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康巴”林湫的援藏故事

從“一窮二白”到方興未艾,3年來,在被譽為“藏東明珠”的西藏昌都,旅遊產業飛速發展並展露新顏。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幹部、昌都市旅遊發展局局長、民革黨員林湫,正是這一鉅變的見證者,更是實踐者和推動者——

黝黑的面龐泛著些許高原紅,一身別緻的康巴袍子,頭戴一頂皮氈帽,眼前的林湫正嫻熟地攢著糌粑,喝著酥油茶。在藏區工作生活3年,林湫已和當地的康巴漢子別無二樣,他穿藏裝、跳鍋莊、唱藏歌,和藏民們“打”成一片,也因此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福建康巴”。

“福建康巴”林湫的援藏故事

林湫是福建人,民革黨員,在福建省旅遊局工作已20多年。繼2010年援疆、2012年援嵐(平潭)後,2016年7月,林湫正式加入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從海拔僅10米的清新福建,義無反顧來到平均海拔四五千米之高的青藏高原,擔任昌都市旅遊發展局(原昌都市旅遊局、旅發委)局長(簡稱旅發局),正式開啟為期3年的旅遊援藏工作。

3年來,林湫繼承和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堅持“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將全部身心奉獻給了雪域高原、藏家兒女。如今,在他的帶領下,昌都的旅遊發展方興未艾,錦繡的未來初見雛形。

1 夯基礎·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

八宿縣然烏湖,背依雪山、碧波粼粼、水霧氤氳,第一次見到它時,正被高原反應折磨的林湫竟不顧一切,興奮地跑起來。繞湖全程26公里,林湫徒步走了一整天,為八宿縣挖掘資源特色、打造旅遊產品做了充分的前期準備。日後,這裡被劃為昌都重點打造的特色高端旅遊景區。

然烏湖並非唯一的“寵兒”。

2016年,林湫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昌都的旅遊情況可謂“一窮二白”:無景區規劃、無資金投入、無旅行社、無市場營銷、無人才資源。他不由得犯下了疑惑:如何摸清昌都旅遊資源?怎麼找到切入點、打開局面?站在高寒廣袤的神山之巔,面對滿目重巒疊嶂,林湫決定,要翻越崇山峻嶺、深入村落人家,作到“心思明,底數清”。

昌都幅員遼闊,近11萬平方公里分佈著11個縣(區),景區分散,地遠路陡。剛到昌都的前三個月,林湫克服了水土不服帶來的“高原反應+感冒”的聯合侵襲,先後11次深入邊遠基層旅遊點,行程近1.8萬公里,快速摸清了昌都市所轄的主要旅遊資源。

行駛在橫斷山脈間的越野車已伴隨林湫3年,司機其美多吉告訴記者,3年來,這輛車已行駛32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8圈,僅剎車片就更換了9次之多。

摸底調研後,林湫敏銳意識到,地處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江並流”區域,昌都旅遊資源極為豐富,自然景觀雄偉壯麗,歷史底蘊厚重深邃,關鍵就是缺乏系統、可持續的頂層設計。

為此,林湫從“跳出昌都看昌都,跳出昌都旅遊謀劃昌都旅遊”的角度出發,在中共昌都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大膽提出了全域旅遊的發展思路,並確立了“傳奇昌都卓卓康巴”的旅遊口號。與此同時,他領銜籌劃編制了一系列發展規劃,如《昌都市全域旅遊總體規劃》《全域旅遊提升及品牌營銷策劃方案》《昌都市“十三五”期間旅遊產業精準扶貧規劃》等;督促卡若區、芒康縣、丁青縣編制了縣域全域旅遊規劃,明確昌都全域旅遊發展思路和方法;推進景區專項規劃編制工作,籌劃編制《來古村策劃及概規方案》《洛隆縣卓瑪朗措生態旅遊區總體規劃》等景區專項規劃,為景區長遠開發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

“出臺規劃並不是為了束之高閣、做做樣子,要搞活旅遊業,就必須要有產業和項目支撐。”林湫說。為了讓這一系列頂層設計“平穩落地”,他還找來專業的旅遊公司,對昌都旅遊進行整體策劃包裝,推動精準施策。

強巴林寺茶馬城景區、八宿然烏湖景區、芒康鹽井景區、江達崗託紅色景區、丁青孜珠山景區、邊壩三色湖景區……林湫的辦公室裡張貼著一張碩大的昌都市旅遊資源地圖,地圖上清晰地標註著他圈點出的六大景區資源和數個旅遊要素,匯成一線,貫穿昌都各縣區,旅遊路線一目瞭然。

