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來臨,家長和學生需提前做好哪些準備?

4月23日,作為全國第三批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8個省份,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發佈了本省的實施方案,明確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那針對新高考改革給考生們帶來的變化,家長和學生要注意什麼?需要提前做哪些準備?

慎選選擇考科目,早做個人特質測評

高考綜合改革後,考試科目組合將會變化,不再分文理科。考試科目按“3+1+2”(必選+限選+任選)模式設置,“3”為全國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1”由考生在物理、歷史2門中選擇1門,“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4門中選擇2門。如此看來,“選擇考”理論上有12種學科組合(詳見下圖)。我們知道,大學許多專業對基礎學科是有要求的,比如從清華大學的選課要求中可知,理科實驗班和臨床醫學類要求必選物理和化學。這就要求學生在高一時就要明確自己想要選擇的科目組合。科目的選擇要考慮到下述幾點:一是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二是學生大學想要學習的專業;三是自己擅長哪科(優勢);四是高校的招生要求,考生要結合報考院校相關專業選考科目要求進行選擇(這裡一定要給予重視,專業招生要求學生選考的科目);五是學生所在高中的辦學條件、師資優勢等。這裡強調一點,雖然選擇考學科在普通高考報名結束前都可以更換,普通高考報名結束後不能更改。但在實際操作時,一定要慎重考慮。因為無論是哪一學科的學習,隨著內容難度的增加,都可能會遇到困難,有時成績還會暫時下滑,這都屬於正常現象,絕不要輕易更換科目;此外,選科後,各學科就開始學習所選科目的必修內容,如果一段時間後再更換學科,那麼已經進行的課程要想補上就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學生在選科時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徵求家長、老師和專業升學規劃師的意見,確保選擇的科學性,儘量避免更換學科。

新高考來臨,家長和學生需提前做好哪些準備?

這裡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學生究竟選擇什麼科目才能既滿足自身揚長避短的需求,又能讓其在高考後的專業錄取上選到一個好的專業呢?這就涉及到孩子個人特質的問題。隨著新高考的來臨,不僅是高三考生,高一、高二學生也需要早做準備,可以說,新高考政策把學生的生涯規劃提前了,學生在選擇科目前就需要考慮好將來要報考的學校和專業。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帶孩子進行專業的職業測評和性格測評,以此確定孩子能力最強的學科和未來最適合的專業,通過科學的測評讓孩子深入地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潛在能力和特質,這比完全靠自己的想象去選擇要更科學。生涯規劃意識和升學規劃意識是新高考改革對家長和學生提出的新要求。

新高考來臨,家長和學生需提前做好哪些準備?

志願填報方式要求家長提前學習高考升學規劃知識

根據高考改革方案,從2021年起,普通高校統一高考招生依據全國統一考試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進行錄取。將按選考物理、選考歷史兩個類別分本、專科分列招生計劃、分別劃線、分別進行投檔錄取。考生志願由“專業(類)+院校”組成,採取一個招生專業(類)一所院校為一個志願,實行平行志願投檔的統一錄取模式,部分特殊類型招生除外。

傳統的志願設置是以一所學校為一個志願單位,每個學校下可以填若干個專業志願和是否服從專業調劑意願;實行“專業(類)+學校”的模式後,以一個專業(類)加一所學校為一個志願單位,可填報若干志願單位。將每一個志願細化到了專業或專業類,故而不再設置專業調劑志願,考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可以直接選擇志願為某個學校的某個專業。

從上述規定和解讀中我們可以看到,新高考在提高學生選科自由、保障學生專業選擇權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選科難度和報考難度。“專業(類)+學校”的志願填報和招生錄取方式,要求學生明確自己的興趣取向和專業志向。然而,過去的培養模式讓大部分學生習慣了埋頭學習,只追求成績,對於高校學科、專業的內涵缺乏瞭解,對於報考要求和規則瞭解匱乏,對自身的興趣、特長和專業意向缺少挖掘以及培養。在新高考模式下,一方面會倒逼學校從中學階段開始,就著手幫助學生髮現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進行職業生涯引導,另一方面,也要求學生和家長要對志願填報知識、生涯規劃、升學規劃有深入的認知,要求學生將生涯規劃、專業選擇和學習動力加以統一,把自己的學業與將來進入高校選擇的專業貫通起來,把未來的專業同以後要從事的職業聯繫起來,把職業與未來的事業聯繫起來。換言之,除了學習外,學生要對自己的升學規劃和生涯發展有清楚的認識,這正是現在學生和家長所欠缺的。提前做好準備,瞭解升學規劃和生涯規劃,確定好專業方向和院校方向,才能學得好、考得好、報得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