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康巴”林湫的援藏故事

从“一穷二白”到方兴未艾,3年来,在被誉为“藏东明珠”的西藏昌都,旅游产业飞速发展并展露新颜。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干部、昌都市旅游发展局局长、民革党员林湫,正是这一巨变的见证者,更是实践者和推动者——

黝黑的面庞泛着些许高原红,一身别致的康巴袍子,头戴一顶皮毡帽,眼前的林湫正娴熟地攒着糌粑,喝着酥油茶。在藏区工作生活3年,林湫已和当地的康巴汉子别无二样,他穿藏装、跳锅庄、唱藏歌,和藏民们“打”成一片,也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福建康巴”。

“福建康巴”林湫的援藏故事

林湫是福建人,民革党员,在福建省旅游局工作已20多年。继2010年援疆、2012年援岚(平潭)后,2016年7月,林湫正式加入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从海拔仅10米的清新福建,义无反顾来到平均海拔四五千米之高的青藏高原,担任昌都市旅游发展局(原昌都市旅游局、旅发委)局长(简称旅发局),正式开启为期3年的旅游援藏工作。

3年来,林湫继承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坚持“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将全部身心奉献给了雪域高原、藏家儿女。如今,在他的带领下,昌都的旅游发展方兴未艾,锦绣的未来初见雏形。

1 夯基础·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

八宿县然乌湖,背依雪山、碧波粼粼、水雾氤氲,第一次见到它时,正被高原反应折磨的林湫竟不顾一切,兴奋地跑起来。绕湖全程26公里,林湫徒步走了一整天,为八宿县挖掘资源特色、打造旅游产品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日后,这里被划为昌都重点打造的特色高端旅游景区。

然乌湖并非唯一的“宠儿”。

2016年,林湫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昌都的旅游情况可谓“一穷二白”:无景区规划、无资金投入、无旅行社、无市场营销、无人才资源。他不由得犯下了疑惑:如何摸清昌都旅游资源?怎么找到切入点、打开局面?站在高寒广袤的神山之巅,面对满目重峦叠嶂,林湫决定,要翻越崇山峻岭、深入村落人家,作到“心思明,底数清”。

昌都幅员辽阔,近11万平方公里分布着11个县(区),景区分散,地远路陡。刚到昌都的前三个月,林湫克服了水土不服带来的“高原反应+感冒”的联合侵袭,先后11次深入边远基层旅游点,行程近1.8万公里,快速摸清了昌都市所辖的主要旅游资源。

行驶在横断山脉间的越野车已伴随林湫3年,司机其美多吉告诉记者,3年来,这辆车已行驶3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8圈,仅刹车片就更换了9次之多。

摸底调研后,林湫敏锐意识到,地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区域,昌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自然景观雄伟壮丽,历史底蕴厚重深邃,关键就是缺乏系统、可持续的顶层设计。

为此,林湫从“跳出昌都看昌都,跳出昌都旅游谋划昌都旅游”的角度出发,在中共昌都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大胆提出了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并确立了“传奇昌都卓卓康巴”的旅游口号。与此同时,他领衔筹划编制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如《昌都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全域旅游提升及品牌营销策划方案》《昌都市“十三五”期间旅游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等;督促卡若区、芒康县、丁青县编制了县域全域旅游规划,明确昌都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和方法;推进景区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筹划编制《来古村策划及概规方案》《洛隆县卓玛朗措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等景区专项规划,为景区长远开发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出台规划并不是为了束之高阁、做做样子,要搞活旅游业,就必须要有产业和项目支撑。”林湫说。为了让这一系列顶层设计“平稳落地”,他还找来专业的旅游公司,对昌都旅游进行整体策划包装,推动精准施策。

强巴林寺茶马城景区、八宿然乌湖景区、芒康盐井景区、江达岗托红色景区、丁青孜珠山景区、边坝三色湖景区……林湫的办公室里张贴着一张硕大的昌都市旅游资源地图,地图上清晰地标注着他圈点出的六大景区资源和数个旅游要素,汇成一线,贯穿昌都各县区,旅游路线一目了然。

