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两年前颜宁落选院士,现在却选上美国院士?

珂欣36


一则颜宁当选美国院士的新闻可以说在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几乎所有人都在第一时间把问题归结到“体制问题”,对此大加挞伐。但是事情真的是这个样子吗?

首先,中国科研体制确实有问题,相比较于美国,中国的科研实力和科研环境都远不及前者,但是这不等于颜宁是因为选不上院士、不能容忍国内科研体制才出走的,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其实我们看到一个时间点:颜宁201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提名,但是2017年当年颜宁就出国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担任终身教授——请问颜宁是怎么预测到自己没评上院士然后瞬间就联系好了出国的全部事宜、秒“归海”的?

事实上,早在颜宁进入候选名单的前两个月,她早就已经说要加盟普林斯顿了。所以颜宁出国根本就不是因为没有评上院士,相反,颜宁很大可能是因为出国所以才没有评上院士的。

而且颜宁自己是怎么评价别人说她是“负气出走”的?

最早说颜宁负气出走的是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也是目前最广为流传的一篇文章。对于这篇文章,颜宁第一时间就在朋友圈加以驳斥,更是在微博上连发四条微博指责该文章是无中生有。

如下图所示,就是颜宁在微博上的回应。尤其是一句“请勿揣度,否则我就说是被这些不实言论、网络暴力吓跑的”更是道出了自己的态度。

所以看到了吗?那些说什么“颜宁就是负气出走”、“颜宁就算说她不是负气出走也只是不敢说”,在颜宁眼里都是“揣度”、“不实言论”、“网络暴力”,拜托这些人不要给颜宁加戏了好吗?在颜宁看来,她可能更恶心这些吃人血馒头的人吧。

还有那些说什么颜宁因为不会搞关系所以评不上院士的。拜托,颜宁是同样著名的中国科学家施一公的学生,施一公在国内科研界的地位就不用说了吧,两人的关系很好,请问何来搞不好关系这一说的?

另外,施一公也是以批评中国科研体系出名的,但是施一公是院士也当上了,清华副校长也当上了【现在主动卸任当上了西湖大学校长】,政协委员也当上了,难道说“邪恶势力”只敢碰颜宁,不敢碰施一公?

那么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呢?真实情况就是跟颜宁所说的:

我去普林斯顿确实有点自讨苦吃,我在清华这个我最爱的母校待得太舒服了,害怕自己的才智不知不觉浪费了,想换一个环境重新挑战自己。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有大批的留学生出国,是做学生,现在终于看到了一批人被请回去,而且是到了顶尖的学校做先生。这是很多老一辈科学家的梦想。

而且,颜宁的科研实力毋庸置疑,在美国能够评上科学院院士是理所当然,如果她继续留在国内,虽然说不是一定能够短时间内就评上科学院院士,但是也是有极大的可能的。

所以拜托那些还在吃人血馒头的人能不能稍微把自己这副“借鸡下蛋”的模样收一收,颜宁都说了她有多恶心你们这种“网络暴力”了,能再给自己加戏了吗?


SilentTurbine


我觉得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并没有什么好阴谋论的。

选上院士既有需要实力,也需要一点运气。

其实颜宁的事情2年前就刷屏过一次了,那一次她落选了中科院院士,后来去了普林斯顿任职。而最近这件事情又被拿出来说,主要是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她当选了美国科学院院士,而一直让人诟病的百度CEO李彦宏入选了工程院院士的候选人名单。

这一下子引起了众怒。不过实际上工程院院士的候选人名单有500人,而且能够入选的仅仅只有60多人。所以,其实李彦宏并不是进了这个名单就可以入选的。

接着,我们说说颜宁的问题,其实她的成就说实在的,进入中科院院士是早晚的事情。2017年,她39岁,当时中科院院士的157位候选人名单当中,她是最年轻的。其实某种程度也反应了在中国入选中科院院士的难度其实相当高。

