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銅幣到金幣: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鑄幣史

自從庇西特拉圖統治雅典時,雅典就開始鑄造的被稱為貓頭鷹銀幣的四德拉克馬銀幣。銀幣正面是頭戴皮盔的女神雅典娜頭像,背面是雅典娜女神的守護者貓頭鷹。

從青銅幣到金幣: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鑄幣史

雅典銀幣正反面

在被馬克思稱為“希臘內部極盛時代”的伯里克利統治時期,這種銀幣廣為流傳,它也是城邦國家雅典繁榮的象徵。希羅多德、修昔底德、蘇格拉底、柏拉圖、色諾芬等人都曾使用過它,讓人感慨萬千。羅馬和希臘僅僅一海之隔,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的大希臘也早就流行起了鑄幣,西西里的首府敘拉古士是最富裕的希臘商業城邦之一,他們打造了希臘世界中最精緻的金銀幣。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善於學習的羅馬人將很快後來居上。

羅馬的貨物交易,從鹽開始

不過,雅典黃金時代同期的羅馬,不僅銀幣,哪怕銅幣也見不到。事實上,羅馬人是用羅馬外港奧斯提亞海灘煮的鹽來付款的。羅馬王政的第四代國王安庫斯在位時,羅馬政府佔據了奧斯提亞,開始煮鹽。自那以後,羅馬才有了不是貨幣的貨幣。“工薪族”一詞,在拉丁語中的原意就是用“鹽來付款的人”。

從青銅幣到金幣: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鑄幣史

鹽也可以作為“貨幣”使用

鹽之所以可以用來充作以物易物的價格標準,是因為鹽方便分割,移動和計數。且鹽是必需品,價格相對穩定,不易被小部分人操縱。儘管如此,羅馬人一般很少在大宗交易中使用鹽作為“貨幣”,那是因為鹽的單價較低,金額較高時,就需要大量的鹽作為支付物,這就會導致實際支付非常困難。大部分情況下,相同質量的銅的價值是鹽的數百倍。同樣價格的貨物,若用鹽來支付,那就需要百倍於銅質量的鹽來支付,這顯然會使運輸非常困難,考慮到當時的簡陋的交通工具:人力划槳船和馬車,甚至步行。這樣的運輸條件顯然是很難應付大規模經常性的鹽運的。另外,鹽雖然價值穩定,易保存,但終究不是合適的貨幣。對大多數人而言,貯藏貴金屬作為財富是非常自然的。在市場上交易所得的鹽,若是可能,也會很快在市場上賣出換成鑄幣的。

古羅馬錢幣何時誕生眾說紛紜。根據西西里的提麥烏斯的說法,進行一系列軍事和政治改革的羅馬王政時代的第六個羅馬國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約公元前578年至公元前534年在位),打造了羅馬史上了第一個面值1阿斯(127盎司)的青銅幣,幣面上印有公羊或者公牛的圖案;在此之前羅馬人使用的是沒有印記的青銅塊。塞爾維烏斯還以資產劃分階級,確定了他們的義務。

從青銅幣到金幣: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鑄幣史

塞維利烏斯的改革

古典作家老普林尼等記載說,羅馬在羅慕路斯建城之時或第二個國王努瑪時就開始制幣。羅馬帝國後期的作家馬克羅比烏斯在《農神節會飲》中甚至認為,門神雅努斯或農神薩圖爾努斯製造了最早的錢幣。這些敘述缺乏過硬的考古依據支持,但反映出羅馬人認為自己也和希臘一樣,擁有悠久的鑄幣歷史。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羅馬最初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村落,在大體與我國春秋時期相當的王政時代(公元前753年~公元前509年),根本不可能使用錢幣,而且從國外流入的錢幣也十分罕見。當時羅馬人的財產以牛羊來計算,用牛作為交換單位,十隻羊等於一頭牛。所以古代羅馬人一般都認為,拉丁文中表示財富的詞語“pecunia”最初指牲畜的數目“pecus”。

