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劍英楊尚昆領導的中央後委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領導機構分為前委、工委、後委。1947年4月11日至1948年5月23日,後委存續期間葉劍英為書記、楊尚昆為後方支隊司令。葉劍英和楊尚昆主持領導的後委在這1年多里,順利地完成中央機關兩次(延安—臨縣—西柏坡)轉移,在軍事、政治、經濟等領域為中共中央領導全國解放戰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後委作為統籌後方的機構、前方作戰的參謀部,為中央形成一系列正確決策和加快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永載史冊的重大貢獻。

葉劍英楊尚昆領導的中央後委

習仲勳,葉劍英,許世友,楊尚昆(從左至右)

健全班子 轉移安置

1947年3月開始,國民黨蔣介石因兵力不足而放棄對中共掌控區域全面進攻,把進攻的重點指向陝甘寧邊區和山東解放區。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駐地延安,遭到25萬國民黨軍的突然襲擊。在絕對劣勢情況下,中共中央決定依靠陝北優越群眾條件和有利地形,與敵周旋,尋機殲敵。

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後指揮機關往哪裡走?中央機關人員、輜重如何轉移?中央指揮機構如何壓縮、精簡?這些問題中共領袖們在考慮、研究。提出設想,推敲,形成決策。最終,中共首腦機關留在陝北。

在黨內以組織和指揮才能見長的葉劍英(時任中央軍委參謀長)、楊尚昆(時任中央軍委秘書長),被中央指定負責駐延安各機關的撤退工作。2月18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機關全部撤離延安。中央機關少數人留在毛澤東身邊工作,大部分人東渡黃河轉移晉綏地區的臨縣三交鎮。中央責成葉劍英、楊尚昆率領中央機關大部分人員及物資陸續進入晉綏地區。胡宗南進佔延安後,中央從晉西北抽調王震部兩個旅和張宗遜部1個旅過黃河加強陝甘寧邊區軍力,晉綏邊區的軍力有所減弱而“局面較緊。”鑑於此,3月25日中央電示葉劍英、楊尚昆:將到達到晉綏的中央機關人員轉移五臺,餘下部分南下分流到太行根據地。

葉劍英、楊尚昆依據中央的指示,安排第一梯隊由三交鎮向興縣轉移。葉劍英、楊尚昆覺得5500多人的大隊伍無論走到哪裡,安全和供應都是大問題。同時,還擔負著在陝北的中央縱隊的後勤保障和與各戰區的通信聯絡任務,不宜離中央縱隊太遠,應留在晉西北。3月28日,周恩來在三交鎮聽取葉劍英、楊尚昆對中央機關隊伍東移的彙報,感覺他倆的意見有道理。隨即將大家研究的結果:“還是留在晉西北好”的意見電告中共中央。

29日,轉移到陝西清澗縣棗林溝村的中共中央,討論中央機關行動問題的會議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組成中央前委,代表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留在陝北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由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率部分中央機關人員轉移到華北,組成以劉少奇為書記的中央工委。由於接受毛澤東命令的陳賡、謝富治發起的晉南戰役威脅著胡宗南的側後,西北野戰軍在清化砭首戰告捷,使陝甘寧邊區和晉西北的局勢基本穩定。隨著西北戰局逐漸好轉,4月11日中央果斷作出決策:在晉西北的5500多人一部分回陝北,一部分去太行,大部分留在晉西北將來同中央回合。組成由葉劍英為書記、楊尚昆為後方支隊司令員的後方工作委員會(時稱後委),統籌後方工作。

後委領導成員,中共中央致劉少奇、朱德、董必武、葉劍英、楊尚昆的電報中明確:葉劍英為書記、楊尚昆為後方支隊司令、李維漢和鄧穎超為委員。後來,經中央批准:由葉劍英、楊尚昆、李維漢、李克農、鄧穎超為常委,李濤、戴鏡元、王錚、帥孟奇為委員,秘書長由楊尚昆兼任。

當好參謀 服務中央

後委組成後即按中央的方案,安置在晉西北的人員。5500餘人中的3000多人和軍委機關人員,烈士家屬、交際處的客人和軍委藍家坪託兒所的婦女與小孩,從國統區撤回的幹部以及後委領導機關駐紮三交鎮雙塔村。其餘2000多人駐紮在雙塔及湫水河沿岸40多個村莊。法律委員會的王明、吳玉章、謝覺哉等人以及康生率領的中央土改工作團駐在三交鎮和賀龍司令部所在地之間的甘泉村。後委機關為什麼駐三交鎮?葉劍英、楊尚昆4月18日在《關於中央機關人員安排安置情況的報告》中說:三交鎮附近窯洞多,接近嘖口,西渡較近,有利從河西運糧。決定以三交鎮為中心,取15華里為半徑,配置在圓周內。電話線可減少,運煤亦便利??可見,葉劍英、楊尚昆為安置好這5000多人,為了他們的工作、生活及安全是花了心思的,作了認真周密的調查,既注重實際,又節省開支。