“这六个景区的旅游资源,均是人无我有,各表其美,要依托它们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林湫深谙昌都旅游的优势和着力点所在。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宏伟美好的昌都旅游蓝图徐徐展开,一个个旅游项目积极推进、一个个景区建设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藏东明珠”的神秘面纱正吸引着八方来客。

2 提品质·文化赋能打造“卓卓”品牌

在昌都市旅发局党组书记黎世峰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方宽33cm、长30cm大小的红色宣传盒。采访中,黎世峰刚一掀开宣传盒,一首天籁之曲《心中的昌都》便缓缓流淌开来。

“这是林湫同志的心血之作!宣传盒共有三层,浓缩着昌都神秘、古老而又独特的高原文化。”黎世峰颇为欣赏地介绍说:“第一层是条洁白的哈达,第二层展开是一幅充满雪域高原和民族风情的立体画,第三层嵌着一个装满浓香青稞酒的双体陶罐酒壶,以及我们康巴民歌的歌谱和光碟。”

小小宣传盒,也凝聚着林湫对旅游的认识和理解。

在林湫看来,昌都是深锁在横断山脉中的一片净土,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这里是康巴文化的发源地,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这里有西藏境内发掘出的第一处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卡若古文化遗址,也有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西藏升起的地方——十八军进藏旧址……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推动旅游业从过境游向目的地游转变,就必须打响‘传奇昌都卓卓康巴’品牌,用文化为旅游赋能,使百姓家家吃上旅游饭,享受旅游之福。”林湫说。为此,他一方面在“传奇昌都卓卓康巴”中注入文化内涵,打造红色旅游传奇、茶马古道传奇、康巴汉子的传奇、卡洛遗址的传奇等,把“传奇昌都卓卓康巴”叫得更亮更响;另一方面,着力打造旅游精品工程,开展高端民俗定制,在“打好特色牌、走好高端路、扶好精品点、唱好全域戏等“四好”方面下功夫。

赏然乌湖的静谧秀丽、观来古冰川的雄伟奇俊、感受来古村的田园风光之美……3月25日至27日,银装素裹的然乌湖·来古冰川景区内,林湫一手操办的“首届昌都然乌·来古冰雪节”成功举办,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挤爆了八宿县的大小酒店,让原本处于淡季的然乌湖旅游再次火爆起来。

在寒冬淡季持续打造“卓卓康巴”品牌,林湫跳出惯性思维,甩出了“冬游西藏,共享地球第三极”“然乌·来古冰雪节”等一张张好牌。更让林湫高兴的是,一系列旅游签约“大单”也接踵而至: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签约;与国内各大旅行社签约;引入多个高端定制民俗等。

采访期间,站在然乌湖318国道上,手指不远处的瓦巴村,林湫兴奋地畅想着这里美好的未来:“再过几个月,冰雪节签订的高端民俗定制项目就要落地了,这里将整体拆迁,原址上将打造出一片高端民俗营地,与2公里外的然乌湖国际自驾房车露营营地互相补充,成为然乌湖高端定制游客的栖息地。”

“这个林湫不简单!”出席活动并亲眼见证“然乌·来古冰雪节”的火爆和成功,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副厅长石玉辉不由地点赞:“林湫思路清晰、视野开阔,给昌都旅游带来了巨大变化,‘传奇昌都卓卓康巴’品牌叫得愈发响亮,昌都旅游形象更加突出、更加集中。”

“3年前,昌都的旅游发展在西藏地区并不突出,而如今,却有声有色,十分亮眼,这一转变,与林湫的付出是分不开的。”石玉辉感慨地说。

3 啃硬骨头·推动“厕所革命”不遗余力

这一片条件好一点,应该可以使用水厕。”

“这边客流量是可以的,但处于高海拔地区,电、水都是问题,冬天也容易冰冻,水管材质也是挑战。”

“福建康巴”林湫的援藏故事

昌都市多拉神山下,林湫(中)与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同志共同商讨厕所改良。

3月30日,星期六。与在昌都的每个周末一样,林湫继续利用休息时间开展调研。这一次,他邀请的是四川旅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专家一行。两天时间里,他们对八宿县周边所有景点的厕所现状做了摸底,为接下来选址布点做好准备。