隨著羅馬國家市場經濟的發展,不久就出現了金屬鑄幣。羅馬人在與希臘在南意大利的殖民地城邦貿易時,使用希臘的貨幣,學會了金屬鑄幣,不過由於拉丁姆地區銀礦和金礦少,羅馬人和中國一樣選擇了銅本位制。

羅馬鑄幣的出現——青銅幣

早期羅馬通行的貨幣就是青銅鑄造的阿斯(有時也譯為阿司)銅錠,通常重5阿斯(約1.6千克),貨幣攜帶的不便反映出羅馬商業的繁榮程度遠不及同期希臘。隨著商業的逐漸發展,貨幣的使用越來越頻繁,沉重的貨幣開始變得更小更輕更精確,以適應日常生活的小額交易。

從青銅幣到金幣: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鑄幣史

公元前5世紀羅馬發行的阿斯銅錠

羅馬人第一次鑄造的銅幣是於公元前6世紀鑄造的阿斯。(需要說明的是1阿斯即1羅馬磅,合12盎司,相當於現在的324克)這個時代的塊狀阿斯銅幣連重量,鑄造年份等信息都沒有標註,是無標記銅幣。阿斯下面還可以分為貝斯(三分之二阿斯),塞米斯(二分之一阿斯),塞克斯坦斯(六分之一阿斯),誇拉斯(十五分之二阿斯)等等。

此時的阿斯被稱為粗銅阿斯,後來發行形狀更為規整並且帶有標記的銅幣,被稱作印記銅。當時交易雙方都會帶著秤,以便稱量重量。當時,市場的普通參與者們還沒發現鑄幣相較金屬塊的優點,即鑄幣是由政府保證其質量和貴金屬含量的,每塊鑄幣的價值都是一樣的,直接交換就可以,不必次次稱量。當時,在羅馬形容一個人很有錢,就稱呼他為“擁有很多銅的人”。

直到公元前289年,羅馬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銅幣,叫做重銅阿斯,重銅阿斯重量約為325克,攜帶仍然不是很方便。重銅阿斯正面是兩面神等神像,背面是高昂的船首,當時羅馬已經有了海上擴張的想法。同時羅馬也設立了貨幣監造官,用於監督貨幣的鑄造。從此,羅馬國家的鑄幣事業,才開始走上正軌。

從青銅幣到金幣: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鑄幣史

重銅阿斯

羅馬銀幣的出現

公元前211年,中國的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天下。而遠在地中海的羅馬,當時正處於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後的第20年,國力蒸蒸日上。也正是在此時,羅馬人鑄造了共和國史上的第一塊銀幣,將其命名為第納爾,第納爾的拉丁語原意就是“錢”。現在很多國家還在使用這個名字稱呼自己的貨幣。擴張後的羅馬終於有了足夠的經濟和技術力量鑄造銀幣,並使之廣泛流通。早期的羅馬人不搞銀幣而鑄笨重的銅阿斯,並非是他們不喜歡白銀,而是由於意大利中北部缺乏銀礦。現在他們有了充足的白銀,市場經濟也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需要方便移動的銀幣充當交換媒介。從此,第納爾取代了笨重的阿斯銅幣,成了羅馬人乃至西地中海使用最廣泛的貨幣。

銀幣的正面是神化的羅馬女神,由於羅馬經常處於戰爭狀態,雖然鑄造的是女神卻戴著頭盔,佩者利劍。反面是騎兵騎馬在戰場上肆意疾馳的圖像。

從青銅幣到金幣: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鑄幣史

羅馬第納爾銀幣正面

從青銅幣到金幣: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鑄幣史

羅馬第納爾銀幣反面

前文提到,雅典貨幣體系中的德拉克馬是4.31克。羅馬鑄造貨幣時自然參考了在地中海世界影響很大的希臘貨幣體系,尤其是雅典的阿提卡幣制。第納爾一開始鑄造時是七十二分之一羅馬磅白銀,也就是4.55克的銀,含銀量大致在95%-98%,這是當時可以達到的最高的含銀量。早期1第納爾可以兌換10阿斯。後來阿斯銅幣逐漸變小,共和國末期可以兌換16阿斯銅幣。共和國時期,羅馬人極力防止個人獨裁,因此錢幣上不印人的頭像,只有神像。

