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問題村”變“童話小鎮”

广州“问题村”变“童话小镇”

大龍街大龍村孔尚書祠(左)、闕里南宗祠(中)、孔子文化中心(右)。

通過文明實踐陣地之上的“頭雁”工程,廣州從化鰲頭鎮西塘村建起了全國首個鄉村憲法教育館,番禺區更是將祠堂變為文明生活聚集地。

去年以來,廣州以從化區、天河區、10個全國文明村鎮及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的街道、社區為重點,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文明城市邁向新的實踐征程。目前,廣州已掛牌成立424個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3000場(次)。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道嵐 通訊員穗文明

昔日“問題村”人均收入漲16倍

“父親以前總說,不要圖自己能獲得多少利益,只要能幫助到別人就行了。他的話讓我一生受用。”今年80多歲的姚冠冰是從化街口街粵劇文化協會名譽會長,退休20多年從未間斷做善事,至今已幫助從化貧困學子籌得學費累計超250萬元。一場以“弘揚孝德文化 傳承良好家風”為主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系列活動·孝德家風講堂,日前在街口街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舉行。姚冠冰現場講述了自己延續父親教誨的初心,回顧了父親離開後所盡孝道的心路歷程。

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是鎮(街)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主要陣地。結合各級需要,從化區堅持整合統籌資源,分批分級設立區、鎮(街)、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三級機構,充分利用現有的農家書屋、鄉村大舞臺、村民法制議事大廳、憲法教育館、灌渠精神驛站、河島公園等陣地,建設新時代百姓舞臺、農民學堂、紅色影院、鄉村振興實踐館、科創體驗中心、家風廣場、普法基地等實踐點。

繼去年6月份全市首個文明實踐站在全國文明村蓮麻村掛牌後,目前從化區8個鎮(街)、221條行政村已實現文明實踐所(站)全覆蓋,配套各類文明實踐點1100多個。從化區共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約1486場,累計參與人數107100人次。

“為村民提供優質可靠的服務,是村幹部心中最迫切的想法。”鰲頭鎮西塘村黨支部書記陳海濤介紹,正是透過文明實踐陣地之上的“頭雁”工程,建起全國首個鄉村憲法教育館開展普法教育,西塘村由昔日的“問題村”蝶變為美麗的“童話小鎮”。經歷了從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到人均收入突破16000元的跨越式發展。

祠堂裡開道德健康講座

祠堂是見證祖先歷史的重要場所,除了供奉大量的祖宗牌位之外,還有詩詞楹聯、石碑木匾、牆壁畫廊,村訓村規、先賢家訓等,每一處都是歷史的見證。祠堂還是村民文明生活的一個聚集地,也是鄉村的根,祠堂文化凝聚著濃濃的鄉誼親情,既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道德講堂、健康講座、村民議事、私夥局、讀書會……仁者,人也,親親為上。番禺區以祠堂為載體,樹立愛國、愛鄉情懷,注重文化傳承,推動鄉風文明提升。

文明實踐:

志願服務隊638支 志願者20513餘人

據悉,去年以來廣州以從化區、天河區、10個全國文明村鎮以及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的街道、社區為重點,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目前廣州區一級掛牌成立文明實踐中心8個、鎮(街)一級掛牌成立實踐所68個、村(社區)一級掛牌成立實踐站348個,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3000場(次)。

通過836場(次)市民文明公約、村規民約修訂活動,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時代新生活”系列行動、青年創業工作坊等,廣州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把文明實踐與當地文化、產業、資源和受眾特點有機結合。如天河區試點街道融入當地的龍舟、七巧等民俗文化特色,弘揚地方傳統文化。

“為了激活文明實踐的源源動力,廣州探索出一套鼓勵社會參與的長效機制。”廣州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有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638支,志願者20513餘人,把群眾“點單”和志願服務隊伍“配單”相結合,開展志願服務。文明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帶動產生了廣州好人75人、區級好人160人。

【關注頭條號樂居買房,掌握購房好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