爾獎時不是院士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顏寧曾公開表示過,自己不喜歡“女科學家”這個稱號,不希望拿性別將科學家區分開來。同樣,院士也只是一個榮譽稱號,沒必要為顏寧在美國當選而在中國落選院士而妄加揣測。


刁博


為什麼我國培養不出來世界上頂尖的高等人才?

為什麼我國留不住世界上頂尖的高等人才?

這是我國的大環境造成的。

首先,我們國家在教育科研等各方面,距離發達國家還有非常大的差距。

這個差距使我們培養不出世界高等人才。

看看每年的世界高教100強,特別是今年的高教100強,我們就會了解到差距有多大。

而且還在越拉越大。

儘管每年中國都有大批的學生到海外,學習西方先進文化。

許多人學成以後卻留在西方再不回來。

其原因有許多。

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回來以後,沒有良好的學術空間和應用空間。

回國的人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待遇。

在我們國家,許多事情是靠人際關係擺平的。

你就是有真本事,也得有人際關係支撐,你的知識才能夠得到發揮。

在國外學不到拉關係走後門兒之類的社會關係學。

回國以後往往就會碰壁。

顏寧回國以後的經歷就是證明。

中國的最高學府北大清華已經快跌出了世界100強。

這是一個警訊。

美國和西方對中國留學生作出的各種新的限制是另一個警訊。

發展成現代化國家,對中國來說任重道遠。

不做自身的徹底改變,更可能會遙遙無期。

中國文化的進步,還面臨一個更嚴重的問題。

有些人成天陶醉在中國古代文化所謂的燦爛輝煌幻景之中。

在學校中和社會中,大力宣傳推廣儒家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文化產生於生產力落後,思想禁錮的中國古代社會。

充滿了保守狹隘,愚昧無知思想觀念。

用反動落後的思想文化教育現代人,這隻能拉現代教育的後腿,延誤社會的發展進程。

中國要想發展成現代化國家很難。

如果不與舊的思想觀念做徹底決裂,

如果不尊重科學,尊重人才,

如果不改變外行領導內行,

如果不重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成為現代化國家,就會成為一個永遠實現不了的夢。


用戶2514177795319


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增選標準和美國科學院院士的選撥標準不同,才有了現在的情況,目前只能如此來看。

2017年顏寧選擇離開清華大學,受聘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Shirley M. Tilghman終身講席教授。在今年被選拔為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按照顏寧自己的話來說:

清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都是我的母校,能夠在這兩所讓我驕傲的母校任教是我一直以來的理想。我很開心10年前清華大學向我伸出了橄欖枝,2年前普林斯頓大學也同樣向我伸出了橄欖枝,讓我得以夢想成真。我也會憑著對清華的熱愛和熟悉,為促進普林斯頓等國外一流學府與清華的交流合作盡我所能,這也是我在這個階段回報母校的一種方式。


這一次與顏寧共同被評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還有高福,被大家所忽略。高福是一位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家,他也是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愛丁堡皇家學會外籍院士、非洲科學院院士,最後就是被新評定的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這足以說明美國科學院院士的含金量並不低。

在2017年顏寧進入中科院初步候選人名單,但是隨著顏寧離開清華遠赴美國,院士評選事宜自然不了了之。其實即使顏寧沒有離開,目前要想評選上中科院院士也並不容易。中國大師級別的人太多,當年袁隆平幾次參選中科院院士都未能如願,最終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立以後袁隆平才進入中國工程院。而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不依然沒有獲得院士名頭。

我們之所以對顏寧教授關注較多,主要就是這是一位開掛的美女科學家,年紀輕輕取得諸多成就。也正是這種關注在顏寧落選中科院院士後掀起一種言論,中科院的水很深。但真的是這樣?貌似並不是。

只能說中國的能人太多,候選人太多,而真正能被選為院士的必須要鳳毛麟角才是。而美國科學院評選外籍院士可能就會像來者不拒一樣,吸引的人才越多越好。



科學黑洞


這或許所謂的“網絡暴力”標準的表現形式,人們用習慣於看事情的表面現象,繼而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下結論!

很多人看到這個問題可能會本能地下結論:中國的科學體質問題,一切靠關係走後門,甚至一切向錢看,沒有真正的科學評選標準!

如果是這樣認為,未免太過偏激。事實上多數人對於中科院的評選標準一點也不瞭解,只是受到網絡上各種“質疑中科院”的聲音影響而隨波逐流,之後用各種方式藉助各種可能的機會嘲笑中科院的評選!

這不,機會來了,顏寧落選中科院,卻評上了美國外籍院士,於是有些人就大放厥詞,給中科院貼上了“一切靠關係”的標籤!

