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大学生就业有多难

1934年潮声在谈及“大学生失业行窃问题”时谈道,“两三月前,上海某大学理科第一名毕业的某君,因某著名杂志编辑某君之介绍来见我,要我替他介绍职业,竟至号淘大哭”。回顾民国,你会发现,就业难一直以来就是社会关切的大事。“毕业就是失业”这句耳熟能详的流行语早在1934年即在高校间流传,民国的大学生们甚至慨叹:“找不到事是正常,找得到事是例外。”

在民国,大学生就业有多难

▲《漫画生活》,1935年

就业率比你想象的更低

民国元年大学毕业人数为490人,转至1935年骤迁至8672人。二十三年间共毕业78689人。但就业率却并不如毕业生数量般连年增加,据统计1929年就业率为93%,1933年(所谓黄金十年期间)则跌至82%。

国立高校毕业生的日子好过些,几乎都达到90%以上,交通大学1929-1933年更是达到100%。与国立高校相比,省立高校毕业生的处境就困窘些。江西医专在1929年-1933年毕业90人,有16人待业。山西教育学院同时期在171名毕业生中只有129人觅得工作。河南大学在1932-1933年就业率更是低至69%。

在民国,大学生就业有多难

▲《实报半月刊》,1936年

对此教育部长朱家骅只能感叹:“大学毕业生如此之多,至于没有出路。”在抗战胜利百废待兴的形势下,毕业生就业依然困难。金玉瑞先生曾发表《大学毕业生的悲鸣》,在阐述大学生就业困境之后“希望国家政治上了轨道,万分之一的幸运者(大学生)无论国私立毕业生,都使其有出路……以免大学毕业生,悲观,失望,彷徨,不满意现实社会。”

工作比你想象的更不如愿

工作不如愿是民国毕业生的常态。交通大学属于国立高校,就业率高,但毕业生亦不尽如愿,部分铁路单位并不重视新来大学生,将其“视为部中安置来的闲员一般,不派以正式职务,或派以一种类似司事书记所做的机械无味的工作,因之往往减少了交大生服务的兴趣,自然亦不会有好的成绩表现出来。”国立高校如此,其他高校也不容乐观。民国时期高校林立,20-30年代取得较快发展,但也同时存在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状况。胡适就曾劝诫青年“千万不要贪图容易而投考那些功课太松、管理太宽、设备太简陋、教员太不高明、学风太不良的野鸡大学”。正如时人所述:“由‘升级’而成的大学,大家知道是徒升其名,不升其实。校长如故,教授如故,课程如故,学生如故;所变更的,不过门前一块招牌上的几个字而已。”

工作不如愿原因之一在于毕业生对于薪水期望值过高,1937年8月5日,《中央日报》刊登出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毕业于北平国立师范大学毕业的叶女士希望待遇140元、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的程君则期望100元。”1935年山东大学毕业生中中文和物理系学生预期薪金要求为60-100元,外文系则要求在80-100元间。而根据《大学教员薪俸表》:讲师月薪为160-260元,助教为100-160元。1936年北京大学教务组主任陶良也只有160元。1937年11所北京中学中教师工资普遍在30-90元间。即便是中等收入群体的公务员,在1933年工资也只在55-200元间。

就业地域不平衡也是原因之一。高校地域上设置集中,分布在京沪穗津宁等大城市。国立大学方面,1935年13所大学中京沪占8所。私立大学中,据1926年统计京沪两地即占逾七成的高校。1936年京沪两地也占到五成,其余广州这样大城市也占到15%。1937年全国共有高校108所,京津沪占46所。大学生大量集中在这些地域,地域外的大学生因经济等原因也大量涌向这些地方,造成就业岗位供不应求。

在民国,大学生就业有多难

▲私立岭南大学毕业生,1932年

在一般情况下,毕业生为谋生计只能先勉强就业,“录事只好去就,义务小学教师招考,也只好去报名。”最后“个人的生活问题”只能“勉强解决”。而争当教师糊口又造成教师行业竞争陡增,虽然教师并不是理科大学生的首选,甚至少有人在校期间问津,山东大学1935年93名毕业生中化学系只有两人希望担任教师,物理和生物等理科愿意担任教师也都在少数,但就业压力使得教师类岗位亦成为去向大户。正如舒新城所述:“文科毕业也当教员,理科毕业也当教员,商科毕业也当教员。你教员,我教员,大多数全是教员。”

文科找工作比你想象的更难

文科毕业生就业难也不是新话题。1934年《中华教育界》曾发表一篇《国内大学及专门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一个调查》,其中文科就业状况已极糟糕。中文及外交方面294名毕业生中64人待业;法律方面就业率仅有73%,历史学更是低至64%,最差的是政治,41%的毕业生难觅工作。民国时期专业就业不平衡状况已相当突出,“一方面许多事业部门,每每感到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各学校毕业生能找到职业的很少”。民国高校教育参差不齐同时也存在文理科设置不科学现象,忽视社会实际人才需要。胡适先生曾对大学生失业现象评述道:“我说社会要的是人才,而学校毕业的未必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正是‘供不切求’。”例如法律学科高校设置过多,毕业生大于市场需求现象已相当突出。时人即对此置评道:“以中国之需要论,法科人才,是否需要如是之多,大属疑问。”

燕京大学是民国教育的一面旗帜,历来为人称颂。但其文科毕业生的状况却不似如今人们想像中那般辉煌,甚至颇令人大跌眼镜。1934年中国文学系10名毕业生只有4人就业,英国文学系6名毕业生仅仅2人就业,历史学系9名毕业生更是无一人就业,哲学系、研究院文学系亦是挂零。

在民国,大学生就业有多难

▲《燕大年刊》,1940年

文科就业难还在于在其位者非专业人士,文科类岗位要求不似理科清晰且专业度高,甚至被当成负责人赠予官员的门面,不少官员、“富二代”等也乐于此道以附庸风雅。时人愤然道:“王孙公子,无行文人,都欣欣然有喜色地去做法政长官文科教授,裙带关系布满了官场,抢了文类学生的饭碗,文法科的大学生怎末还不失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