“這六個景區的旅遊資源,均是人無我有,各表其美,要依託它們打造精品旅遊線路。”林湫深諳昌都旅遊的優勢和著力點所在。在他的積極推動下,宏偉美好的昌都旅遊藍圖徐徐展開,一個個旅遊項目積極推進、一個個景區建設連點成線、連線成面,“藏東明珠”的神秘面紗正吸引著八方來客。

2 提品質·文化賦能打造“卓卓”品牌

在昌都市旅發局黨組書記黎世峰的辦公室裡,擺放著一方寬33cm、長30cm大小的紅色宣傳盒。採訪中,黎世峰剛一掀開宣傳盒,一首天籟之曲《心中的昌都》便緩緩流淌開來。

“這是林湫同志的心血之作!宣傳盒共有三層,濃縮著昌都神秘、古老而又獨特的高原文化。”黎世峰頗為欣賞地介紹說:“第一層是條潔白的哈達,第二層展開是一幅充滿雪域高原和民族風情的立體畫,第三層嵌著一個裝滿濃香青稞酒的雙體陶罐酒壺,以及我們康巴民歌的歌譜和光碟。”

小小宣傳盒,也凝聚著林湫對旅遊的認識和理解。

在林湫看來,昌都是深鎖在橫斷山脈中的一片淨土,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這裡是康巴文化的發源地,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這裡有西藏境內發掘出的第一處新石器時期古文化遺址——卡若古文化遺址,也有第一面五星紅旗在西藏升起的地方——十八軍進藏舊址……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要推動旅遊業從過境遊向目的地遊轉變,就必須打響‘傳奇昌都卓卓康巴’品牌,用文化為旅遊賦能,使百姓家家吃上旅遊飯,享受旅遊之福。”林湫說。為此,他一方面在“傳奇昌都卓卓康巴”中注入文化內涵,打造紅色旅遊傳奇、茶馬古道傳奇、康巴漢子的傳奇、卡洛遺址的傳奇等,把“傳奇昌都卓卓康巴”叫得更亮更響;另一方面,著力打造旅遊精品工程,開展高端民俗定製,在“打好特色牌、走好高端路、扶好精品點、唱好全域戲等“四好”方面下功夫。

賞然烏湖的靜謐秀麗、觀來古冰川的雄偉奇俊、感受來古村的田園風光之美……3月25日至27日,銀裝素裹的然烏湖·來古冰川景區內,林湫一手操辦的“首屆昌都然烏·來古冰雪節”成功舉辦,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擠爆了八宿縣的大小酒店,讓原本處於淡季的然烏湖旅遊再次火爆起來。

在寒冬淡季持續打造“卓卓康巴”品牌,林湫跳出慣性思維,甩出了“冬遊西藏,共享地球第三極”“然烏·來古冰雪節”等一張張好牌。更讓林湫高興的是,一系列旅遊簽約“大單”也接踵而至:與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簽約;與國內各大旅行社簽約;引入多個高端定製民俗等。

採訪期間,站在然烏湖318國道上,手指不遠處的瓦巴村,林湫興奮地暢想著這裡美好的未來:“再過幾個月,冰雪節簽訂的高端民俗定製項目就要落地了,這裡將整體拆遷,原址上將打造出一片高端民俗營地,與2公里外的然烏湖國際自駕房車露營營地互相補充,成為然烏湖高端定製遊客的棲息地。”

“這個林湫不簡單!”出席活動並親眼見證“然烏·來古冰雪節”的火爆和成功,西藏自治區旅遊發展廳副廳長石玉輝不由地點贊:“林湫思路清晰、視野開闊,給昌都旅遊帶來了巨大變化,‘傳奇昌都卓卓康巴’品牌叫得愈發響亮,昌都旅遊形象更加突出、更加集中。”

“3年前,昌都的旅遊發展在西藏地區並不突出,而如今,卻有聲有色,十分亮眼,這一轉變,與林湫的付出是分不開的。”石玉輝感慨地說。

3 啃硬骨頭·推動“廁所革命”不遺餘力

這一片條件好一點,應該可以使用水廁。”

“這邊客流量是可以的,但處於高海拔地區,電、水都是問題,冬天也容易冰凍,水管材質也是挑戰。”

