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被唐朝滅亡後,人口大量遷入中國,後竟割據山東刺殺唐宰相

高句麗被唐朝滅亡後,人口大量遷入中國,後竟割據山東刺殺唐宰相

公元668年,唐朝滅亡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王國,分其地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統轄,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領兵二萬鎮守。為削弱當地反抗力量,唐政府強令遷徙了幾十萬高句麗人入中國內地生活。

其中,高句麗的貴族、豪強、武官和中產階層,基本被遷徙到關西和江淮等地。這些人逐步融入了當地的漢族社會,其中的貴族和武將世家還受到唐朝重用,在唐朝軍中任職,如著名的高仙芝、黑齒常之等人。與中上層階級不同,高句麗的低層百姓,大部分則遷徙到了遼西的營州地區,受到集中管束。營州毗鄰遼東,早前就有很多高句麗戰俘聚居在這一地區。唐滅高句麗後,營州高句麗人數量劇烈膨脹,在當地人口中佔據了更大比例,唐玄宗在營州設立平盧節度使後,高句麗人成為平盧軍的重要兵源。但是,出於對異族的防範,其最高級別也不過是中級軍官而已。

高句麗被唐朝滅亡後,人口大量遷入中國,後竟割據山東刺殺唐宰相

可是755年安史之亂爆發,而安祿山之前曾擔任過平盧節度使,其間網羅了大量非漢族的軍官為其效力。叛亂爆發後,作為安祿山舊部的高句麗人並未馬上支持叛亂。但是,實際掌握平盧軍兵權的節度副使呂知誨是安祿山老部下,他接受了安祿山的指令,誘殺了效忠唐朝的安東副都護、保定軍使馬靈察,安祿山遂任命呂知誨為平盧節度使。但是平盧軍中的實權派將領並不願服從安祿山。此時,平盧軍中有三大勢力:第一為由契丹、奚、突厥等遊牧部族出身的兵將組成的蕃兵勢力;第二為大將劉客奴、董秦的漢人兵將勢力;第三為侯希逸、李正己等人為首的高句麗人勢力。由於亂前,安祿山抽調了大量蕃兵,平盧軍中支持安祿山的力量下降,於是此時平盧軍漢將之首劉客奴便與高句麗諸將同議,殺死呂知誨,宣佈反正。

唐朝得知平盧軍反正,大喜,就任命劉客奴為平盧節度使,賜名正臣,另一漢人大將董秦為平盧兵馬使。唐朝的任命激化了平盧軍裡漢人與高句麗人兩大勢力之間的矛盾。因為此時平盧軍中高級軍官都是漢人,但士兵卻以高句麗人人數最多。劉正臣,董秦雖然身處高位,然而並不能實際控制高句麗兵將。但劉正臣仍毅然決定出兵進攻范陽,從背後解救唐朝的危局。由於軍中高句麗人按兵不動,劉正臣只能以僅有的一萬兵馬進攻范陽。劉先勝後敗,僅以殘兵三千人逃回營州。

不久,劉正臣被高句麗人暗殺,平盧軍至此完全落入高句麗武人集團掌控之中。唐朝廷任命高句麗人侯希逸擔任平盧節度使。高句麗系平盧軍控制營州後,曾擊退叛軍幾次進攻。但由於失去了唐中央的物資支援,762年,高句麗系平盧軍全軍南遷,渡海進入了今山東省境內,佔領青州。唐肅宗為了安撫他們,便以侯希逸為平盧淄青節度使,將整個淄青地區劃分給了他們。這給高句麗人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短短几年之內他們發展成為當時的強藩之一,共佔據了山東地區十五個州,擁兵達十萬人。

高句麗被唐朝滅亡後,人口大量遷入中國,後竟割據山東刺殺唐宰相

高句麗人控制山東時,懼眾不附己,乃嚴刑峻法恐怖統治。但是經過四代近50年的演變,平盧高句麗武人集團腐化墮落,後繼無人。時唐朝中興,大舉削藩,中央軍討伐淮西節度使吳元濟時,當時的平盧高句麗集團首腦李師道,為阻撓中央削藩,竟然派刺客刺殺唐朝主戰宰相武元衡。唐朝平定淮西后,最終討滅李師道集團!參考談事說事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