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彙集團:打造世界領先的消費品牌

一頭頭產自萬東牧業養殖基地的長白豬、大白豬被運進屠宰場,經過標準化流程處理後,分割成二三百種產品類型向外銷售。雙匯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一個屠宰車間一天就能處理一萬頭豬。

從一個小小的肉聯廠發展成為世界領先的肉類供應商,雙彙集團董事長萬隆認為,“雙匯的發展得益於改革,成就於開放,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雙匯”。

在改革的浪潮中日益閃耀

雙彙集團的前身是漯河肉聯廠。1984年,萬隆成為當時被選為改革試點的漯河肉聯廠廠長。

當時,河南乃至全國1000多家國營肉聯廠幾乎全線虧損。漯河肉聯廠也不例外,旺季每天出貨量也就二三百頭豬,淡季長期停工待料,連年虧損。後來,整個河南省只有3家肉聯廠成功走到了最後,漯河肉聯廠便是其中之一。

火腿腸在肉聯廠的發展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1986年,洛陽肉聯廠從日本引進了一臺火腿腸灌裝機;1987年,中國第一根火腿腸“春都”在洛陽誕生。因其食用方便、味道鮮美、口感好,迅速在市場走紅。同時,鄭州肉聯廠也看中了火腿腸的廣闊前景,購進了外國設備,於1990年推出了“鄭榮”火腿腸。

受到洛陽“春都”、鄭州“鄭榮”的啟發,1992年,漯河肉聯廠第一根“雙匯”火腿腸也走進了消費者的視野。

至此,河南肉製品產業初步呈現出以春都、鄭榮、雙匯3家企業為主的三足鼎立的態勢。然而,三強並立的局面並沒有保持太久。企業做大後,春都集團和鄭榮集團都因跨行業經營,陷入“多元化陷阱”不能自拔。

相比之下,雙彙集團的發展突飛猛進,並把業務拓展到了國外。改革開放的進程猶如大浪淘沙,雙彙集團猶如一塊金子,在歷史的浪潮中愈發閃耀。

準確把握市場需求

發展進程中,雙彙集團不沾沾自喜於已經取得的成就,而是不斷推進技術創新、設備改造,準確把握市場需求。

創新發展是雙彙集團做大做強的根基。這個理念來源於1985年的一次機遇:漯河肉聯廠投資了55萬元對分割肉車間及其配套設施進行技術改造,為企業爭取到50噸對外出口分割肉資格,打開了雙匯外貿的道路。

之後,雙彙集團在行業內率先引進冷鮮肉,結束了中國肉類生產沒有品牌的歷史。

所謂冷鮮肉,是指生豬經屠宰過後,放置冷凍庫裡低溫冷卻24小時進行排酸處理。不同於傳統的凍肉和熱鮮肉,冷鮮肉更為鮮嫩,而且產生的氨基酸多肽等風味物質更容易烹調加工,在安全性、營養性以及口感上都遙遙領先。如今,國內市場上對於低溫冷鮮肉的需求十分旺盛。

但在萬隆建議引進國內第一條冷鮮肉生產線時,集團內還有不少反對的聲音。1998年,萬隆瞭解到了國外的冷鮮肉技術,他敏感地發覺了其中的巨大市場,併為此召集董事會進行了5次討論,當時很多人反對,但萬隆還是力排眾議引進了生產線。

這條生產線投產第一年,贏利就近千萬元,隨後盈利不斷增加。2018年上半年的數據顯示,雙匯發展肉製品營收為114.22億元,其中低溫肉製品為41.92億元,佔肉製品銷量的36.70%。

多年來,雙彙集團努力彙集世界高科技、新工藝,先後從美國、德國、日本、荷蘭、丹麥等國家引進一流的技術和裝備4000多臺(套)。

萬隆對記者說:“國家開放,企業更要開放,要不斷開闊視野,學習別人的長處,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民族品牌

30年來,雙彙集團一直在向國際市場推進,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萬隆說:“雙匯要利用改革開放帶來的機遇,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民族品牌。”

自從1985年打開對外市場之後,雙彙集團向外發展的步伐從未停止。1986年至1990年,漯河肉聯廠生產的豬牛分割肉出口到東歐國家。這5年間,漯河肉聯廠不僅還清了債務,還發展成為大型出口基地,實現產值2.3億元。

2012年4月底,雙彙集團在香港成立了雙匯國際公司,對集團公司進行控股,並在境外投資、融資。2013年,雙匯國際斥資71億美元併購全球最大的豬肉食品企業美國史密斯菲爾德公司。這一中國肉類發展史上的大事件使雙匯國際正式成為國際性金融公司。

“海外併購只是雙匯走出去的第一步,走得出還要站得穩,經營好、管理好、效益好,這對雙匯來說仍是考驗。”萬隆說。

實踐證明,雙匯的這起海外併購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併購後不到一年時間內,雙匯國際更名為萬洲國際,償還了併購的各項債務,並於2014年8月在香港成功上市。作為雙匯控股母公司,萬洲國際在國內外有100餘家成員企業,業務覆蓋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如今,雙匯已經成為叫得響的國際肉類品牌。

萬隆表示,雙匯要在國際舞臺上繼續發展壯大,“我們將堅持全球化發展戰略,整合全球資源,開發全球市場,進一步做大做強企業,打造國際一流的消費品牌”。(經濟日報記者 夏先清 通訊員 劉芳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