“福建康巴”林湫的援藏故事

昌都市多拉神山下,林湫(中)與政府相關部門和企業的同志共同商討廁所改良。

3月30日,星期六。與在昌都的每個週末一樣,林湫繼續利用休息時間開展調研。這一次,他邀請的是四川旅發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專家一行。兩天時間裡,他們對八宿縣周邊所有景點的廁所現狀做了摸底,為接下來選址布點做好準備。

“廁所問題不是小事情。”2015年4月1日、2017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兩次對“廁所革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廁所問題是城鄉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區、城市要抓,農村也要抓。

但客觀來看,在高海拔地區推動“廁所革命”異常艱辛。高寒、缺水、少電、人煙稀少,以及藏族同胞的民族習慣,這些都是制約廁所建設的因素和障礙,也使“廁所革命”工作成為交通、國土、旅遊等多個部門的“燙手山芋”。

“小小廁所雖不起眼,但卻影響著遊客對旅遊地的直接觀感。‘廁所革命’是昌都邁出文明旅遊的堅實一步,也是提升旅遊業品質的務實之舉。”作為旅發局的行政一把手,林湫第一個站出來,牽頭掀起了新的“革命”——旅遊廁所的規劃建設。

與平原地區公廁的標準化修建不同,由於受自然條件所限,高寒地區的每個公廁都需因地制宜。“比如,在高寒地區,水廁會遇到冰凍情況,反而不如旱廁實用;再如,受觀念影響,打掃廁所在藏民看來是汙穢不堪的,也使後期維修管理成為一大難題……”林湫介紹說。

為此,林湫一方面積極牽線搭橋,贏得福建第八批援藏工作隊的大力支持,爭取援藏資金1200餘萬元,用於修建天路72拐觀景臺旅遊廁所高等級旅遊廁所等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旅遊廁所的布點建設和長效管理機制建立,會同涉及廁所建設、管理工作的相關部門及旅遊企業共同開展昌都市旅遊廁所建設運維調研考察,探索出“聘用企業管理運維”“共享廁所”“廁長制”“以商養廁”等旅遊廁所管理運維模式,並著力轉變領導幹部及從業人員對旅遊廁所的認識。

經過輪番考察和深入調研,最終,昌都市“廁所革命”確立了旱廁、水廁、環保廁所、共享廁所、市區廁所、景區廁所、沿途廁所等7個模式的規劃層次。

第二次經318國道進藏旅遊的黃旭東感受最為明顯:“2015年進藏時,八宿縣天路72拐景點只有一個小旱廁,衛生狀況也比較差,這次來,發現觀景臺以及配套設施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管理更加規範,新的旅遊廁所也修建好了,讓人感覺很舒服。”

當地村民洛松次培也對旅遊廁所的推進有了新的認識:“以前上廁所比較隨便,到處‘唱山歌’,現在新修了水廁,村民們都變得更加講衛生了,隨便在外面小便感覺很不好意思。”

步入2019年4月,離藏的日子開始倒計時,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幹部多數進入了相關工作的收尾和交接階段,而林湫卻在不斷加大旅遊廁所的推動力度,“攤子”鋪得越來越大。

“功成不必在我,‘廁所革命’永遠在路上,我只能是開個頭,但我希望,能夠盡我所能,為未來開個好頭,確定個好方向。”林湫告訴記者。如今的林湫,正籌劃著,在離開昌都之前,組織一場全市範圍的旅遊廁所現場辦公會,並打造出幾個不同類型的旅遊廁所示範點,為昌都未來的旅遊發展爭取更多的機會。

4 做“紅娘”·推動昌都旅遊走出去、引進來

“看,福建康巴又來了!”每逢重大節日、重大的旅遊推介會,總能聽到有人這樣呼喊身著康巴長袍的林湫。“文化為旅遊注魂,服裝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首先吸引眼球的就是服飾,氣氛渲染到位,帶動昌都旅遊推介便順理成章。”初入西藏,林湫便自掏腰包,一口氣購置了三套藏袍,不管大小場合,他都會有意穿起藏袍,做昌都旅遊的“活招牌”。

林湫對旅遊宣傳營銷工作經驗豐富。他深知,儘管昌都旅遊資源得天獨厚,但卻長期“養在深閨人未識”。搞活昌都旅遊,必須依靠兩大手段:引進來,走出去。

為此,他積極組織開展各類宣傳推介活動,舉辦“CCTV發現之旅《精彩視界》康巴風情穿越之旅”閉幕式活動;參加成都國際旅遊展、海峽兩岸臺北旅展和海峽旅遊博覽會等各類展會和推介活動;開展“第二屆然烏來古旅遊峰會”“第三屆重走茶馬古道”“第四屆重走金珠瑪米之路”等活動。大力引進旅行社的同時,大力破除地域限制,向境外市場推介宣傳,將昌都旅遊品牌形象成功打出去。

