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蕉嶺以“水權改革”激活鄉村振興“源頭活水”

“水權改革”激活鄉村振興“源頭活水”

蕉嶺縣“試水”成功,探索出以水利改革惠民生的好經驗

在梅州蕉嶺縣藍坊鎮高南村,漫山遍野的柚子樹上開滿了雪白的柚花,幽幽的香氣撲面而來,預示著9月又是一個豐收季。誰能想到,這裡曾是誰都不願來開墾的荒山。

高南村的村民是蕉嶺縣推進全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試點工作的受益者。近年來,蕉嶺縣承擔了三項全國水利試點改革任務,均通過驗收取得明顯成效。其中,全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試點工作於去年3月經省專家組現場驗收,評定為優秀等次。

荒山有了水塘,水渠有了管護,源源不斷的活水帶來了希望,村民有了更多的致富路。蕉嶺縣結合自身情況“試水”成功,探索出以水利改革惠民生的好經驗。

梅州蕉岭以“水权改革”激活乡村振兴“源头活水”

每一項小型水利工程都有“身份證”

“過去平地水都不夠,更不用說上山種柚子了。”高南村村支部書記、村主任湯國永感慨地說,曾經,這個耕地面積僅1000餘畝的小山村因山塘年久失修且蓄水有限,村民們只能在山下有水源的地方種一些作物,遇到旱季經常出現生產用水緊張的難題。

小型水利工程在防汛抗旱、城鄉供水、灌溉排水、改善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長期以來,小型水利工程由於重建輕管,管護主體缺失,管護責任難以有效落實,成為困擾工程建設管理的一個突出問題,嚴重影響著工程安全運行和效益充分發揮,阻礙了農業發展。

其中,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難的最大症結,在於建管權責不清。為突破這一瓶頸,蕉嶺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對全縣圩堤、溝渠等逐一摸底調查、登記造冊,明確產權、載明工程管理與保護範圍等基本信息,實行“建、管、護”一體化,有效破解小型水利工程建管主體責任不明難題。

在蕉嶺縣水務局的水利工程體制改革辦公室,筆者看到了一排存放文件的櫃子裡,整齊排列著2000多份全縣各地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權屬登記表和小型水利工程權證副本。

“全縣涉及到這項改革的每一個水庫、山塘、堤圍、渠道、陂頭、電站、排灌站等都清晰地登記在冊,它們都有‘身份證’的!”蕉嶺縣水務局局長古育輝說。

翻開一份蕉嶺縣小型水利工程權證,裡面的水利工程權屬圖可以辨認出該工程的位置,登記表中明確登記了該工程的所有權人以及使用權人,工程的基本情況等。這個紅色的本子就相當於每一個小型水利工程的“身份證”。“只有明晰了權屬,才能進行下一步的管護工作。”古育輝說。

從“千把鋤頭截水”到“一把鋤頭管水”

在蕉嶺縣蕉城鎮叟樂村的稻田邊,筆者看到水渠寬約1米,兩邊幾乎沒有雜草,水質清澈。

據該村村支部書記徐許富介紹,這條水渠供應周邊600畝水田的用水,自從有了管水員,灌溉有了保障,村民都拍手稱好。“我們通過聘請專職管水員管護、鼓勵用水戶投工投勞等做法,實現全村農田水利工程的有效管護,實施集汙管網建設,對生活汙水進行生態治理,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水利保障。”

李叔就是叟樂村一條約3000米長水渠的管水員,隔天他就會來巡查一遍,帶上工具,看到有垃圾就撈起來,“每年還會有大清理,保證這條水渠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不僅每一項小型水利工程有了管水員,叟樂村在全面完成小型水利工程確權頒證的基礎上,激活村級水利協會,落實管護主體,做好“完善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管護原有小型水利工程、實施環境汙水治理”三方面工作。通過對田間渠系工程進行統一規劃建設,實現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灌得進、用得好、排得出”,有效引進了“蕉嶺中國南藥葛根專業合作社”“廣東省林下經濟示範基地”等農業產業基地。

