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月經前會脾氣暴躁?

紅與贏


為什麼有些女性月經前會容易暴躁呢?首先,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因為在月經前期,女生體內的激素髮生了許多變化,包括為準備月經週期而迅速分泌的一些激素,以及其他激素分泌的增加或減少。這些激素會導致身體機能進入了一個特殊的階段,大腦受激素的影響而改變情緒的變化,導致容易急躁生氣,這個時候真的需要周圍的朋友或者伴侶的耐心體諒。

在月經結束以後,身體的各項指標會慢慢恢復正常,激素的分泌也恢復到平時的狀態了,情緒也慢慢調節好了。這個過程是十分神奇的,往往會使周圍人覺得很異常,但是女性本就是比較感性的,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波動比較大,再加上月經週期的身體症狀導致出現了許多不適應,才產生此種變化。

在月經來臨前,女性每個月的卵子就沒受精,所以會排出體外,也稱為排卵期。這代表著一個珍貴的卵子會經歷衰老的過程而凋亡,身體的黃體酮也會出現和分泌。同時,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等的分泌水平也發生了改變。但是如果已經有了性行為,成功受精,這顆卵子就不會被凋亡,而是隨著輸卵管的運輸而著床於子宮內膜,並逐漸發育成胚胎。此時的子宮內膜就不會發生掉落,所以也不會來月經,也不會出現經前綜合徵。這是女性的正常生理現象,也是每個女性需要了解的生理常識。

指導專家:張素霞,副主任醫師,濟南市婦幼保健院婦科。

擅長陰道炎,宮頸炎,子宮肌瘤,人流引產等婦科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醫聯媒體


排卵期之後、來姨媽之前的幾天屬於黃體期(不知道的去大姨嗎App裡面看提示),也是好多人認為的“安全期”(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安全期好嗎!不信你試試)。

在黃體期,你的身體因沒能受孕,激素波動大,情緒化脾氣大都是正常的。可不是什麼多重人格,不要胡思亂想自我驚嚇啦~

為了讓小仙女們安安穩穩接姨媽,多年總結的獨家妙招分享給大家!

1、

作為肝火俱樂部的資深成員,我每逢工作壓力大、姨媽前暴躁易怒時就會吃幾天逍遙丸,非常管用(家屬是逍遙丸的超級受益者,每次衝他發脾氣,他都會調侃我說:該吃藥了)。

2、

情緒不穩定時,可以滴幾滴玫瑰、甜橙、檸檬精油在棉片上,放在內衣裡,隨時行走在快樂的氛圍中,時刻提醒自己是個仙女。

3、

運動是最好的緩解壓力的方式,出門跑一圈就能把壓力甩得遠遠的。運動的人一切都通順,沒有腰痠背痛亂七八糟的毛病。途徑也很多,跑步、瑜伽、有氧或無氧運動,都會讓你感覺更通暢。

4、

黃體期,身體會自動儲存水和鈉,一照鏡子發現毛孔粗大,臉色發黃,長痘,一低頭髮現本來扁扁的肚子怎麼鼓起來了,腿貌似也粗了,情緒低落,綜合症變本加厲。

但這本來就是人體內分泌的自然變化,姨媽走後會自然變回來,就沒什麼好沮喪了。

如果你說:不行不行的小助手,我明天后天大後天都有約會,不可以浮腫變醜。多吃紅豆、綠豆、冬瓜等利於消腫排水的食物,由內向外劃圈按摩也可以改善面部浮腫哦!

