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崇禎帝和宣統帝?

歷史圖社


崇禎和宣統,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都是亡國之君,某種程度上說,都是苦命的人。因為他們都生活在王朝風雨飄搖之中,一生也算辛苦,但最後也不能擺脫亡國之君的命運。但也有很多不同,下面就來說說。

首先說一說崇禎。

崇禎帝,名叫朱由檢,生於1611年2月6日,於1644年4月25日北京城破時在煤山吊死。崇禎帝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1627年,朱由檢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但其性多疑,剛愎自用,又刻薄寡恩,無力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在農民起義和關外後金政權內外夾擊之下,1644年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朱由檢死後廟號懷宗,後改毅宗、思宗。清朝上諡號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諡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於十三陵思陵。

有人認為,明實亡於萬曆,崇禎繼位,大明朝已經積弊根深,大勢已去,加上百年難遇的小冰河時期,導致災難頻繁,引起農民起義,加之關外後金崛起,終於讓明朝積重難返,最後崩潰。崇禎只是生活在一個災難的時代,他勵精圖治、年輕有為,最後卻敵不過命運,是一位可敬可嘆的帝王。但也有人認為,明朝的滅亡,崇禎要負主要責任,歷史上遇到自然災害的帝王很多,他們就處理得很好,比如成化年間的朱見深。明朝雖然內憂外患,但不乏良相名將,如果中央朝廷處理得當,完全可以扭轉乾坤,但崇禎生性多疑,剛愎自用,要為明朝滅亡承擔主要責任。

我覺得,崇禎帝可以說是哀其不幸,但也怒其無能!

首先,崇禎不是一個幸運的人。在他之前,明朝早已歷經200多年,早已變得積重難返,宦官專權,文官結黨營私,百姓生活艱難。繼位之後,於內災難頻繁,導致赤地千地,民不聊生!於外,後金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人的努力,已經逐步統一關外,並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逐漸成熟,已經具備一個國家的雛形,並且後金統治集團精誠團結、勵精圖治,相對於明朝的暮氣沉沉,整個後金處於蒸蒸日上之中!

其次,崇禎也是一個失敗的人,缺乏扭轉乾坤的能力。如果崇禎在仁宣之治那樣的時期後面,或許可以算是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國家也不會有太大的事。但他深處動盪之中,則缺乏相應的能力。他生性多疑,在位十七年,更換內閣首輔就達50多次,更不要他逼死、殺死的文臣武將了。袁崇煥、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陳奇瑜。。。。。明末的將領,放在任何時期,都會大放異彩,但都直接或間接毀在了崇禎自己手裡。崇禎多疑剛愎自用,而且又不敢擔責,每每有事,第一件事就是找替罪羔羊,比如和後金何談,一暴露就殺了陳新甲。導致後期放眼滿朝文武,卻沒有人敢再站出來做事了。

再說一下,宣統帝!

宣統為清朝第十二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年號,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後一個年號。自1909年啟用至1912年2月12號後廢除,1917年6月底,在張勳擁戴下1917年7月1號第二次登基,清朝辮子軍控制了北京城,並通電全國改民國六年為宣統九年,北京城街頭重新掛起了黃龍旗,不久後與共和派革命員發起戰鬥,辮子軍維持10多天後戰敗,革命軍動用飛機轟炸皇宮威逼清帝退位,出現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空襲,轟炸皇宮紫禁城,宣統帝於7月12號再次退位。溥儀是清朝最後一個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也是唯一一個登基三次,退位三次的皇帝。

清朝暮年,國內國外的形勢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傳統文化和思想,包括帝王思想,都收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國內國外的矛盾都是五千年中華文明史沒有遇到過的。所以,宣統作為清朝亡國之君,的確有很多因素是自己不能控制的。這樣的變革,世界範圍內也幾乎沒有封建君主獲得成功。再加上,宣統帝繼位之時,只是一個孩子,一個什麼丟不懂得孩童。宣統一生。歷經清朝、民國、新中國,許多時候身不由己,命不由己,所以他是一個苦命的人。作為一個封建帝王,身處大變革時代,又是一個孩子,真的沒有麼能夠責備與他的,只有惋惜。

《清史稿》:帝沖齡嗣服,監國攝政,軍國機務,悉由處分,大事並白太后取進止。大變既起,遽謝政權,天下為公,永存優待,遂開千古未有之奇。虞賓在位,文物猶新。是非論定,修史者每難之。然孔子作春秋,筆則筆,削則削。所見之世且詳於所聞,一朝掌故,烏可從闕。儻亦為天下後世所共鑑歟?

