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很賺錢,他賺醫院的錢

這些天,上海仁濟醫院醫生被警察拷走的事情引起了世人關注,人民日報都出來點評。

醫院很賺錢,他賺醫院的錢

這個事件極為特殊。

病人一天之內,來回N次繳費、N次檢查、N次排隊,這種內心的焦躁,經歷過的人自然懂;

醫生犧牲休息時間給患者治病,還要維持診室秩序,既是醫德的體現,也是責任心的體現;

警察為解決爭端,強行帶走醫生,雖不合情,卻也合法。

但君臨的關注點不在事件中的醫生、患者和警察,而是醫院。

上海交大附屬仁濟醫院成立於1844年,僅次於廣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是中國歷史第二悠久的西醫院,也是目前綜合實力在全國名列前茅的三甲醫院。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一所著名醫院,卻沒辦法優化收費、診斷流程,也沒有處理好患者排隊的問題,還需要讓一個全國頂尖又口碑甚好的胸外科醫生在工作期間去處理患者插隊的事情。

其實這也不是仁濟醫院的錯,而且君臨相信仁濟醫院在管理方面已經是屬於上乘了。

事件背後,本質上是我國醫療資源匱乏和醫院管理體系總體不完善的問題。

君臨不想用醫療資源分配不均來定性,因為在全中國,所有地方醫療資源分配都不足,即便是中國醫療資源最多的帝都,現有的資源如果只給擁有北京戶口的人用,也不夠。

醫院很賺錢,他賺醫院的錢

既然都不夠,去強調分配不均意義也就不大了。

正如一位醫生所說:

“每次看到所謂國內醫療資源不平衡的說法,我就只能苦笑,不知道評價一個侏儒四肢和軀幹分佈不平衡是善意還是諷刺。”

也正因為醫療資源,特別是優質醫療資源的匱乏,導致大醫院每天都面臨著成千上萬來自全國各地治病心切的病人,這非常考驗大醫院的管理體系。

要把病人、醫生、掛號、醫保、藥品採購和發放、庫存、檢查、檢驗等等繁多的人員和環節都梳理得井井有條,很有必要,但也很難。

這個時候,有一類公司就很關鍵了,他們能夠幫助醫院、特別是面臨超級複雜運營情況的三甲醫院提高運營管理水平和效率。

比如醫療信息化領域的衛寧健康(300253),還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潤達醫療(603108)

醫院很賺錢,他賺醫院的錢

1

翻開潤達醫療的年報,它的收入來源非常簡單,第一類是試劑和耗材,第二類是儀器。

從收入佔比看,歷年試劑和耗材佔比都在94%左右。

而且,它的這些產品絕大多數也不是自己生產的,只是一箇中間商,看上去活脫脫的一個醫藥流通企業。

醫院很賺錢,他賺醫院的錢

醫藥流通企業在A股有不少,比如上海醫藥(601607)、國藥股份(600511)、九州通(600998)、瑞康醫藥(002589)等。

但是仔細看這些企業的毛利率,會發現問題。

醫院很賺錢,他賺醫院的錢

潤達醫療處在領先地位。

一般而言,毛利率明顯高出同行的企業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財務造假,第二種是絕對龍頭。

如果是第一種,君臨就不會介紹了,但第二種也顯然不是。

潤達醫療70億的市值在上市醫藥流通企業中排名中下,上海醫藥完全可以碾壓。

潤達醫療到底是啥情況呢?

潤達醫療實際上屬於體外診斷(IVD)流通企業

所謂體外診斷,就是醫院把患者的血液、尿液、組織等等體內提取物在實驗室進行各種檢測,以確定患者身體是否健康或者得了哪種疾病。

體外診斷行業在醫療領域極為重要。

臨床診斷80%左右的信息來自體外診斷,而其費用佔總醫療費用的比例不到20%。

雖然在總的醫療費用中佔比不高,但是由於使用場景和頻率很高,其市場總規模依舊非常可觀。

歷年情況來看,體外診斷佔總的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的比例在13%左右,在所有分類中位列第一。