溝通中央和全黨全軍的通信聯絡,是中央後委的重要任務之一。當時,中央急需加強與各戰略區、根據地的聯絡。與敵周旋的中央縱隊沒有固定駐地,也不可能架設大功率電臺,憑自帶的小功率電臺只能同少數地區直接聯繫。後委在三交鎮安頓下來後,電臺恢復正常工作。4月29日中央決定,在葉劍英、楊尚昆領導下在晉綏建立中央後方大功率電臺,負責收轉中央與各地往來電報並通告各地。中央規定:為避免敵人偵知中央指揮機關所在位置,中央同所有各方面的聯繫絕大多數通過後委電臺拍發;中央後委同前委只用一部電臺聯繫。由於保密措施縝密,致進攻陝北的敵人始終沒有搞清楚中共指揮機構到底在哪裡。轉戰陝北期間,中央工委劉少奇、朱德、董必武、安子文,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軍區的前後方,東北、華北軍區的前後方及冀熱遼分局,中央局等通過後委轉報大電臺與中央聯繫。中央還規定:東北局、華北局、晉察冀中央局、中原局、邯鄲局等主要戰略區也應經常同中央工委、葉劍英和楊尚昆領導的後委聯絡。中央電示葉劍英、楊尚昆和後委負責電訊工作的李維漢、李克農:有關中央各部業務情況的通報,凡緊急而重要的軍政情報須隨時通知有關的前後方電臺,有必要通報國統區有關秘密臺者,自行決定。這樣,中央同全國各地、各戰略區之間通過轉報後構成一個電波聯絡網。後委,成為中央、軍委與各戰略區、各野戰部隊以及中共秘密組織的聯絡紐帶。為縮小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前委的目標,中共的新華廣播電臺在 太行山用延安新華臺的呼號廣播新聞,胡宗南部一度認為毛澤東到了太行山。同中央縱隊一直在陝北的毛澤東,對葉劍英、楊尚昆指揮的迷惑敵人的動作很滿意,對後委領導的通信工作充分肯定。

然而,後委駐足三交鎮時電信工作開局遇到不少困難。沒有電源、技術力量分散、組裝維修缺器材零部件??在葉劍英、楊尚昆的指揮調度下采取應急措施:挑選有戰鬥經驗者返陝北取回堅壁中的器材,改裝廢舊馬達解決電源,用以老帶新和動員病休同志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經過大家日夜奮戰,很快在三交鎮的山溝裡建立起8個通信電臺,可以同全國各根據地、各戰略區的前後方和國統區的有關密臺建立通信聯絡關係。

後委情報工作由葉劍英親自抓,李克農具體負責。葉劍英要求每天收集的情報要向他及時報告。同時編輯成軍政情況彙報報送中央。他指示軍委二局局長戴鏡元通知各大區野戰軍情報機構,每3或5天向總部彙報一次情報,總部綜合後上報中央和軍委。全軍情報網絡的形成,中央能全面掌控前方情況和敵方動態,制定相應決策。1947年6月後,戰爭由內線轉向外線。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陳賡、謝富治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後委集中70%以上偵察力量蒐集各路敵情,向戰略區首長提供情報。9月下旬,陳賡、謝富治部從豫陝邊隱蔽東進,攻擊國民黨李鐵軍部。軍委二局及時提供隴海鐵路鄭州、寶雞段敵兵力調動情況,陳賡、謝富治部根據後委的情報指揮戰役,取得殲敵第15師師部及第64旅大部的戰績。這期間,後委情報部門向西北、華北、華東等各重要戰場及時提供了可靠情報,使各個戰場作戰行動取得佳績,受到中央和各戰區指揮員的肯定和讚揚。陳毅、粟裕多次說:總參的情報及時準確。直到1975年4月,鄧小平接見時任軍委總參三部部長戴鏡元時感慨地說:解放戰爭時期,你們的情報工作做得好,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轉戰陝北的中央縱隊人力有限,將對各方面資料彙總整理、分類研究的任務交給後委。後委在葉劍英、楊尚昆的領導下編印《敵情綜合》、《敵情彙編》等內刊,介紹蔣軍方方面面的情況,供解放軍各指揮單位參考。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後,後委彙總、介紹西北野戰軍誘敵深入牽著胡宗南“武裝遊行”,在運動中取得清化砭、羊馬河、蟠龍鎮三戰三捷的經驗。向攻打長春前的東北野戰軍,介紹晉察冀部隊解放石家莊城市攻堅作戰的戰術戰法。1947年底,陳毅去陝北參加中央會議途經三交鎮時,後委請陳毅介紹華東地區人民解放戰爭形勢,並將談話整理成文向各戰略區交流。這一時期各戰區作戰情況總結等大部分報送後委,由後委彙總上報中央或轉發各野軍指揮機關。