“福建康巴”林湫的援藏故事

今年四月,海峽旅遊博覽會在福建舉辦,圖為林湫在專題推介會上宣傳昌都旅遊。

同時,作為一名援藏幹部,林湫還積極做好“聯絡員”“宣傳員”,不斷深化閩昌旅遊的交流合作,為閩昌旅遊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臺。

在林湫的辦公櫃裡,整齊地擺放著一排排文件夾,《西藏昌都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旅發委旅遊合作框架協議》、八宿縣與福建擁軍集團簽訂的《“邦達草原旅遊開發項目”戰略性框架協議》、福建省旅發委與昌都市旅發委簽署的《客源援藏協議》、福建旅遊發展集團與昌都市旅發委簽訂的《然烏湖旅遊開發合作意向書》……這些,都是林湫推動的成果。

除此之外,林湫還通過福建各類招商平臺和各級商會,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工作,讓昌都旅遊“走出去、引進來”。3年多來,共牽頭引進註冊10家公司,涉及高原原生態食品、旅遊、水電開發、現代農業養殖等多個領域。

“眼界有多寬,事業就有多大。”林湫堅定地認為,昌都旅遊的發展,關鍵要靠人,昌都旅遊未來發展的空間,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相關從業人才的眼界、視野和思路。為此,他還主動協調資源,建立起閩昌旅遊人才培訓機制。

對昌都市旅發局幹部楊青來說,印象最深的一次工作經歷,莫過於2016年的那次外出學習。“感覺自己以前仿若是井底之蛙。這次‘手把手’的學習,改變了很多觀念、思路,也讓我們找到了差距和未來努力的方向。”楊青感慨道。

派遣昌都市旅發局的科室幹部到福建省旅發委跟班學習,這是閩昌旅遊人才培訓機制的一項內容。據統計,除跟班學習外,2016年至2019年3年間,林湫還協調福建省旅發委三次舉辦昌都旅遊系統管理人員赴閩調研培訓班,累計培訓90人次,同時,廣邀知名旅遊專家和學者在昌都舉辦全域旅遊專題講座暨研討會,為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城市提供著智力支撐。

“他值得我們為之驕傲”

“一定給我個機會,讓我好好說說我的好搭檔林湫。”在昌都市旅發局辦公室,黨組書記黎世峰娓娓道來他和林湫共事的點滴,講到動情處,眼淚在眼眶裡不停打轉;

“謝謝您給我三分鐘,讓我談談印象中的林湫。”因工作原因無緣面訪,西藏自治區旅遊發展廳副廳長石玉輝輾轉“捎話”給記者,願意接受電話採訪,說幾句不得不說的話;

“林湫是援藏幹部的典型和榜樣!”福建省援藏幹部、八宿縣副縣長姚偉深情評價道:林湫很好地傳承“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展現了我們福建援藏幹部的新風采;

……

採訪期間,不斷有漢藏同胞找到記者,希望有機會談談他眼中的援藏幹部林湫,言語間不乏溢美之詞。諸多的肯定和讚美,讓記者看到了林湫在藏區各族幹部中的巨大魅力,也更加深刻意識到,林湫援藏3年,給昌都旅遊事業帶來的改變和意義到底有多大。

林湫總說,起初援藏,是為了圓自己從未踏足這裡的西藏夢。事實上,林湫也用行動,為昌都圓了旅遊發展的夢,為更多人圓了走進“傳奇昌都 卓卓康巴”的夢。為了這個更大的夢,林湫付出了3年的芳華,1095個日夜,26280個小時。

如今,離藏的倒計時已經開始,而林湫的工作節奏卻越來越快、攤子越鋪越大。“昌都旅遊方興未艾,不能放緩,更不能停步。”面對記者的疑惑,林湫不斷感嘆“時間不夠用了,只希望工作再多做一點,多推進一步。”談及未來,林湫又坦然表示:“功成不必在我,惟願當年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制定的藍圖能一繪到底,惟願昌都的明天會越來越好。”

這就是林湫,一位踏實肯幹、辦實事、辦好事的民革援藏幹部,誠如民革福建省委會秘書長敖鈞所言:“作為第八批福建援藏工作隊中唯一一位擔任行政一把手的援藏幹部,作為集援疆、援嵐、援藏於一身的民革黨員,林湫值得我們為之驕傲!” (本報記者 馬寅秋 吳姝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