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富縣:“清單管理”讓脫貧之花在陽光下綻放 —富縣鄜城街道辦太和社區蓮花池村脫貧小記

今年65歲的霍竹梅拮据了大半輩子,這兩年終於過上了舒心日子。這個三代貧困的家庭現在終於擺脫了貧困。

霍竹梅是富縣鄜城街道辦太和社區蓮花池村人。精準脫貧的春風吹進了“蓮花池”,特別是街道辦推行的清單管理方法,讓脫貧工作置於公開、透明、陽光的環境下,讓識字不多的她對脫貧相關政策瞭解得清清楚楚。

像霍竹梅家一樣的貧困戶在全村有21戶72人,經過不斷摸索實踐,蓮花池村緊緊圍繞幫扶措施、幫扶成效、退出認定資料的規範整理和公開公示要求,推行“貧困戶幫扶脫貧成效清單、貧困村脫貧退出成效清單、貧困村駐村包扶成效清單、貧困村脫貧退出認定清單”的清單管理制度,使脫貧攻堅工作在陽光下運行,讓脫貧之花在陽光下綻放。

經過精準幫扶,21戶貧困戶已經脫貧退出20戶,只有1戶暫未脫貧。

貧困戶脫貧成效清單讓精準幫扶落到實處

打贏脫貧攻堅戰,查清致貧原因、制定幫扶措施是第一步。

蓮花池村人居環境十分優美。但這裡地處城郊,人均耕地不足0.4畝,村民好逸惡勞思想較為嚴重,村民收入低、貧困發生率較高,曾屬省定貧困村。

當精準扶貧的戰役打響,蓮花池村的包扶團隊、“四支隊伍”結合實際,為每戶量身定製幫扶措施。

霍竹梅家裡只靠她一人拉扯兩個孩子艱難生活,孩子們也沒有一技之長導致貧困代際相傳。

幸運的是,霍竹梅的孩子們爭氣,兒子張寶寶和兒媳袁小蘭四處打湊,在2010年承包了14畝果園發展蘋果,在包扶團隊、“四支隊伍”的協調下,張寶寶和妻子積極參加各級果園管理技術培訓班,蘋果質量上來了,收入增加了,她家在2016年成功脫貧。尤其是去年得益於果園防凍做得好,蘋果豐收了,純收入達到5萬多元。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有了脫貧攻堅政策的幫助和勤勞致富的雙手,霍竹梅家終於打破了貧困的代際相傳,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有了產業、有了存款,還住進了新房。

杜敏禮,2口人,致貧原因:缺勞力,幫扶措施:蔬菜銷售……

張富新,4口人,致貧原因:因病,幫扶措施:菌棒代養……

這一行行、一列列貧困戶幫扶脫貧成效清單,清楚記載著蓮花池村21戶貧困戶中,落實產業幫扶19戶,危房改造11戶,移民搬遷1戶,低保享受8戶……以產業扶貧為引領,以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危房改造為支撐,以政府兜底扶貧為保障的幫扶體系在蓮花池村落實生根,讓精準幫扶落到實處。

貧困村退出成效清單結出幫扶果實

打贏脫貧攻堅戰,幫扶成效是重中之重。

“我們村2016年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有了新房子,村裡水、電、路全部升級改造,2017年村裡醫務室功能也更加齊全,有個頭疼腦熱在村裡就把病治了。”村民張富新開心地說著村裡的變化。

張富新的家在公路沿河岸一側,地勢低於公路,危房改造以前大雨天積水都會倒灌進家裡,造成極大安全隱患,路面也泥濘不堪為出行帶來極大不便。

村裡有類似情況的貧困戶共11家,2016年全村實行危房改造為每戶補助4.5萬元,讓大家終於有了安全的住房,再加上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解決了大家安全飲水、安全用電問題,讓村民體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村子也於2017年脫貧,退出貧困村行列。

在貧困村脫貧退出幫扶成效清單裡能直觀看到,逐年降低的貧困率,逐漸增加的村民收入,還有安全飲水全覆蓋:2016年修建蓄水池2個,儲水量50方,實施水網改造300米,水龍頭入戶102戶,入戶率達到100%,確保了村民用水安全。

電力入戶全覆蓋:2016年,對全村農用電網及入戶電路進行升級改造,為村民更換了電錶、更新線路,排除了用電安全隱患,電力入戶覆蓋率達到100%。

通村公路硬化:309國道穿村而過,309國道至村辦公室20米道路已硬化,村內巷道水泥硬化達到全覆蓋。

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房屋出租、土地出租、土地流轉,積累集體資金390萬元,成立盛旺農民專業合作社、咀頭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蓮花池互助資金協會,注入資金30萬元,會員37戶,發放貸款達到81%。

衛生室達標配套:2016年在村辦公樓一樓新建衛生室,用房面積75㎡,分別設置了診斷室、治療室、公衛室、藥房,達到了“四室分離”的標準……

一組組數據、一張張圖表,為大家講述著蓮花池村的蛻變歷程。

駐村包扶成效清單鞏固包扶成果

脫貧攻堅,駐村幫扶是工作推動的有力助手。

“商務局的駐村同志來了後,我和兒子就有了親人,他們經常上門關心我們的生活,還幫我們在合作社代養菌棒拿分紅,日子比以前好過了。”說起縣商務局駐村工作隊,貧困戶霍佔軍總是讚譽有加。

