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這些碼頭退出城市舞臺,一切為了城市

武漢這些碼頭退出城市舞臺,一切為了城市

2016年7月4日,漢江晴川橋下的“水上人家”

記者任勇 攝

武漢這些碼頭退出城市舞臺,一切為了城市

2019年3月21日,漢江集稼嘴,昔日聚集在晴川橋下的“水上人家”已不復存在

記者苗劍 攝

武漢這些碼頭退出城市舞臺,一切為了城市

2009年7月9日傍晚,武漢漢江晴川橋下“水上人家”生活場景

記者邱焰 攝

4月18日,位於漢陽區晴川假日酒店旁的揚子江旅遊碼頭拆除。

如果說,晴川假日酒店是上世紀80年代武漢的一座標誌性建築物,那麼揚子江碼頭也成為武漢旅遊出行的一個重要碼頭,是一代武漢人磨不去的記憶。

如今碼頭不在了,長江岸線更加清潔乾淨了。

以“不破不立”氣魄開啟碼頭優化調整

近幾年來,武漢長江和漢江的核心區的港口碼頭數量非減反而增加,非法碼頭無序發展一步步蠶食江灘資源,嚴重製約江灘公園的建設和提升。

2016年3月,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全市開展沿江港口岸線資源環境綜合整治,雷霆萬鈞鐵腕整治非法碼頭。

2018年11月,市委、市政府提出探索統籌推進長江岸線港口碼頭資源整合。相關部門對武漢長江和漢江核心區範圍內的港口碼頭現狀進行摸底調查。

調查總結出港口碼頭“三個特點”:

港口碼頭形象較差。武漢港歷史悠久、碼頭成因複雜。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些老碼頭、老船廠的功能逐漸衰落,外觀鏽跡斑駁,這些碼頭的存在不僅侵蝕了寶貴的岸線資源,影響了城市濱江景觀,與城市社會的發展不相稱,與長江大保護的要求有差距。

港口碼頭設置無序。中心城區內的碼頭大多屬於央企、國企和中央在漢管理單位,由於複雜的歷史原因和管理體制制約,存在分佈散亂、標準不統一、外觀較差等問題,與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極不適應。

港口岸線利用水平不高。中心城區範圍內部分岸線使用狀況與周邊環境不相適應。貨運碼頭、水上修船、倉庫等設施,與後方陸域功能不協調;部分碼頭、躉船設施陳舊,產能低下,影響市容;部分碼頭、躉船廢棄後擅自改變用途,影響水域安全、消防安全和市容環境。

“港口碼頭優化調整迫在眉睫。”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多次召開會議,聽取對核心區範圍內的港口碼頭進行優化調整的方案和部署。

2018年12月15日,市委市政府召開會議,會上發佈了《武漢長江和漢江核心區港口碼頭岸線資源優化調整總體方案》,部署核心區港口碼頭岸線資源優化調整工作,併成立長江和漢江核心區港口碼頭岸線資源優化調整指揮部。這次優化調整範圍主要是在武漢長江核心區(鸚鵡洲長江大橋——二七長江大橋),該區共76個碼頭,躉船153艘,主要涉及江岸、江漢、漢陽、武昌等區;漢江核心區(古田橋至漢江口)該區共27個碼頭,躉船36艘,主要涉及江漢區、漢陽區、礄口區。目前碼頭總數量103個,躉船數量189艘。優化調整後,武漢長江核心區和漢江核心區碼頭數量減少61.2%,躉船數量減少63.5%,是我市近幾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港口碼頭優化調整工作。

武漢長江和漢江核心區港口碼頭岸線資源優化調整工作總指揮部負責人介紹說,市委、市政府這次下定決心,不搞修修補補的改良式美化,以“不破不立”的氣魄進行“革命性”的優化調整,就是為了以最好的形象來迎接軍運會的舉辦,以最高的標準來建設長江主軸。經過優化調整後,真正實現岸線資源集約,所有貨物運輸碼頭全部退出中心城區,把武漢的江灘全部打造“濱江都市畫廊”立體景觀。