叟樂村只是蕉嶺縣落實管護主體和責任,破解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無主體、投資無回報、維護無資金”發展瓶頸的一個縮影。

據瞭解,蕉嶺縣近年來各級投入水利工程管護資金5000多萬元,實現了全縣小型水利工程宗宗“有人建、有人用、有人管、有人養”,農田水利工程“排得出、灌得進、建得起、管得好、用得暢”,工程完好率達到90%以上。

“通過有效的創新實踐,我縣的小型水利工程從過去無人管到有人管,從無序使用到有序使用,從平時‘懶管、失管、不管’,用時‘急管、爭管、搶管’,轉為常態化管理,初步實現了‘調度靈活、水旱從人’的目標。”蕉嶺縣水務局副局長吳皖飛說。

目前,蕉嶺縣初步實現了建、管、用相協調,責、權、利相統一的水利管理工作局面,有效解決了水利設施的使用權、經營權等問題,改變了過去完全依賴政府包辦的現象,實現了從“千把鋤頭截水”到“一把鋤頭管水”的轉變,打通了農村水利工程設施管理“最後一公里”,激發了廣大群眾參與水利建設的熱情,較好地發揮了水利工程設施的效益,解決了水資源使用效益低下等問題,保障了小型水利工程長期持續發揮效益,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和諧穩定,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蕉嶺縣在改革中不斷創新,小型水利工程確權後,通過對水利產權以租賃、入股、轉讓等形式進行流轉的探索,為水利工程後續發展提供了參考。

建立長效機制強化三級水利管護體系

“之前廠門口的水渠沒有人管,一下大雨就水淹,我們都不敢擴建,現在不一樣了,村裡會對水渠進行清淤,我們就放心多了”,位於叟樂村的廣福建材(蕉嶺)精化有限公司生產經理丘黨雲說,自從村裡把工廠門口的水渠加深加固以後,該公司進行了擴建,新增了5條生產線。

小型水利工程建成後,需要長效機制進行維護。蕉嶺縣在將97個村級水利管理協會完成社團合法化登記註冊的基礎上,健全和完善村級水利協會聘用水管員等各項管理制度,村級水利管理協會著手從政府手裡接過“管理活”。

據瞭解,蕉嶺縣充分發揮村級水利協會的職能作用,由每個用水戶每年按照農田交納一定的用水管理費,具體水費收取由村級水利協會以“自願原則、按量收取、建賬造冊、足額為繩”自主定價,一般以實際受益面積,按每畝每年10-20元左右收取,而費用反哺村級水利管護工作,有效實現良性循環。

蕉嶺縣通過改革強化了縣水利管理單位、鎮水利所、村級水利協會的三級水利管護體系,每年定期舉辦管水員、管庫員培訓會,提高管水員、管庫員的業務水平和安全技能,建立和完善以獎代補的管理機制,加強對農田水利工程的管護和監督工作。

“通過改革,我縣先後出臺了《蕉嶺縣農田水利工程管護考核辦法》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設管理規定,協助村級水利協會完善了《管水員職責》《水利管理協會用水規定》等各項管理制度。”吳皖飛說,縣財政每年給每個村級水利協會5000-8000元作為運作資金,年終由水務局組織各相關部門對各村級水利協會進行考評,對發揮作用好、效果顯著的,採取以獎代補的形式給予獎勵。這一舉措大大激發了各村級水利協會的積極性。

近年來,蕉嶺縣投入的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資金達3億元以上,從2015年以來,許多鎮、村受益於水權改革,水利工程產權明晰了,投資有了新動力,設施搞好了,解決了農業用水大問題,以前的撂荒地成為開荒地,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村耕山種果、種田、種菜,全縣農民每年增收達1億元以上。

【來源】南方日報

【記者】陳萍

【通訊員】祝銀清 郭友新

【作者】 陳萍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