事實上,兩年前的顏寧入院中科院候選人已經充分證實了她的實力和貢獻,候選人本身也是一種莫大的肯定,最終雖然未能入選,原因我們不得而知,可能有更強大的對手,這與中科院的評選標準有很大關係!

兩年後的顏寧入院美國院士,我們更應該給予祝賀,而不是在這裡進行各種嘲諷,然後成為某些人攻擊中科院的靶子!

只能說,中科院與美科院的評選標準不同。如果有美科學家在美國沒能評選院士,到了中國評選了中科院院士,某些人會作何感想?會不會抨擊美國科學院呢?

說白了,某些人之所以拿顏寧的事件大做文章,基本上都是自卑奴性或者崇洋的心裡在起作用,美國的評選標準一切都是好的,一切科學都是好的!

誠然,我國的科學文化氛圍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這宣佈意味著中科學的評選就是“關係”,事實上,如果你認真瞭解了入院中科院的院士背後的故事,你就應該明白他們為什麼能入選中科學,而不是在網絡上作為“鍵盤俠”隨心所欲地進行各種猜想!


宇宙探索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不管是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還是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這無疑表明了顏寧教授成績斐然,靠實力碾壓!

然而,網絡媒體上關於顏寧教授當選為美國的外籍院士沒有半點欣慰和祝福,反而質疑聲一邊倒,顯然已經演變成了一種網絡暴力了。

我們經常講的做任何事都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只有這樣才能抓住事物本來的發展規律而不被表象所矇蔽。很顯然,顏寧教授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不到30歲成為清華最年輕的博導,在世界頂尖雜誌發表論文,不到42歲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外籍院士,而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絕大多數都是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甚至還要早一些吧!而顏寧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績,是與她刻苦鑽研的求學精神分不開的。

毛澤東在詩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寫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資料顯示,顏寧在清華大學本科一年級的時候,成績並不理想,後來通過自我調整、勞逸結合使自己各方面都很優秀,時年她還不到20歲。人們常說大大學是人成龍成鳳的舞臺,也是人墮落的溫床,對比想想,人家在刻苦學習的時候,有多少人逃課上網打遊戲,沉迷在虛幻的世界裡,而人家成功了卻又不被理解。

而且,當顏寧本科畢業之後並沒有安於現狀,而是親自給時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的施一公寫信,很自信的表達了她各方面的能力達到了該校的要求,由於她的大膽和自信,她也因此成為了普林斯頓大學錄取的首個不按常理出牌的學生,由此也開啟了她“開掛”的人生。

很顯然,顏寧是靠自己的本事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至於為何兩年前沒有評上國內的院士我們更多的是要從體制上作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指責”。不過此次美國國家科學院公佈的華人院士名單中除了顏寧外,還有另外3位,分別是高福、鎖志剛、陳珏(jué)。


地理那些事


俗話說得好,對於人才我們應該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現實中我們選拔人才的時候往往是帶著“有色”眼睛,將就論資排輩。這次顏寧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百度掌門人李彥宏入選2019年工程院院士候選人,再次把院士這一話題帶入大眾眼中。


顏寧在2017年的時候參選過一次院士,那時候她才40歲,可謂極其年經。可惜的是,顏寧當年並沒有入選中科院院士,同年,顏寧離開清華受聘於普林斯頓大學終生講席教授。有人說顏寧是因為沒有評上院士負氣而走,但顏寧本人闢謠並非如此。顏寧說自己早就有意去國外工作,她認為在一個環境中待的太久,會使得自己在科研上麻痺。她想給自己換個環境,來一點壓力。我想,不管怎麼說,顏寧沒有評上院士是事實。


院士可以說是我國最高的學術頭銜,一旦當選院士,就意味著擁有了大量的學術資源,而且在某些時候話語權也大了起來,可以說院士頭銜就是一切。但是院士畢名額竟很少,每年新增的也沒多少,所以競爭十分激烈。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院士的選舉同樣如此。當年的饒毅和施一公,今年的顏寧和李彥宏,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在學術達到的時候,是不是圈內人,資歷夠不夠,或許都可以成為院士評選的標準。學者們成為院士的一般路線都是:傑青-長江-院士,典型的要熬資歷。之前曾聽說某位大牛在要評選院士的時候,提前一年都在出席各種會議,拜訪各位大佬,可見院士評選的水有多深。

而這次李彥宏成為工程院院士候選人,又一次震驚了廣大吃瓜群眾。哎,院士!


科學探秘頻道


提供一個最佳回答:呵呵呵,哈哈哈


美國加州陽光


美國院士沒中國院士水平高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