羅馬同期也鑄造價值2.5阿斯的銀幣,叫塞斯特斯,約為10.75克白銀,純度也高達95%-98%。

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漢尼拔佔領了意大利中南部,對羅馬造成了很大的威脅,羅馬需要同時在三個地方維持戰爭,這是一筆非常龐大的支出。因此,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籌措軍費,除了對羅馬的富人強制攤派公債,劫掠敵對國,以戰養戰等方法之外,羅馬元老院使用了後世各國政府在戰爭中屢試不爽的籌措軍費的方法——降低銀幣的重量。比如,將原先4.55g克含銀量95%-98%的第納爾減少到3.9克,含銀量保持不變。

馬其頓戰爭勝利後,希臘併入了羅馬共和國的版圖。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羅馬可以直接從希臘學到很多先進文化。羅馬大貴族也以會希臘語為榮,羅馬人甚至不反對用希臘語為自己的貨幣命名。於是羅馬鑄造了德拉克馬銀幣。與雅典的貓頭鷹銀幣不一樣,面值是2德拉克馬。

從青銅幣到金幣: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鑄幣史

羅馬鑄造的二德拉克馬銀幣正面

從青銅幣到金幣: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鑄幣史

羅馬鑄造的二德拉克馬銀幣反面

正面是宙斯(羅馬人認為宙斯和他們主神朱庇特是一個神。朱庇特就是木星)和斯巴達王后勒達(海倫也是她的女兒)的兩個兒子波魯克斯和卡斯托爾。反面是宙斯開著戰車的樣子。

從青銅幣到金幣: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鑄幣史

羅馬在迦太基時期鑄造的其他貨幣

從青銅幣到金幣: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鑄幣史

羅馬在迦太基時期鑄造的其他貨幣

注:貨幣材質用拉丁文縮寫表示AE是銅AR是銀

由於羅馬共和國時代憎惡突出個體以免出現國王,因此在用於交易的鑄幣上雕刻眾神側臉的風俗持續了很久。進入公元前1世紀之後,共和國向帝國轉變,個人力量開始獲得推崇。在銀幣上,蘇拉和龐培的身影也隱約可見,他們是當時羅馬國家最高權力的擁有者,但他們極力將自己描繪成共和政體的守護者,在他們主政期間,也同樣明令禁止在銀幣上刻上自己的頭部肖像。因此,哪怕在羅馬共和國的晚期,流通貨幣上刻上自己的面孔的例子也非常之少,即使是下面這顆蘇拉執政時期鑄造的第納爾銀幣,正面照例是帶著頭盔的羅馬女神密涅瓦,背面的圖案則首次描繪了獨裁官蘇拉在舉行凱旋式時駕馭四匹馬戰車的情形,但遵照傳統並未刻上肖像。根據記載下來的執政官列表推算,可以得知這枚銀幣於公元前83年鑄造。

從青銅幣到金幣: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鑄幣史

一枚羅馬共和國蘇拉時代鑄造的第納爾銀幣正面

從青銅幣到金幣: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鑄幣史

一枚羅馬共和國蘇拉時代鑄造的第納爾銀幣反面

羅馬金幣的出現

羅馬金幣使用的也相對較晚,起初只在政府軍費吃緊,缺少白銀時發行。或者在凱旋儀式後為紀念羅馬的勝利發行金幣,類似現在的紀念幣,這類金幣的主要功能不是用來交易和流通,而是當做紀念品收藏。不過,假使有人使用紀念金幣購買貨物,店家也不會拒絕。最早的金幣大概是在公元前325年開始鑄造的。至於為什麼金幣很少鑄造,原因是羅馬人認為黃金是一種奢侈的貴金屬。羅馬共和國早期的文化屬於典型的農耕文化,這類文化是十分反對鋪張浪費和炫耀財富的,在羅馬農民的價值觀裡,簡樸節約是尤為重要的一條。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羅馬人儘量地讓自己的貨幣只限於流通和交易,遠離鋪張奢侈。因此,羅馬共和國中前期,金幣並不常見,而這個傳統也一直持續到凱撒征服高盧之後。。

