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我們是"剽竊者"?張一鳴:我們只是優質內容的搬運工!

每天通過自己手機裡面的移動資訊客戶端都接受了哪類信息?"

"都是完全類似的熱門事件,比如:哪個明星又出軌啦,某個選秀節目冠軍有黑幕,都不是我感興趣的!"

普通的移動客戶端新聞資訊是停在那裡的,那些編輯們寫了什麼、客戶端後臺人員決定怎麼優先排放這些新聞,讀者都只能被動接受,張一鳴就是發現了這一現象而決定另闢蹊徑。

誰說我們是

"今日頭條就是用我們手裡的大數據技術,牽一根紅線,把優質的內容引到合適的用戶面前,為每個用戶都找到對胃口的內容——這就是我們的價值創新之處,我們不生產內容,我們只是優質內容的搬運工"張一鳴說。

誰說我們是

今日頭條憑藉它獨有的內容運營模式,從A輪的數百萬美元到B輪數幾千萬美元、再到C輪的1億美元,其市場估值更是超過5億美元,增長速度令人咋舌,可謂是順風順水。可就在C輪融資後張一鳴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礙。

誰說我們是

C輪融資消息出來的第二天,新聞媒體圈炸開了鍋,紛紛質疑一個"新聞搬運工"憑什麼可以估 5億美元。《新京報》更是在其"社論·來信"專欄刊登了名為《"今日頭條",是誰的"頭條"》這樣一篇文章,指向明確,痛訴了今日頭條侵犯其他媒體版權為自己生產商業利益。

誰說我們是

字節跳動也炸開了鍋,因為"今日頭條"上了頭條了。而"新聞搬運工"、"剽竊者" 的指責完全沖淡了融資的喜悅,打得張一鳴措手不及。

攤上大事後,張一鳴的第一反應不是去拜訪"冤家",而是思考如何走出這一步。除了公司公關和法務的缺口,他最想填補的還是內容上的缺口。

張一鳴找到趙添(今日頭條的副總裁、內容運營負責人)商量對策。"既要快速找到一個能帶來更多更全面優質內容的渠道,又要不破壞今日頭條不生產內容的原則,這是當前比較嚴峻的問題。"張一鳴開門見山的說。

誰說我們是

"你覺得自媒體怎麼樣?"

"對呀!"趙添的一句話點醒了張一鳴。

"傳統媒體中的人紛紛出來自己創業,大量自媒體崛起,這個時候如果我們不跟隨這個趨勢,還是隻和紙媒合作的話,內容就不再是最新、最活、最有趣的了,如果無法填補原創內容匱乏的短板,這個坑還會存在,時不時還會絆倒我們。"

誰說我們是

"我們不是有一個今日頭條媒體平臺嗎?我認為可以將其改造為一個創作平臺,就像微信公眾號一樣,但是跟微信公眾號不一樣的是,創作者的內容由我們進行分發,不會像微信一樣內容隱藏很深,這樣一來可以激勵創作者。"趙添看著道。

"不錯,我們要把有創作能力、創作激情但是沒有平臺和宣傳團隊的創作者們都帶到我們頭條號上來"張一鳴鋒利的眼睛又恢復了往日的神采。

誰說我們是

外界紛爭不斷,張一鳴卻開始閉關學習。他去查找版權的起源、利弊,以及現在的法律如何規定。

在處理版權糾紛的時候,張一鳴堅持調解,不與人爭,最終包括最先對今日頭條發難的《廣州日報》等多家紙媒紛紛撤訴,雙方和解,並且達成合作的關係。

同時"頭條號"的推出,吸引了大量政府及各類機構、傳統媒體和自媒體的入駐,而且數量以每月20%~30%的環比速度上升。

誰說我們是

2015 年 4 月,曾對今日頭條立案調查的國家版權局也入駐了今日頭條、開通頭條號。

至此今日頭條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