而在整个中科院选拔院士的历史当中,目前最年轻的入选者是卢柯,38岁入选中科院院士。如果大家去看看卢柯的个人阅历,你就会发现卢柯的人生也是在开挂,而且这个挂开得比颜宁还要夸张得多。

而反观颜宁,其实她也是相当相当的出色,说实在的,对她来说,入选中科院院士其实只是时间早晚而已。40多岁入选中科院院士的科学家大有人在,比如:量子通信的潘建伟院士等等。而以颜宁的资历和成就来说,实际上,在近些年入选的概率其实非常高。

中科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院士还是有区别的

其次,我们要知道的是,中科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院士是不太一样的。前者我们可以理解成是国家官方认可的,具有副省级干部的待遇(实际上,主要体现在看病上)而且资源会有很大的倾斜。而美国科学院院士其实是民间组织,它更像是一种荣誉头衔,而想要更多的科研资源,还需要靠自己去争取。

颜宁的选择

其实2年前颜宁选择去普林斯顿时,就已经注定会有今天这么个事。因为以她的实力,无论她去哪个国家都是有机会拿到该国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差别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已。而且,这一次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不仅仅有颜宁,还有结构生物学家陈珏和固体力学专家锁志刚。

而大家把更多的焦点放在了颜宁身上,其实是因为2年前她错失了称为中科院院士的机会。而颜宁自己说过,她其实不太喜欢“女科学家”的称号,而自己之所以选择普林斯顿大学,只是像是换工作一样,像换换搞学术的环境而已。


钟铭聊科学


2017年,39岁的颜宁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前不久,颜宁当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颜宁身上有着“美女”的标签,似乎因为这个原因,关于她的新闻总能吊足公众的胃口。当年参选院士进入候选人大名单,之后落选院士,再之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担任终身讲席教授,再到今天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一切都引发了媒体的关注。

颜宁在中国落选中科院院士,现在当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大体想了一下可能的原因:

1.中科院院士的门槛比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门槛高;

2.中科院的水很深;

3.美国国家科学院增选院士时不认真、不负责;

4.中科院院士的增选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增选标准不一样;

5.其他原因。

当中国的高福、颜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消息传来后,人们选择性的忘记了高福,将目光集中到颜宁身上。至于颜宁为什么落选中科院的院士,也在议论声中给出了倾向性的解释,那就是中国的院士评选水很深。

而在两年前颜宁进入中科院院士候选人名单,以及之后落选中科院院士时,有一股比较强烈的声音在质疑颜宁没有什么水平,说她只是学术民工,说她干的只是借助强大功能的电镜解析一个个的蛋白质结构。当时的台词很清楚,颜宁不配做中科院院士。

如今颜宁成了美国的外籍院士,画风却突然扭转。颜宁赴美任教成了人才流失,落选中国的院士使得中科院成了攻击的靶子,中国的学术界成了攻击的靶子。

不同国家的科学院有不同的院士评选标准,在这里当选在那里落选,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纵使院士的评选过程中有一些不合理的因素,颜宁落选中科院院士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也并不能说明国内的院士评选有多深的水。即使在美国,获诺贝尔奖时不是院士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颜宁曾公开表示过,自己不喜欢“女科学家”这个称号,不希望拿性别将科学家区分开来。同样,院士也只是一个荣誉称号,没必要为颜宁在美国当选而在中国落选院士而妄加揣测。


刁博


为什么我国培养不出来世界上顶尖的高等人才?

为什么我国留不住世界上顶尖的高等人才?