後委還承擔著為中央縱隊補充人員、運送物資的任務。中央工委和各解放區籌措供應中央的物資、經費和兵員,都集中後委再運送給中央。後委從太行、五臺地區徵集的1300名新兵輸送陝北前線,其中的600人補入中央縱隊警衛部隊。1947年9月,後委向中央縱隊運送棉衣800套、土布3108米、棉花735千克、電臺零部件及保健藥品和醫療器械、騾馬蹄鐵、肚帶、鞭梢等物資。為支援前線,後委組織臨縣4000餘民工從周邊地區運糧5410石、被褥近萬套。國民黨軍進犯延安時遷建臨縣的軍工廠5座、工人2000多,年生產炮彈7萬發、擲彈筒8萬件、迫擊炮彈15萬發、炮彈專用機座20臺和皮革10萬張。駐在臨縣的中央後委,加強了對軍工生產的領導,提供了方方面面的保障。

後委還擔負對外宣傳和出版外事資料的任務。1947年5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後委將原軍委外事改組為中央外事組。外事組由葉劍英兼主任,王炳南任副主任,設編譯處、研究處和新聞處,配備包括南京、北平、重慶三地在內的外事人員20多名。

中央委託後委負責指導蔣管區的群眾鬥爭。由周恩來任部長、李維漢任副部長的中央城工部撤離陝北後,李維漢和城工部遷到後委。作為後委常委的李維漢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後委具體指導了各地中共地下秘密組織的工作。

中央後委,實際是轉戰陝北的中央縱隊的後勤部與總參謀部,統籌中央的後方工作和參謀工作。參加了保衛陝甘寧邊區、保衛黨中央戰鬥的時任西北野戰軍二縱司令員兼政委的王震說:有些同志以為中央和毛主席轉戰陝北期間沒有參謀部,這是誤解。“毛主席在陝北之所以能夠料事如神,指揮若定,中央後委起了重要的作用。”

調查研究 關心群眾

中央後委的領導人葉劍英、楊尚昆等深入調查研究,關心群眾疾苦,求真務實,不辭辛勞的精神風範,留下許多動人感人的故事。

一次,葉劍英見雙塔村老百姓排隊挑水。他深入現場,見山腳下的小坑裡淺淺渾水,井底只能容一人用木瓢一勺一勺地舀水,井口到井底有10多級臺階,盛滿後一桶一桶送到井口。舀一擔水需要10多20分鐘,挑到家裡花費的時間更長。水少人多,常哄搶、爭執不休。目睹群眾飲水難的葉劍英回到駐地,即召開後委有關人員會議,說“雙塔村群眾吃水特別困難,我看了心裡很難過。人民養育了我們支援了戰爭,我們有責任幫助群眾解決飲水困難。”經研究,暫停防空洞的挖掘,抽出人力突擊打井。經過幾天奮戰,井底淘深了三四米,井容比前擴大了幾倍,加固了井壁築起了井臺。井深井寬增加了儲水量,渾水澄清了,群眾挑水不用到井底用瓢舀了。老百姓喝上清澈可口的泉水,不但清潔衛生,而且節約了人力投入生產,十分感謝後委。

以康生為首的土改工作團主持晉西北的土改,推行“左”傾政策。影響所及,後委機關有的人想“造反”、“搬石頭”。楊尚昆及時制止,說:“這不行,我是後方支隊司令、秘書長,是黨中央委任的,你們得聽我的,不能由你們說了算。”楊尚昆有位通信員受到“左”的思潮影響,表現激烈,開會不讓家庭成分差的人參加。楊尚昆對這個通信員說:“我家庭成分差,我是共產黨員,我要參加你們的會。”那個通信員不表態,楊尚昆就不走。楊尚昆嚴肅地說:“這裡是軍事機關,有組織紀律。你作為我的通信員,要模範遵守,不準目無組織紀律。”楊尚昆向中央彙報工作時談到晉綏土改中的“左”,毛澤東表示應予以糾正。

