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中一段被忽略的寡頭共和時期是怎麼樣的?

在從奴隸制過渡到王朝制的春秋戰國時期,在許多國家出現了一段“寡頭共和”時期。

那麼這段時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西周至春秋時期前後出現過兩次“世族政治”。

第一次是西周中晚期的恭王至厲王時期,以“國人暴動”而告終,前後歷時近百年

春秋戰國中一段被忽略的寡頭共和時期是怎麼樣的?

第二次是春秋中晚期以魯“三桓”、晉“六卿”、鄭“七穆”等一批大世族把持各國政權為標誌,前後大概有兩百年

西周武王至穆王時期,以及“宣王中興”之時,王權是國家政治的主導,貴族要服從王權。同樣,春秋早期齊桓、晉文稱霸的時代,各國君主大多能掌握實權,不是後來那種徒有虛名的擺設。

春秋戰國中一段被忽略的寡頭共和時期是怎麼樣的?

那麼“寡頭共和”是怎麼出現的呢?

只有君權衰弱無力,大族之間又能基本維持勢力均衡的時期,才會出現穩定的“世族政治”局面。如果大族勢力膨脹,君主又恰好是厲害角色,比如周厲王、晉厲公,雙方就難免發生衝突,要麼是大族代表被誅殺,要麼是君主被推翻。

下面我們具體講解一下那時期的寡頭們

魯桓公有子慶父、同、牙、友,慶父是庶長子,是為孟,嫡長子同即莊公,牙是為叔,友是為季公子慶父、公子叔牙、公子季友,其後代分別被稱作孟氏、叔孫氏、季氏。因出自桓公,合稱“三桓”。

春秋戰國中一段被忽略的寡頭共和時期是怎麼樣的?

魯國公室自宣公起,日益衰弱,而國政被操縱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

孔子曾經試圖改變卿大於公的局面,但是在三桓強大的實力面前,無法成功,最終被趕出魯國。魯國末年,三桓強盛而公室微弱如同小侯。“三桓勝,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鄭穆公有十三個兒子,其中公子夷(姬夷)和公子堅(姬堅)先後嗣位為鄭靈公和鄭襄公,子孔死於內亂,子然和士子孔的兒子受子孔的牽連出奔國外,子羽的後代不為卿,剩下的子罕(公子喜)、子駟、子豐、子游(公子偃)、子印、子國、子良(公子去疾)及後代被人統稱七穆

春秋戰國中一段被忽略的寡頭共和時期是怎麼樣的?

在政治鬥爭中,七穆逐漸控制了鄭國的政權,七穆中又以罕氏最強,至春秋末期,七穆的其他家族被排擠而衰落,鄭國的政壇上只剩下罕氏和駟氏兩家。

那麼寡頭共和現象是怎麼退出歷史的呢?

伴隨著人口的自然增長,即所謂“生產力的發展”,農業剩餘產品增多和技術分工變得複雜,也許首先是統治階層人口增長遠遠超出總人口增長率,有些得不到世襲特權和晉升機會的貴族“支庶子弟”,開始憧憬流動性更強的遊戲規則。

同時,人口增長、農業開發使以前僻處草萊的各方國都膨脹起來,各國統治者開始意識到爭奪人口、國土的重要性,國際間的上層階級認同感就要轉換成地域國家意識了,君主開始削奪貴族的世襲權力,建立官僚制,將國家的統治延伸到普通農民,實現編戶齊民的管理方式,以此富國強兵,在對外戰爭中取勝

春秋戰國中一段被忽略的寡頭共和時期是怎麼樣的?

寡頭共和時代至此落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