2017年全球體外診斷市場規模超過600億美元。

Allied Market Research預測,未來幾年內全球體外診斷行業年複合增長率約5%,預計2020年達到747億美元。

中國體外診斷市場同樣彪悍。

醫院很賺錢,他賺醫院的錢

而且根據不可避免的大自然規律,中國市場的增速遠超全球平均,Kalorama Information《全球IVD市場(第10版)》報告預計,中國體外診斷市場2016-2021年複合增長率為15%。

另外,目前中國人平均每人每年用在體外診斷上的錢不足5美元,水深火熱中的美帝人民超過60美元,日本和西歐人民也都超過30美元,全球平均在9美元左右。

這個差距一方面說明我國人民身體好,不需要檢查,一方面也表明我們的潛力確實很大,畢竟多做點檢查,以最低的成本瞭解身體狀況不是壞事,資本主義也不是沒有好東西。

可見體外診斷是個非常大而且非常有潛力的行業。

也因此這個市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僅僅在A股,相關企業就接近20家,比如邁瑞醫療(300760)、迪瑞醫療(300396)、安圖生物(603658)、邁克生物(300463)等,當然還有潤達醫療。

不過再對比一下這些企業的毛利率,又發現潤達醫療成為墊底的那個。

醫院很賺錢,他賺醫院的錢

原因在於,其他企業以自研為主,而潤達是以貿易,也就是體外診斷流通為主。

潤達醫療是體外診斷流通行業的龍頭。

體外診斷需要用到各種儀器、檢測試劑、耗材(清洗液、樣品杯、比色杯等)等等物品。

潤達醫療的主要業務,就是從世界上比較大的體外診斷產品供應商,如強生、羅氏、雅培、西門子等等企業購買產品,然後賣給國內二級及以上醫院的醫學實驗室(主要是醫院的檢驗科,又稱臨床實驗室)、第三方醫學實驗室、體檢中心、疾控中心和血站等其他醫療單位所屬的醫學實驗室。

2

體外診斷流通是一個非常分散的行業,即便是潤達醫療只有70億的市值,都已經是龍頭了,可見其潛力之大。

熟悉君臨的人都知道,君臨一般不太關注二道販子,毛利比廠家低、又經常受上游大供應商的欺負,沒啥技術含量。

不過,身處體外診斷流通行業的潤達醫療倒可以說是不一樣的煙火。

雖然剛才說了,國內光體外診斷行業的上市公司就有很多,但是,他們的市佔率很低。

背後的原因是體外診斷體系的複雜性。

體外診斷關聯的學科非常多,生物化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分子影像學、細胞學、免疫學、微生物學等等,還要用到聲、光、電、計算機、機械等相關技術和原理。

此外,體外診斷的分類也很多,如果按照檢查方法分,有免疫診斷、分子診斷、生化診斷、微生物診斷、血液診斷、POCT(床邊診斷)等等。

中國目前涉及到的體外檢測項目大約有1600多個,而美國超過4000個。

要把多個學科揉到一起,然後製造出一種準確度、穩定性高的設備和試劑不是易事,如果要覆蓋多個的診斷方向以及大量的診斷項目,難上加難。

羅氏、丹納赫、西門子、雅培等為首的10大體外診斷巨頭多年來牢牢把持著全球接近80%的市場,特別是羅氏一家就佔了20%,簡直慘無人道。

我們中國的企業加起來,份額不到全球的5%,而且還都是以低端或者有可能被巨頭淘汰的項目產品為主。

在國內市場,前5大企業佔據約40%的市場份額,總體國外公司佔據約55%的份額,中國600多家企業佔據另外約45%的份額。

國外巨頭在我們國家是1打50的狀態,而且在三甲醫院,根本就沒有國內企業的事兒。

國家衛計委數據庫顯示,截止至2017年底,共收錄5472家醫院,其中三級醫院1151家(三甲醫院705家),二級醫院4321家。

其實,國內還有超過2.5萬家沒有被衛計委收錄的各類公立和民營醫院,以及接近百萬的基層衛生機構。

如果把二級及以上醫院籠統地稱作大醫院,會發現,大醫院在所有醫療單位的佔比不過0.5%,但是他們卻能貢獻大部分利潤。

大醫院不差錢,他們對診斷產品的核心要求只有三個:全面、穩定、精準。

只要滿足這三個要求,錢不是問題,於是少數的幾家國外巨頭用高出國內同行5倍甚至更高的價格,向國內大醫院銷售產品。

而我們國內的企業,則要吭哧吭哧地去開發看似市場龐大,但是極度分散又利潤微薄的低端市場。

雖然也有諸如邁瑞醫療、邁克生物、安圖生物這樣的國內領跑者,但是總體實力還是無法比及國外巨頭。

還有種現象也在加大國內企業的壓力。

國內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在生化診斷試劑領域佔據了絕大多數的市場,但這也是一個受制於人的成績。