霍佔軍今年71歲,家裡就他和兒子兩個人,兒子因為患有嚴重的貧血,常年需要藥物治療,他也年老多病基本沒什麼勞動能力,就靠撿拾破爛勉強度日,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他與富民專業合作社簽訂菌棒代養協議,一年能增加500元收入,再加上工作隊為他兒子協調的公益性崗位,終於在2018年脫貧了。

富縣商務局於2016年選派工作隊駐蓮花池村開展幫扶工作,三年來,爭取項目資金93.6萬元,解決了村子基礎設施問題。還建設標準化衛生室方便群眾就醫,建立互助資金協會為村民發展產業奠定經濟基礎,辦活“愛心超市”扶智扶志,建立電子商務農村服務站點壯大集體經濟,投資10萬餘元對村內環境進行綠化、亮化、美化,極大改善了蓮花池村人居環境。

下一步縣商務局將繼續以增加村民收入為主,從食品檢測加工園區建設著手,積極招商引資,建設蓮花池休閒度假村項目,以大申號水庫為依託,謀劃集休閒、垂釣、農家樂餐飲等一條龍鄉村旅遊產業,推動蓮花池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增加村民收入。

貧困村退出認定清單讓脫貧經得起檢驗

脫貧攻堅,脫貧退出是目的。

4月15日的早晨,陽光燦爛春意融融,在村黨支部的院子裡有幾個陪孩子來醫務室看診的村民在公示欄前聊著。

“張富新一家脫貧太不容易了,他的身體恢復得不錯,現在又有了新房子,一家人幹勁可足了呢,將來的光景肯定能越過越好。”

“咱們村終於不是貧困村了,你看看單子上寫的貧困村退出標準,咱村一個個都合格了呢。”

鄉親們津津樂道著,他們為村裡那些脫貧致富的鄉親們高興,也為村子整體的脫貧退出而欣喜。

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清單管理制度讓蓮花池村的脫貧工作都置於公開、透明、陽光的環境下,村裡誰家被識別為貧困戶、為什麼致貧、怎麼努力脫貧……這些相關信息村民們都清清楚楚,大家也都積極配合,戮力同心打贏了這場脫貧攻堅戰。

走近貧困村脫貧退出認定清單的公示欄前,蓮花池村的退出申請、自查公示、街道辦核實表,縣統計局、稅務局、供電公司等相關單位的核實文件一項項整齊張貼,可以直觀地看到蓮花池村對照貧困村退出7條標準,按照整村退出程序,把村自查會議、公示,街道核實表、公示、報告,縣級核查表、八辦兩組認定報告,縣級批覆,公示,按照先後順序整理成單,在公告欄予以公示。確保了脫貧退出標準群眾明白、情況真實、程序規範。

“我們推行‘四單管理’工作法既解決了部分貧困村、貧困戶退出程序不規範、幫扶成效不直觀、退出認定資料不公開、群眾知曉率低等問題,又全面接受了群眾監督,提高了群眾滿意度,確保‘村村過硬、戶戶過硬’工作要求落到實處,讓脫貧經得起檢驗。”富縣鄜城街道辦事處主任科員安義全說道。

公正的“陽光”激發脫貧力量

4月中旬,富縣鄜城街道辦太和社區的蓮花池村,陽光燦爛、春意濃濃,這個曾經的省級貧困村,今非昔比。

曾經,這裡村民好逸惡勞思想較為嚴重,無產業、無技能,即使陷於貧困也無心、無力去改變生活。如今,在脫貧攻堅的推動下,清單管理制度讓脫貧工作置於公開、公正、陽光的環境下,提振了村民脫貧信心,激發了幫扶幹部熱情,凝聚了社會各界力量。蓮花池村在精準脫貧的合力下一掃過去的死氣沉沉,迎來一片欣欣向榮。

“我雖然不識幾個字,但是脫貧的有關政策村幹部和包扶幹部都講得清清楚楚。”

“貧困戶怎麼認定,誰家夠不夠標準這些都解釋得明明白白。”

村民們反映,脫貧攻堅的各項工作公開、公正是最重要的,得讓大傢伙服氣,心才能靠攏。

隨著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公開的貧困政策的宣講讓蓮花池村人心思變了。對照貧困戶認定標準,被識別的開始審視自己貧困的原因,力圖改變窘境;未被識別的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加勤快起來了。幫扶的成效怎麼樣?村組能不能如期脫貧摘掉貧困的帽子?每一項都公開、透明,激勵著社區、駐村幫扶、村組等各級幹部積極改進,使具體脫貧的措施不斷取得更好的效果。

漫步在蓮花池這個曾經的貧困村,記者看到的是另一派喜人情景:基礎設施完善了,蓮花池村變美了。家家戶戶門口是硬化的水泥路,結束了雨天的泥濘;路燈亮了,告別了多年摸黑走路的害怕和擔憂;牆體美化了,象徵著蓮花池的荷花成片成片在牆上“綻放”,抹去了曾經的陳舊和雜亂。大家建產業、蓋新房、改廚、改廁……生活質量一點也不比城裡人差了。

這些看得見的變化得益於清單管理制度的嚴格落實,更得益於全村鄉親們的矢志奮鬥。現在,這項制度仍將持續激勵著鄉親們致富的信心,把全村擰成一股繩,凝聚力量,迎著更加美好的生活破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