“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2015年4月1日、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对“厕所革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厕所问题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

但客观来看,在高海拔地区推动“厕所革命”异常艰辛。高寒、缺水、少电、人烟稀少,以及藏族同胞的民族习惯,这些都是制约厕所建设的因素和障碍,也使“厕所革命”工作成为交通、国土、旅游等多个部门的“烫手山芋”。

“小小厕所虽不起眼,但却影响着游客对旅游地的直接观感。‘厕所革命’是昌都迈出文明旅游的坚实一步,也是提升旅游业品质的务实之举。”作为旅发局的行政一把手,林湫第一个站出来,牵头掀起了新的“革命”——旅游厕所的规划建设。

与平原地区公厕的标准化修建不同,由于受自然条件所限,高寒地区的每个公厕都需因地制宜。“比如,在高寒地区,水厕会遇到冰冻情况,反而不如旱厕实用;再如,受观念影响,打扫厕所在藏民看来是污秽不堪的,也使后期维修管理成为一大难题……”林湫介绍说。

为此,林湫一方面积极牵线搭桥,赢得福建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争取援藏资金1200余万元,用于修建天路72拐观景台旅游厕所高等级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旅游厕所的布点建设和长效管理机制建立,会同涉及厕所建设、管理工作的相关部门及旅游企业共同开展昌都市旅游厕所建设运维调研考察,探索出“聘用企业管理运维”“共享厕所”“厕长制”“以商养厕”等旅游厕所管理运维模式,并着力转变领导干部及从业人员对旅游厕所的认识。

经过轮番考察和深入调研,最终,昌都市“厕所革命”确立了旱厕、水厕、环保厕所、共享厕所、市区厕所、景区厕所、沿途厕所等7个模式的规划层次。

第二次经318国道进藏旅游的黄旭东感受最为明显:“2015年进藏时,八宿县天路72拐景点只有一个小旱厕,卫生状况也比较差,这次来,发现观景台以及配套设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管理更加规范,新的旅游厕所也修建好了,让人感觉很舒服。”

当地村民洛松次培也对旅游厕所的推进有了新的认识:“以前上厕所比较随便,到处‘唱山歌’,现在新修了水厕,村民们都变得更加讲卫生了,随便在外面小便感觉很不好意思。”

步入2019年4月,离藏的日子开始倒计时,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干部多数进入了相关工作的收尾和交接阶段,而林湫却在不断加大旅游厕所的推动力度,“摊子”铺得越来越大。

“功成不必在我,‘厕所革命’永远在路上,我只能是开个头,但我希望,能够尽我所能,为未来开个好头,确定个好方向。”林湫告诉记者。如今的林湫,正筹划着,在离开昌都之前,组织一场全市范围的旅游厕所现场办公会,并打造出几个不同类型的旅游厕所示范点,为昌都未来的旅游发展争取更多的机会。

4 做“红娘”·推动昌都旅游走出去、引进来

“看,福建康巴又来了!”每逢重大节日、重大的旅游推介会,总能听到有人这样呼喊身着康巴长袍的林湫。“文化为旅游注魂,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首先吸引眼球的就是服饰,气氛渲染到位,带动昌都旅游推介便顺理成章。”初入西藏,林湫便自掏腰包,一口气购置了三套藏袍,不管大小场合,他都会有意穿起藏袍,做昌都旅游的“活招牌”。

林湫对旅游宣传营销工作经验丰富。他深知,尽管昌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却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搞活昌都旅游,必须依靠两大手段:引进来,走出去。

为此,他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宣传推介活动,举办“CCTV发现之旅《精彩视界》康巴风情穿越之旅”闭幕式活动;参加成都国际旅游展、海峡两岸台北旅展和海峡旅游博览会等各类展会和推介活动;开展“第二届然乌来古旅游峰会”“第三届重走茶马古道”“第四届重走金珠玛米之路”等活动。大力引进旅行社的同时,大力破除地域限制,向境外市场推介宣传,将昌都旅游品牌形象成功打出去。