5、

把自己扔進灌滿一浴缸的熱水,調開喜歡的音樂,或者看一會兒泡沫劇,半小時後出來元氣滿滿,再大的煩惱都拋之腦後,治癒效果真的比買買買好多了。

6、

睡覺之前,好好卸妝、補水、厚厚塗一層眼霜~然後戴上加熱眼罩,眼部血液循環快了,頭痛眼睛痛也緩解了!15分鐘左右就睡著,第二天起床又電力滿格。

7、

做愛做的事。

你們不要想歪了。比如逛街、美食、馬殺雞等任何讓你感到開心的事,促進內啡肽分泌,增強幸福感~

8、

姨媽乾等不來,可以喝紅糖薑茶水或者益母草催一催,煮點紅棗桂圓枸杞湯也是不錯的~但不要吃太多大棗,不好消化,加重痰溼。

以上就是本助手在姨媽前調理身子,召喚姨媽,捋順脾氣指南。


大姨媽APP


  排卵後到來月經的這一週屬於黃體期,現實生活中,很多女性都有周期性出現脾氣暴躁,情緒波動大,這屬於經前期綜合徵的表現,據統計,95%的育齡期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經前期綜合徵,症狀較嚴重者佔5%。為什麼月經來之前會脾氣暴躁呢?

  經前期綜合徵的原因還不是特別清楚,但是多年的研究表明,可能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第一,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月經期到來之前,女性體內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下降到生理狀態下的最低谷,雌激素會直接影響育齡女性的神經-內分泌功能,雌激素本身可以穩定情緒、緩解壓力。當雌激素水平下降後會對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產生較大的負性影響,導致女性容易脾氣暴躁、焦慮、抑鬱等。更年期綜合徵的女性容易煩躁不安,和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也十分有關係的。

  第二,月經來之前下丘腦功能的改變。下丘腦是人體內分泌活動的高級中樞,同時也是情緒管理中樞,月經週期其實是下丘腦調控垂體-卵巢產生的一系列週期性變化。下丘腦控制性激素的中樞會有周期性的波動,下丘腦的神經電生理也會有周期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勢必會干擾到旁邊的情緒中樞,從而女性也就會有周期性的情緒變化症狀了。

  第三,精神因素誘發的脾氣暴躁,月經來之前本身就是一個敏感期,這時候如果工作壓力過大,情緒比較差,心情也不太好的話,遇到一點點小事可能就會爭吵,就會發火,女性心理上的敏感性和脆弱無形中增加了發脾氣的概率。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排卵後到月經前在月經週期中稱為黃體期。若週期性出現脾氣暴躁,情緒波動大屬於經前期綜合徵的範疇。有研究表明有95%的育齡期女性會出現經前期綜合徵,症狀較嚴重者佔5%。

經前期綜合徵是指在黃體期出現精神和身體兩方面的症狀,精神上出現焦慮(包括情緒波動大、精神緊張、不安等),抑鬱(包括精神紊亂、易哭泣、失眠)等症狀;身體上出現水儲留(包括腫脹、乳房脹痛、體重增加),低血糖(包括疲乏、食慾增加等),疼痛(包括盆腔痛、腸痙攣、乳房痛)等。

具體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症狀呢?目前具體原因還不確定,但是多年的研究表明,可能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第一,神經介質——神經內分泌紊亂引起;第二,因激素改變引起,經前期綜合徵的患者一般有排卵週期,孕激素較低,相對應的雌激素過高,雌孕激素比值改變導致;第三,精神因素引發,有研究者提出,自身的個性及環境因素對本病的發生極為重要,症狀的發生表明內心有未解決的衝突。

對於一般的經前期綜合徵主要通過飲食調節,心理疏導,適當運動,調整睡眠週期,放鬆訓練等方法治療。對於較嚴重者通過抗抑鬱,抗焦慮藥物改善症狀。在臨床中,醫生多建議患者保持愉悅的心情,外出旅遊,多和朋友交流,並且作為一名傾聽者,聆聽患者心中的不快,進行安慰療法。

本期答主:王靜寧 醫學碩士


杏花島


  

  ◆研究發現攝入咖啡因多可誘發經前期綜合徵,機理不明

  ◆窮人、受教育程度較低者發生經前期綜合徵的風險較高

  每次月經之前的幾天,女性容易受到“經前期綜合徵”(PMS)的困擾,特別容易發飆或者掉眼淚,配偶、子女、同事誰挨著誰倒黴,弄不好連命都丟了。這並非她們人品惡劣或者性格脆弱,而是體內神經遞質和性激素定期發生波動的結果。因此理解萬歲,就連患者發作時殺人放火都能獲得法官酌情輕判。當然有病得治,可以從調節生活方式開始,嚴重者吃吃藥就能有效控制PMS的症狀。

  醫學指導/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心理行為科主任王德民

  “大姨媽”心情不好 殺人不用坐牢?