土改中出現的錯誤傾向,廣大幹部群眾極為不滿。地方幹部希望身為中央委員、中央軍委領導人、後委書記葉劍英出面糾正錯誤。經請示中央同意,1948年2月18日葉劍英在三交鎮召開臨縣土改糾偏會議。由於問題太多,預定3天的會期延長了10天。在大小會議上葉劍英講解黨的政策,耐心地同大家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對康生製造的“左”的傾向問題一一糾正。會後,臨縣及整個晉綏土改工作按葉劍英主持召開的“三交鎮會議”精神,糾正了“左”傾偏向,各項工作迅速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在當時的條件下後委機關人員的生活十分艱苦,葉劍英、楊尚昆團結大家同甘共苦,艱苦奮鬥。後委炊事員下河捕魚,上山採木耳等改善機關生活。沒有豬羊牛肉,葉劍英帶領警衛人員打野獸、打山雞,有所收穫同身邊同志分享。為度困難,後委工作人員能夠節省的錢不多花一分。吃的雜糧豆豆飯、山藥蛋,小米燜飯為稀有的美餐。對於堅持工作奮不顧身的工作人員,後委規定在三交鎮的電臺、軍委二局、三局人員每人每月補助1.5千克豬肉,輪流休息。對病弱的電信業務人員及少數基層幹部,發給特別健康補助費。葉劍英、楊尚昆等在困難時候的關心、關懷、鼓舞和調動了後委機關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為後委出色完成黨中央交辦任務有著重要作用。

安全轉移 功載史冊

解放戰爭各戰場的形勢在1947年底發生很大變化,解放區擴大了。12月,毛澤東在陝北米脂縣楊家溝會議上宣佈:“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一個轉折點。”到了這個轉折點,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前委應該到指揮全國解放戰爭最方便、最有利的地方去。石家莊的解放,晉察冀和晉冀魯豫解放區聯成一片。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先期到達平山縣西柏坡的中央工委已在此打開局面。周邊安全環境較好的西柏坡,成為理想的中共中央首腦機關所在地。中央12月會議初步考慮中央縱隊渡黃河同中央工委會合。前委東移,勢在必行。

得悉中央前委東移意向的後委領導人葉劍英、楊尚昆等,即著手準備後委轉移事宜。中央領導機構轉移時,情報、通信工作是一刻不可中斷的。因此,1948年1月初葉劍英、楊尚昆派時任軍委作戰部副部長兼三局局長王錚,先到河北省西柏坡同中央工委接頭,佈置通信接轉工作。1月中旬,葉劍英、楊尚昆又派時任軍委供給部副部長範離,到晉綏和晉察冀軍區接洽,解決後委機關轉移時的運輸力量和沿途食宿問題,同時與兩軍區議定中央後委機關轉移路線及沿線護送、接應方案。當週恩來、任弼時1月20日發出中央前委東移的正式通電時,葉劍英、楊尚昆領導的後委已基本完成中央機關大遷移前期的準備和部署。

3月12日,葉劍英、李克農、李濤等率後委部分機關人員離開三交鎮,向西柏坡靠攏。此時,轉移期間的軍事和情報系統的電臺,已與中央前委、工委和各戰略區溝通、啟動。楊尚昆留三交鎮做善後工作,等候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的到來。3月24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到達三交鎮雙塔村,楊尚昆陪同毛澤東等看望了後委留守堅持工作的人員。

24日晚,毛澤東等作出決定: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帶一部電臺、1000餘警衛人員,經興縣蔡家崖晉綏軍區所在地小住幾日後,走北線前往西柏坡。指定楊尚昆率領前委的其他人員和後委最後一批人員,徒步向西柏坡開進。出發前的3月25日下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在動員會上分別講話,講這次行動的路線、意義和注意事項。指出:“毛主席和黨中央此次離開陝北去河北,同中央工委的同志會合,是向勝利進軍!”號召和激勵大家“要克服困難,遵守行軍紀律。為順利到達目的地,奪取全國勝利作貢獻。”要求“沿途要齊心協力,互相幫助。”26日上午,毛澤東等離開雙塔村。

3月底,楊尚昆一行分批從三交鎮出發。按行前編組有序行進,一般幹部和戰士自負行李步行,中乾和體弱者騎馬或驢,兒童坐入柳條筐內由騾驢馱行。沿途每30千米由軍區設一兵站,供給轉移人員食宿和牲口草料。轉移安排周密,井然有序。

4月22日,楊尚昆率後委機關最後一批人員到達西柏坡。23日,周恩來和任弼時等率領中央前委機關來到了西柏坡。值此,中央前委、中央工委、中央後委會合於西柏坡,特殊時期因戰事緊急而成立的3個委員會的歷史任務光榮完成。

1948年5月2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通知》說:“中央書記處決定原中工委、中後委撤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