“福建康巴”林湫的援藏故事

今年四月,海峡旅游博览会在福建举办,图为林湫在专题推介会上宣传昌都旅游。

同时,作为一名援藏干部,林湫还积极做好“联络员”“宣传员”,不断深化闽昌旅游的交流合作,为闽昌旅游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

在林湫的办公柜里,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文件夹,《西藏昌都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旅发委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八宿县与福建拥军集团签订的《“邦达草原旅游开发项目”战略性框架协议》、福建省旅发委与昌都市旅发委签署的《客源援藏协议》、福建旅游发展集团与昌都市旅发委签订的《然乌湖旅游开发合作意向书》……这些,都是林湫推动的成果。

除此之外,林湫还通过福建各类招商平台和各级商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让昌都旅游“走出去、引进来”。3年多来,共牵头引进注册10家公司,涉及高原原生态食品、旅游、水电开发、现代农业养殖等多个领域。

“眼界有多宽,事业就有多大。”林湫坚定地认为,昌都旅游的发展,关键要靠人,昌都旅游未来发展的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从业人才的眼界、视野和思路。为此,他还主动协调资源,建立起闽昌旅游人才培训机制。

对昌都市旅发局干部杨青来说,印象最深的一次工作经历,莫过于2016年的那次外出学习。“感觉自己以前仿若是井底之蛙。这次‘手把手’的学习,改变了很多观念、思路,也让我们找到了差距和未来努力的方向。”杨青感慨道。

派遣昌都市旅发局的科室干部到福建省旅发委跟班学习,这是闽昌旅游人才培训机制的一项内容。据统计,除跟班学习外,2016年至2019年3年间,林湫还协调福建省旅发委三次举办昌都旅游系统管理人员赴闽调研培训班,累计培训90人次,同时,广邀知名旅游专家和学者在昌都举办全域旅游专题讲座暨研讨会,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城市提供着智力支撑。

“他值得我们为之骄傲”

“一定给我个机会,让我好好说说我的好搭档林湫。”在昌都市旅发局办公室,党组书记黎世峰娓娓道来他和林湫共事的点滴,讲到动情处,眼泪在眼眶里不停打转;

“谢谢您给我三分钟,让我谈谈印象中的林湫。”因工作原因无缘面访,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副厅长石玉辉辗转“捎话”给记者,愿意接受电话采访,说几句不得不说的话;

“林湫是援藏干部的典型和榜样!”福建省援藏干部、八宿县副县长姚伟深情评价道:林湫很好地传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展现了我们福建援藏干部的新风采;

……

采访期间,不断有汉藏同胞找到记者,希望有机会谈谈他眼中的援藏干部林湫,言语间不乏溢美之词。诸多的肯定和赞美,让记者看到了林湫在藏区各族干部中的巨大魅力,也更加深刻意识到,林湫援藏3年,给昌都旅游事业带来的改变和意义到底有多大。

林湫总说,起初援藏,是为了圆自己从未踏足这里的西藏梦。事实上,林湫也用行动,为昌都圆了旅游发展的梦,为更多人圆了走进“传奇昌都 卓卓康巴”的梦。为了这个更大的梦,林湫付出了3年的芳华,1095个日夜,26280个小时。

如今,离藏的倒计时已经开始,而林湫的工作节奏却越来越快、摊子越铺越大。“昌都旅游方兴未艾,不能放缓,更不能停步。”面对记者的疑惑,林湫不断感叹“时间不够用了,只希望工作再多做一点,多推进一步。”谈及未来,林湫又坦然表示:“功成不必在我,惟愿当年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制定的蓝图能一绘到底,惟愿昌都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这就是林湫,一位踏实肯干、办实事、办好事的民革援藏干部,诚如民革福建省委会秘书长敖钧所言:“作为第八批福建援藏工作队中唯一一位担任行政一把手的援藏干部,作为集援疆、援岚、援藏于一身的民革党员,林湫值得我们为之骄傲!” (本报记者 马寅秋 吴姝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