  在上世紀80年代初,英國接連發生兩起與PMS有關的殺人案,其司法判決引發巨大爭議。

  37歲、有兩個兒子的離婚女子克里斯汀開車時故意大腳踩油門,徑直將男友撞到一個電話亭後致其被夾死。在法庭上,她辯稱自己當時只是想“嚇嚇他”,而自己的PMS導致誤殺。最後她獲得釋放,僅僅被吊銷駕駛執照1年。

  29歲的酒吧女招待桑迪在爭吵中用刀捅死另一名女招待而被判緩刑,其間她又拿著一把4英寸長的刀子闖進倫敦一家警察局,威脅一名警官說要殺死他,後仍舊被判緩刑而獲釋——法官認為她受到PMS的影響。有證據顯示,桑迪每個月都會“獸性大發”,嘗試過幾十次自殺,又有偷竊、縱火、用石頭砸玻璃窗、寫恐嚇信等約30次不法行為。當時她在接受孕激素注射治療,但在醫生嘗試減少藥量後,她又闖禍了。

  PMS可引發患者的一系列暴力攻擊行為,包括自殺、自殘和傷害他人。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心理行為科主任王德民稱,患者情緒惡劣時若得不到別人理解,就會加重壓抑情緒而爆發。從司法精神病學的角度分析,PMS發作時患者情緒失控而傷人屬於限定責任能力,所以在定罪量刑上會有所減輕。但是,她們沒完全喪失自控能力,在我國“殺人不用坐牢”的可能性不大。具體的司法鑑定很複雜,每個案例都有特殊性,要看犯罪時的精神狀態,不能一概而論。

  表現:打孩子可能是PMS發作

  經前期綜合徵又稱經前緊張症,是一系列與女性月經週期有關的情緒症狀,一般在月經來潮之前的10天、一週或數天發作,恰為排卵後的“黃體期”,在來潮後症狀就會消失。這些患者可長年在固定的那幾天出現同樣程度的症狀,以易怒、緊張、抑鬱最為常見,有的人還有焦慮、失眠、頭痛、疲勞、敏感等。例如,原本很小的事情,患者在“大姨媽”之前的幾天會很光火。有的人還有軀體症狀,如乳房痛、腹部與下肢浮腫等。

  王德民介紹說,PMS患者可出現失眠、情緒低落、經常無緣無故哭泣,還可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如記憶力減退、注意力渙散,令工作效率下降。英國婦產科醫師凱瑟琳·道爾頓表示,PMS令患者每月有一次自殺衝動或打孩子的行為。

  據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的估計,全球女性人口中有5.8%患有PMS,80%有月經的女性出現過至少一種PMS症狀。王德民說,國內育齡期婦女PMS的發病率為3%~8%。還有調查顯示,有PMS的女性患抑鬱症的風險較高,離婚率也較高。

  懷疑自己有PMS的患者需要連續記錄兩個週期的症狀,還要排除不是貧血、甲狀腺功能減退、進食障礙等的症狀恰好在“大姨媽”之前發生。一些偏頭痛、癲癇、避孕藥的副作用等問題也可能在月經之前變得嚴重,但不屬於PMS。

  病因:研究證實PMS不是“詐型”

  過去,PMS曾被當成是女同胞們主觀臆想出來的問題,與社會、文化、家庭、心理等“軟因素”有關。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卡羅爾·塔夫里斯認為,女性知道PMS這種病之後,就會說自己有PMS的症狀,特別是在憤怒和悲傷的時候。王德民稱,家庭關係緊張(特別是家暴受害者)、經濟負擔過重(特別是貧困者)、家務勞動繁重、文化素質低等人群的PMS發病率比較高。以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為例,其認知能力相對較弱,處理人際問題不夠靈活,就容易在月經來臨前生悶氣或者想不開。