診斷試劑是和診斷設備搭配使用的,通常診斷設備分為封閉式和開放式。

封閉式設備就是設備和試劑只能用同一家的,開放式設備就是實際和設備可以不是同一家。

此前體外診斷設備開放式與封閉式的比例為7:3,這給了國內試劑廠家機會。

而且由於生化試劑門檻比較低,所以國內廠家得以憑藉更高的性價比為國外設備配套,進而取得了生化診斷試劑的絕大多數份額。

但目前的趨勢是,國外巨頭的封閉設備越來越多,這勢必會擠壓國內廠家來之不易的市場。

考慮到做自研的企業過的也沒那麼好,那麼流通商倒也不能算差。

潤達醫療、塞力斯(603716)等就吃這口飯。

潤達醫療作為入行20年的老司機,立足上海,在經濟發達的華東區做的風生水起。

由於其渠道能力強悍,國內龍頭也願意讓它幫忙打開銷路。

醫院很賺錢,他賺醫院的錢

潤達目前擁有35000-40000 多種規格的產品,遠超任何同行。

3

但潤達一直以來也有自己的苦惱。

第一,流通企業終歸是流通企業,毛利低是永恆的,實際上它的流通業務毛利只有8%左右,跟普通的醫藥流通企業沒啥兩樣。

第二,市場過於分散,競爭過於激烈。

如果永遠只是做一個單純的流通商,能賺錢,但大家比的無外乎就是誰的冷鏈物流更好、誰的價格更便宜、誰的產品更全,沒有更好的前途。

於是,潤達進行了兩個方向的拓展。

第一,是為客戶提供集約化綜合服務。

第二,是兼併收購,然後複製成功模式,擴大規模。

而它為客戶集約化綜合服務這一點,也成為它最與眾不同的一個特徵,也是其毛利高於一般流通企業的原因。

醫院很賺錢,他賺醫院的錢

潤達的絕大多數客戶都是二級及以上醫院的檢驗科,也就是醫學實驗室。

基礎業務當然就是供貨,潤達的優勢就是東西又好、又全、還便宜。

中國名義上有1600個檢查項目,但是一般的三甲醫院能有600個就不錯了,潤達可以幫助它們多開500多個!

除此之外,潤達還幫助醫院對檢驗科/實驗室進行設計、改造、裝修,讓這些實驗室硬件和佈局更加符合現代化醫學實驗室的標準。

硬件和佈局還只是實驗室的外在,內在的運營管理和服務更為重要,如何讓檢驗科多省錢、多賺錢,提高效率,並且給患者提供更多的服務,這決定了醫院檢驗科能否實現從普通到優秀的跨域,潤達可以提供相關信息化管理服務。

潤達的信息化管理服務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LIS),應用於檢驗科的日常運營,比如把病人的各項檢測結果形成統一報告。

第二部分是支持運轉系統

醫院很賺錢,他賺醫院的錢

內容比較細,也比較雜,比如標本接收、文件管理、檢測信息形成報告、績效考核、部門溝通等等,簡單說就是把檢驗科所有的數據電子化。

第三部分相當於一個科研試劑的B2B電商平臺

所謂的管理系統,其實就是信息管理軟件,而且聚焦的點都是很小的細節。

過去,這些細節的操作都是由人工去處理,各種記錄、物料、數據、採購等等需要抽調醫院、檢驗科的工作人員人工完成,費時費力,還影響正常的工作。

這些問題是醫院檢驗科長久以來的痛點或癢點,但是從來沒有一家企業會專門針對檢驗科進行管理系統研發,就連主打醫療軟件的衛寧健康都沒有注意到這些犄角旮旯的需求,潤達醫療是檢驗科的大救星。

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想院長之所想。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檢驗科一直都是國內醫院的創收大頭之一,而隨著藥品零加成的實施,醫院將沒有辦法通過藥品盈利,也必然將更加依仗檢驗科創收。

前文我們提到體外診斷的費用只佔醫療總費用的20%,換句話說醫院檢驗科的收入大約是總收入的20%,但請注意,這個比例是全球平均,我們國內只有10%左右。

即便如此都能為醫院貢獻很多利潤,如果是達到國際平均水平那還了得?