这是我国的大环境造成的。

首先,我们国家在教育科研等各方面,距离发达国家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这个差距使我们培养不出世界高等人才。

看看每年的世界高教100强,特别是今年的高教100强,我们就会了解到差距有多大。

而且还在越拉越大。

尽管每年中国都有大批的学生到海外,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许多人学成以后却留在西方再不回来。

其原因有许多。

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回来以后,没有良好的学术空间和应用空间。

回国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

在我们国家,许多事情是靠人际关系摆平的。

你就是有真本事,也得有人际关系支撑,你的知识才能够得到发挥。

在国外学不到拉关系走后门儿之类的社会关系学。

回国以后往往就会碰壁。

颜宁回国以后的经历就是证明。

中国的最高学府北大清华已经快跌出了世界100强。

这是一个警讯。

美国和西方对中国留学生作出的各种新的限制是另一个警讯。

发展成现代化国家,对中国来说任重道远。

不做自身的彻底改变,更可能会遥遥无期。

中国文化的进步,还面临一个更严重的问题。

有些人成天陶醉在中国古代文化所谓的灿烂辉煌幻景之中。

在学校中和社会中,大力宣传推广儒家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文化产生于生产力落后,思想禁锢的中国古代社会。

充满了保守狭隘,愚昧无知思想观念。

用反动落后的思想文化教育现代人,这只能拉现代教育的后腿,延误社会的发展进程。

中国要想发展成现代化国家很难。

如果不与旧的思想观念做彻底决裂,

如果不尊重科学,尊重人才,

如果不改变外行领导内行,

如果不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成为现代化国家,就会成为一个永远实现不了的梦。


用户2514177795319


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增选标准和美国科学院院士的选拨标准不同,才有了现在的情况,目前只能如此来看。

2017年颜宁选择离开清华大学,受聘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Shirley M. Tilghman终身讲席教授。在今年被选拔为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按照颜宁自己的话来说:

清华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都是我的母校,能够在这两所让我骄傲的母校任教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我很开心10年前清华大学向我伸出了橄榄枝,2年前普林斯顿大学也同样向我伸出了橄榄枝,让我得以梦想成真。我也会凭着对清华的热爱和熟悉,为促进普林斯顿等国外一流学府与清华的交流合作尽我所能,这也是我在这个阶段回报母校的一种方式。


这一次与颜宁共同被评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还有高福,被大家所忽略。高福是一位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家,他也是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非洲科学院院士,最后就是被新评定的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这足以说明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含金量并不低。

在2017年颜宁进入中科院初步候选人名单,但是随着颜宁离开清华远赴美国,院士评选事宜自然不了了之。其实即使颜宁没有离开,目前要想评选上中科院院士也并不容易。中国大师级别的人太多,当年袁隆平几次参选中科院院士都未能如愿,最终中国工程院院士成立以后袁隆平才进入中国工程院。而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不依然没有获得院士名头。

我们之所以对颜宁教授关注较多,主要就是这是一位开挂的美女科学家,年纪轻轻取得诸多成就。也正是这种关注在颜宁落选中科院院士后掀起一种言论,中科院的水很深。但真的是这样?貌似并不是。

只能说中国的能人太多,候选人太多,而真正能被选为院士的必须要凤毛麟角才是。而美国科学院评选外籍院士可能就会像来者不拒一样,吸引的人才越多越好。



科学黑洞


这或许所谓的“网络暴力”标准的表现形式,人们用习惯于看事情的表面现象,继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下结论!

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可能会本能地下结论:中国的科学体质问题,一切靠关系走后门,甚至一切向钱看,没有真正的科学评选标准!

如果是这样认为,未免太过偏激。事实上多数人对于中科院的评选标准一点也不了解,只是受到网络上各种“质疑中科院”的声音影响而随波逐流,之后用各种方式借助各种可能的机会嘲笑中科院的评选!

这不,机会来了,颜宁落选中科院,却评上了美国外籍院士,于是有些人就大放厥词,给中科院贴上了“一切靠关系”的标签!

事实上,两年前的颜宁入院中科院候选人已经充分证实了她的实力和贡献,候选人本身也是一种莫大的肯定,最终虽然未能入选,原因我们不得而知,可能有更强大的对手,这与中科院的评选标准有很大关系!