2月20日,武昌區打響了拆除碼頭“第一槍”,拆除武漢港務集團漢口港埠分公司武北碼頭。

橋隧等過江通道增多 輪渡整合大勢所趨

4月10日上午,王家巷輪渡碼頭的一艘躉船緩緩遷離岸邊,向江夏方向駛去,王家巷輪渡碼頭的百年曆史落下帷幕。

“我們的城市在不斷髮展與進步,市民的出行也越來越便捷,我們也都越來越重視對長江的大保護,所以,輪渡四航線、五航線退出歷史舞臺,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應該是一種歷史的選擇……”在最後一班王家巷輪渡上,搭乘輪渡的乘客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武漢的輪渡歷經了滄桑沉浮,見證了城市的發展變遷。

截至2019年3月25日,武漢輪渡共有航線11條、船舶23艘。武漢輪渡年客運量為1000餘萬人次,武漢輪渡的過江客流分擔率約為10%。

據瞭解,為配合長江、漢江核心區港口碼頭改造工程,根據總體方案要求,將區域內的現有16座客運碼頭整合為6座,並進行整體優化改造升級。

3月26日,武漢唯一的汽渡航線停航,長江兩岸的兩個汽渡碼頭,濱江苑碼頭和鐵機碼頭被拆除。

中央在漢單位

3月20日上午,位於漢陽區琴臺大劇院附近的中科院水生所碼頭搬家,從漢江下游的古琴臺搬遷到月湖橋上游江灘。中科院水生所科考1號負責人周毅介紹,武漢市這次對武漢長江漢江兩岸核心區港口岸線碼頭進行優化調整,是一件大好事,中科院水生所大力支持和配合行動,保證集並工作順利進行。

中鐵大橋局也積極支持武漢碼頭優化調整。4月19日上午,中鐵大橋局晴川碼頭躉船離開武漢,前往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九江船舶分公司。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九江船舶分公司第一經營部部長張秀瑾告訴記者,武漢啟動對港口岸邊進行整治,作為中央在漢企業,中鐵大橋局大力支持。

公務碼頭是這次優化調整的重點,尤其是中央在漢單位的公務碼頭。長江和漢江核心區,即長江鸚鵡洲大橋至二七長江大橋段、漢江古田橋至漢江河口段,共有公務碼頭26個,對這26個公務碼頭以拆除、外遷、保留、集並等方式進行優化調整。共拆除4個公務碼頭,其中交通運輸部長江海事局旗下的武漢海事局所屬的港14碼頭屬於4個拆除的碼頭之一。

3月31日,位於王家巷附近的港14碼頭被拆除。武漢海事局負責人介紹說,將佈局散亂的公務碼頭形成4個聚集片區,還岸於民,對落實長江大保護具有典型示範作用,是踐行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願意積極配合。

民營碼頭老闆

主動拆除,還一個美麗乾淨的江灘

3月13日,位於礄口區崇仁路閘口“水上人家”被拆除,運輸到漢川市被處理。“水上人家”負責人吳又平主動配合。

礄口區分指揮部工作人員王翦介紹,“水上人家”被劃定為工作重點後,他們先後多次找到船主吳又平,他最初很牴觸。相關工作人員多次上門做工作,講長江大保護,他意識到,“水上人家”在船上居住,生活汙水都排到江裡,汙染了環境,很慚愧。想通這些道理後,他跟妻子和兒子商量,主動將碼頭拆除,還礄口區一個美麗乾淨的江灘。

據市港口碼頭岸線資源優化調整工作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介紹,這次港口碼頭優化調整共涉及民營企業一共有5家碼頭,他們分別是武漢三豐鼎盛碼頭、江韻工程碼頭、水上人家、揚子江旅遊碼頭和江漢船廠,這些民營企業家都以大局為重,舍小家為大家,為武漢城市建設主動碼頭拆除,將躉船遷出武漢核心區。

記者汪文漢

來自 武漢晚報

圖片版權歸武漢晚報所有(不妥,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