如果一方面提高收入佔比,另一方面還能提高運營效率,你要是院長你能不願意?

潤達的工作把院長整的明明白白,所以它的300多個集約服務醫院客戶沒有一個流失!

到位!

醫院很賺錢,他賺醫院的錢

4

接下來再說兼併收購的事情。

這是潤達不得不做,又容易被詬病的點。

潤達的大本營是華東地區,這是一個非常優質的市場,但並非全部的市場。

所以必須要走出去。

另外,潤達也希望能夠更多地進入上游高毛利的研發領域。

要實現以上兩個目的,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收購其他優質企業。

潤達醫療自2016年和2017年進行了7次併購,總耗資約30億。

而且2018年底,還有一個一次收購5家公司的計劃,被證監會大筆一揮給否了。

醫院很賺錢,他賺醫院的錢

兼併收購的好處是營收和淨利潤都快速增長。

當然也有壞處。

首先商譽和應收賬款大幅增加。

醫院很賺錢,他賺醫院的錢

2018年,正如外界擔憂的那樣,計計提資產減值1.07億元,其中計提應收賬款壞賬6722萬元、計提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1733萬元、計提商譽減值準備1408萬元、計提存貨跌價準備137.08萬元。

然後就是現金流非常難看。

醫院很賺錢,他賺醫院的錢

但是請仔細看上圖,2018年現金流竟然破天荒地好轉!

醫院很賺錢,他賺醫院的錢

再看看預付款項和應付賬款。

醫院很賺錢,他賺醫院的錢

隨著業務規模擴大,預付款項基本穩定,相對非常少,而應付款項翻倍增長。

潤達的上游大多是醫療企業巨頭,平時很橫,但是由於潤達的銷售額越來越大,腰板也硬了,有能力佔用巨頭的資金了(40-90天)。

這正是君臨最喜歡的一點。

而且潤達現金流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於華東以外地區新客戶在第一個業務週期(6-9個月)需要前期墊款,也就意味著每多一個客戶,現金流就要差一點,現金流越差甚至說明業務開展越多。

而當新客戶過了第一個業務週期,對應的現金流就可以轉正,而且是持續為正。

另一方面,面對高企的應收賬款,唯有主動要賬!

潤達還真成立了要賬團隊,雖然2018年的實際效果在君臨看來不理想,但是考慮到其客戶都是醫院,資質較好,加上政府要求國企/事業單位不要拖欠民企賬款,這些錢,還是大概率可以收回的。

5

潤達醫療就是這樣一家非典型的體外診斷流通企業。

2018年,其集約化業務收入約18億,佔比為30%,增速45%。

而且君臨相信這只是開始。

目前潤達覆蓋的醫院數量為2000家左右,購買集約化服務的醫院只有300家,其中還有部分是隻嘗試性地購買部分集約化服務,但是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業績。

隨著檢驗科在醫院的地位越來越高、創收任務越來越大、醫院對潤達模式的瞭解越來越多,潤達醫療遲早是他們的選擇。

有趣的是,潤達醫療一直很委屈,自己明明是提供高逼格系統化服務的,偏偏要被說成一個二道販子。

就像小米,從不願意被人稱作手機公司。

讀到這裡,也許你會想,“這家公司我能投嗎”?

這不是一個拍拍腦袋就能輕易做出的決定,因為除了基本面的機會分析,還需要對財務風險、業績確定性、業務競爭格局等進行更深入的考察。

更多信息可關注“君臨”獲取。

更多成長股分析、行業解讀盡在“中國新一代投資研究服務機構”——君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