  目前,PMS確切病因尚不明確。對雙胞胎的追蹤研究提示,PMS存在遺傳上的“硬因素”。正電子放射斷層造影(PET)的研究也證實,患者的情緒緊張與中樞神經系統的5-羥色胺前體的水平有關。王德民稱,PMS跟排卵密切相關,與性激素黃體酮的缺乏也有關。

  醫學界發現,PMS的危險因素有年齡大、攝入咖啡因多、有抑鬱症病史、遇到不順心的事等,飲食中缺乏鎂/錳/鋅元素、維生素B6、維生素D也可能有關係。

  防治:少喝咖啡,多做運動

  目前,醫生接診PMS患者以對症治療為主,用抗抑鬱藥、抗焦慮藥、安眠藥、性激素、利尿劑等的治療效果非常好。有人提出用藥物抑制排卵防止PMS復發,但存在爭議。王德民稱,對於一年有1/3的月份發作甚至每個月都發作的PMS患者,可預防性用黃體酮治療以平安度過經前期。

  還有專家建議PMS患者改變飲食等生活方式,每天補充1200毫克鈣、400單位維生素E,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減少咖啡因、糖和鹽的攝入,多進行有氧運動,保持充足的睡眠,都可能有幫助。有人還提出補充維生素B6、鎂、錳、色氨酸等,但療效不確切。個體心理輔導、家庭治療等可幫助患者重新掌控生活。即使不治療,女性到了絕經時PMS也會逐漸消失。

  由於PMS發作期間女性的行為可能失控,很多學者建議她們不要出門、工作,給自己留一點獨處的時間。王德民認為,PMS是女性的特殊疾病,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理解。如果職場女性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導致人際關係緊張,大家應理解到這並非她的真實性格,就能寬容對待。


愛望新幹線


看別人回答的都用各種專業述語,我就直白的說說吧!

1.人類對自身無法把握的事,有著本能煩躁和不安。當你上班等公交車時,或者在公交車上等下車時,內心也會莫名煩躁。而開車的司機卻不會。經前的心理這個差不多。

2.人體生理活動會影響心理活動。禿頭的人會在意別人對他頭的看法,有狐臭的人不會去公共遊泳池等地。而月經是複雜的生理活動,全身細胞都在躁動,所以導致了人情緒跟著躁動。

3.生活其他復面情緒堆積,在這個節點爆發。每個女的月經前都有情緒,但有的強烈,有的不強烈,這還和周圍的環境和人對她們的影響有關。

所以,善待女人吧!


道衍閣


月經週期是屬於女性的一種正常生理表現,但是確實有相當一部分女性,在月經前期和月經期因為常常出現下腹脹痛、腰痠、乳房脹痛、腹瀉或便秘等病症,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反應,像易疲倦、嗜睡、畏寒等,表現為情緒不穩定、學習、工作效率下降等情況,這些情況會在女性心理產生影響,導致情緒失控,胡亂發飆,使身邊的人感覺莫名其妙。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知道,由於人體的一切活動都是在神經體液的調控下進行的,女性的這一正常週期性生理變化,尤其是內分泌激素水平的變化,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她們的精神狀態和學習效率。而女性在月經週期不同階段出現的不同反應,與機體有著密切的生物學聯繫。其原因在於丘腦下部、大腦皮質、卵巢、子宮之間的活動是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的。

所以,月經期間女性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對某些情況加以注意:首先應該注意合理安排時間,由於大多數女性在月經週期的增生期和分泌期這幾天精力充足,情緒穩定,工作學習效率高,所以應該充分利用這段時間,抓緊工作或學習。

此外,在月經期間,還做好日常保養,注意心態平和,儘量避免一些不利因素的影響,正確地認識到月經是女性的一種正常生理變化,在月經期注意衛生保健,避免做劇烈運動和經受過冷過強的刺激,學會適當休息,做到自我放鬆。


春暖禾長


這篇文章應該是男同胞多看看多瞭解,按以往我妻子生理期前後,儘量不與她發生任何矛盾,讓她安然度過,這不她現在到了絕經期,什麼也沒有了,我也安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