两年后的颜宁入院美国院士,我们更应该给予祝贺,而不是在这里进行各种嘲讽,然后成为某些人攻击中科院的靶子!

只能说,中科院与美科院的评选标准不同。如果有美科学家在美国没能评选院士,到了中国评选了中科院院士,某些人会作何感想?会不会抨击美国科学院呢?

说白了,某些人之所以拿颜宁的事件大做文章,基本上都是自卑奴性或者崇洋的心里在起作用,美国的评选标准一切都是好的,一切科学都是好的!

诚然,我国的科学文化氛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这宣布意味着中科学的评选就是“关系”,事实上,如果你认真了解了入院中科院的院士背后的故事,你就应该明白他们为什么能入选中科学,而不是在网络上作为“键盘侠”随心所欲地进行各种猜想!


宇宙探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是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这无疑表明了颜宁教授成绩斐然,靠实力碾压!

然而,网络媒体上关于颜宁教授当选为美国的外籍院士没有半点欣慰和祝福,反而质疑声一边倒,显然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网络暴力了。

我们经常讲的做任何事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事物本来的发展规律而不被表象所蒙蔽。很显然,颜宁教授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不到30岁成为清华最年轻的博导,在世界顶尖杂志发表论文,不到42岁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外籍院士,而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绝大多数都是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甚至还要早一些吧!而颜宁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绩,是与她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分不开的。

毛泽东在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资料显示,颜宁在清华大学本科一年级的时候,成绩并不理想,后来通过自我调整、劳逸结合使自己各方面都很优秀,时年她还不到20岁。人们常说大大学是人成龙成凤的舞台,也是人堕落的温床,对比想想,人家在刻苦学习的时候,有多少人逃课上网打游戏,沉迷在虚幻的世界里,而人家成功了却又不被理解。

而且,当颜宁本科毕业之后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亲自给时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施一公写信,很自信的表达了她各方面的能力达到了该校的要求,由于她的大胆和自信,她也因此成为了普林斯顿大学录取的首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学生,由此也开启了她“开挂”的人生。

很显然,颜宁是靠自己的本事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至于为何两年前没有评上国内的院士我们更多的是要从体制上作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指责”。不过此次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的华人院士名单中除了颜宁外,还有另外3位,分别是高福、锁志刚、陈珏(jué)。


地理那些事


俗话说得好,对于人才我们应该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现实中我们选拔人才的时候往往是带着“有色”眼睛,将就论资排辈。这次颜宁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百度掌门人李彦宏入选2019年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再次把院士这一话题带入大众眼中。


颜宁在2017年的时候参选过一次院士,那时候她才40岁,可谓极其年经。可惜的是,颜宁当年并没有入选中科院院士,同年,颜宁离开清华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终生讲席教授。有人说颜宁是因为没有评上院士负气而走,但颜宁本人辟谣并非如此。颜宁说自己早就有意去国外工作,她认为在一个环境中待的太久,会使得自己在科研上麻痹。她想给自己换个环境,来一点压力。我想,不管怎么说,颜宁没有评上院士是事实。


院士可以说是我国最高的学术头衔,一旦当选院士,就意味着拥有了大量的学术资源,而且在某些时候话语权也大了起来,可以说院士头衔就是一切。但是院士毕名额竟很少,每年新增的也没多少,所以竞争十分激烈。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院士的选举同样如此。当年的饶毅和施一公,今年的颜宁和李彦宏,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在学术达到的时候,是不是圈内人,资历够不够,或许都可以成为院士评选的标准。学者们成为院士的一般路线都是:杰青-长江-院士,典型的要熬资历。之前曾听说某位大牛在要评选院士的时候,提前一年都在出席各种会议,拜访各位大佬,可见院士评选的水有多深。

而这次李彦宏成为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又一次震惊了广大吃瓜群众。哎,院士!


科学探秘频道


提供一个最佳回答:呵呵呵,哈哈哈


美国加州阳光


美国院士没中国院士水平高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