時間進入羅馬共和國晚期,那時羅馬共和國處於長期的對外戰爭之中。

從意大利本土的皮諾士戰爭到遠在阿非利加的朱古達戰爭,一場又一場戰爭使羅馬共和國意識到,傳統的公民兵已經很難應付當前的局面。依靠公民勇武和愛國心的徵兵制難以繼續維持,迫使羅馬人不得不開始考慮僱傭兵制度。羅馬元老院非常瞭解僱傭兵可能帶來的危害,他們遲遲不願邁出這一步。但日耳曼人入侵造成的災難,令元老院不得不同意馬略提出的軍事改革。軍事改革在為羅馬共和國續命的同時,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才能維持,羅馬共和國的鑄幣體系也需要為適應募兵做出一定的調整。

從青銅幣到金幣: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鑄幣史

古羅馬金幣正反面

第一個開始為軍餉鑄造金幣的將軍是蘇拉。公元前88年到公元前63年,羅馬捲入三場在小亞細亞的戰爭,後世稱之為米特拉達梯戰爭,此時的羅馬共和國看似強盛,卻因養著大批軍隊而國庫空虛。由於羅馬共和國的銀礦逐漸減少,開採的速度也開始趕不上消耗的速度。蘇拉便開始用從希臘和小亞細亞半島搜刮的黃金鑄造金幣來給士兵們發軍餉。凱撒在征服高盧的過程中,也掠奪了大量黃金,凱撒將這些黃金鑄成金幣。大量的金幣在短短几十年流入羅馬的市場,不久大家都接受了這種貨幣。

總結

儘管所有羅馬的貨幣都有一個標準的重量和大小,但是要讓每個硬幣都完全符合標準著實有些困難。事實上,就算是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也做不到這一點,只是可以將誤差控制在人眼幾乎發現不了的程度。羅馬共和國同樣如此,受限於當時的技術,誤差比現代更大而已。古代鑄幣時之所以會出現誤差,主要原因在於:工匠在雕刻模板的時候,無法保證和預估模板和標準件的偏差程度,這也就意味著硬幣表層的貴金屬含量會出現較大的偏差。其次,當鑄造師鑄造硬幣時,也難免會在敲打過程中出現敲歪的情況,這也就導致了一些硬幣會有肉眼可見的偏差。儘管大小上會有不同,但是這些硬幣的流通價值卻並不會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這意味著:人們已經對硬幣有了基本的價值認可,可以忽略那些細微的重量差距。

從青銅幣到金幣: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鑄幣史

古代希臘人和腓尼基人在地中海的殖民地構成了貿易體系的基礎

總的來說,羅馬共和國並沒有發展出現代意義上的純信用貨幣體系。因此,一般而言,每個硬幣的價值仍是由它本身的貴金屬含量以及質量決定的。但羅馬共和國強盛的武力,以及較好的信用,是其發行貨幣的強有力信用背書。此外,羅馬崛起時的地中海世界,經過希臘人,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幾百年的苦心經營,已然有了成熟的市場經濟系統和發達的多邊貿易體系,為羅馬鑄幣的流通提供了廣袤的市場。不可否認,羅馬共和國時期的貨幣體系,為之後類信用貨幣的羅馬帝國貨幣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馬克羅比烏斯《農神節會飲》

老普林尼《自然史》

波利比烏斯《羅馬帝國的崛起》

西西里的提麥烏斯《西西里史》

色諾芬《希臘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