毛澤東:邇者李守信卓什海向綏進迫,德王不啻溥儀,蒙古傀儡國之出演,咄咄逼人。日本帝國主義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周恩來:你當皇帝的時候才兩三歲,那時的事不能讓你負責。但在偽滿時代,你是要負責的。

喻大華:無疑,末代皇帝溥儀是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是人類歷史上擁有非凡經歷和傳奇命運的特殊人物,然而,他身為皇帝卻沒有掌握過一天國家政權;長期處於政治漩渦中卻未發揮關鍵的作用。


南樓看書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勤政的皇帝之一,可與清朝的雍正皇帝相比,可以這樣說,崇禎皇帝是一代明君,但同時也是亡國之君。明君為何會亡國?那是因為明朝已經到了無力迴天的地步,這個黑鍋被崇禎皇帝背了。

明朝實際上從明英宗朱祁鎮流亡開始,就已經走了下坡路,加上明朝嘉靖皇帝大興土木導致國力大不如從前。到了天啟年間的時候,明熹宗朱由校又是一個木匠皇帝,心思完全不在朝政上,他不愛江山,不愛美人,偏偏好木工活,導致明末宦官專權。

到了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的時候,雖然朱由檢雄心壯志,勤政愛民,對大明的江山是嘔心瀝血,事事親力親為,但最終都沒有能抵擋住滿清的軍隊。崇禎皇帝是一個好皇帝,但是他的失敗,也因為他多疑誤殺了袁崇煥。

清末的宣統皇帝只是歷史進步的犧牲品。宣統皇帝即位的時候只有三歲,人事不省,朝政大權都在乃父攝政王的身上。其實從登基到最後清朝滅亡,小皇帝都沒有什麼意識。因為清朝滅亡他才6歲。

退位後,宣統皇帝也在紫禁城裡住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最後被驅趕出宮,還被日本人利用,最後當了漢奸,建國後繼續被改造。說實話,宣統皇帝溥儀是一個苦命人,雖為皇帝,亡國後淪為貴族,雖然衣食無憂,但是充其量也是日本人和國民黨等政權的傀儡。


用戶85346592990


他們都是亡國之君。一般而言,亡國之君分兩種,一種是自取滅亡,一種,則是前人挖坑,後人硬扛。

顯然,他們都屬於後者。

崇禎是明代的最後一個皇帝(南明就不談了),有明一代,像他這麼勤政的君王是比較少見的,勵精圖治的皇帝卻沒能保住江山,崇禎的遭遇令人嗟嘆不已。

明代的亡國,朱元璋要負責,嘉靖、萬曆也同樣要負責,老朱的封藩制度掏空了國庫,後面這倆不上朝的時間加起來也足有半個世紀。

不過不能把所有的罪名都推給其他人,朱由檢的剛愎自用、獨斷多疑也加速了國家的毀滅。

崇禎值得同情,但算不上可憐。



宣統是清末亡國之君,與崇禎相比,他的背鍋痕跡要更為明顯,自然,他是真的可憐。

宣統帝從繼位到退位可以說都是一臉懵,他太小了,玩泥巴的年紀,哪能知道這些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麼?

待到他長大成人,清廷也已覆亡多時了,如山般的壓力卻讓他喘不過氣來:他需要重振大清先輩的榮耀,並且光復祖宗打下的江山。

然萬民覺醒,封建根基已去,他根本沒有實現這種“宏圖大志”的可能,而且,他也沒有了可用之人。



宣統可能也明白這一點,不過身後站著一堆遺老遺少,作為家族的精神象徵,他已經沒有了退路,哪怕是飛蛾撲火,也必須捨命一搏。

自然,他失敗了,並且被唾棄、被嘲諷,還淪為了戰犯。

崇禎不是先帝之子,溥儀同樣也不是,大廈將傾時,他們被抓了壯丁,然後推到了最前面。

他們跟替死鬼並無多大差別。


浮沉於史


不好比。

崇禎是勤奮的無能之輩,掌握實權十七年,自己一波騷操作,硬生生斷掉了很多翻盤的機會。【除了勤奮和自殺,根本沒有什麼好讚譽的。】

而宣統,六歲時清朝就滅亡了,沒有得到什麼有限的皇家教育,更沒有掌握過實權,之後一直是各方勢力的傀儡。

所以讓宣統有崇禎那樣的覺悟,幾乎不可能。


咱來了


崇禎: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溥儀:我不管日本人在東北殺多少人,運走多少糧食和煤,只要不讓我當大清的皇帝我就不會甘心。(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


懦夫救星X


我最愛看辮子戲了,大清恭宗宣統孝獻大帝溥儀是非常偉大的帝王,至於那個什麼崇禎皇帝,完全不知道他是誰。


秦地良民


崇禎和宣統比起來實在太垃圾了,整個明朝皇帝都不能和滿清皇帝相比,我大清皇帝賣國求榮可是一絕,明朝皇帝如果有這項技能也不至於落到被滅族的下場,我大清皇帝就不一樣了,只要能做皇帝給誰當狗都地關係,這就是他們的區別。


冷雨敲窗無心言


這個問題問得不錯,當年很多北京人看見溥儀經常坐在景山公園那根老槐樹下抽菸。不知他在想什麼?


濤海拔天


同樣是末代皇帝,但是對於國家來說?大明王朝是亡於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手裡,最後把自己吊到了,那顆挺有名但是並不高的歪脖子樹上了。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大清朝廷倒閉時他才是個六歲的小孩子而已啦。根本就沒有任何可比性。


愛看愛思考


兩位都是亡國之君,帝國經歷兩百多年已經到壽終正寢的時候了,兩位只是背鍋的。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是至理名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