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悟透了很多哲學和生活的道理,那他是否一定過出高質量的人生?

策劃人子默


原則上是這樣,但是對於高質量的生活是什麼,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所以會導致最終結果的不同。

例如一個真正懂得道法自然的高人,當然也會明白當世的大勢所在,如果他願意為大勢努力拼搏,很大幾率會擁有榮華富貴;但是如果這位高人志行高潔,不願為五斗米而折腰,他又怎麼會為了榮華富貴而摧眉折腰事權貴呢!

對於這類視榮華富貴如糞土的高人來說,飲酒高歌嘯傲山林的自由才是他們所真正向往和追求的;而那些攀附權貴、阿諛奉承所得來的錦衣玉食和虛名浮利根本就如浮雲般不值一提!

我有一匹馬,朝夕行天涯,與君相為伴,攜手水雲間……

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煙火絃歌


什麼是高質量的人生,每個人的概念都會有所不同,因為每個人的人生追求也會有所不同。那麼達到自己追求的結果了,或者過程中一直是往這個方向去的,這樣的人生質量都是不錯的。

不過回到提問,有前提是悟透哲學和人生很多道理。說明這樣的人是比較注重自己內心感受的,善於大腦思考的,在乎精神世界的,再推理下去可能會有點精神潔癖,比較享受孤獨,有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甚至孤芳自賞的驕傲,不願意隨波逐流,當然更不會“同流合汙”……總之,對物質的慾望會相對淡泊,對名利地位不怎麼感興趣,崇尚極簡主義,通俗而不庸俗,平凡但不市井,凡事追求品質(自我審美情趣),有自己專屬的愛好,或執著於自己的理想。其實真是這樣,過著有質量的生活一點都不難,不是嗎?有什麼樣的外在豐富,能比得上自我內心世界的自給自足,能比得上有能力不斷地自我滿足呢?





甜暖我心咖啡


會好一些,但和沒參透的人也不會有本質的不同。

不是有句話很能說明問題嘛:道理我都懂,可是還是過不好一生。

著書立說時會把問題闡述得很清楚的人,自己的生活可能一塌糊塗。

左右人這種生物的七情六慾,不是你能參透就能做好的,參透只是大腦的思考行為,而具體怎麼操作有很多是大腦掌控不了的,所謂本能。


鍾小隱


一個人如果悟透了很多哲學和生活的道理,那他是否一定過出高質量的人生?

這個問題還是按照哲學的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那麼什麼是哲學?關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以及人類思維的概括和總結。哲學和生活並不神秘。哲學的生活和生活的哲學就在我們時時處處生活的體現之中,悟透了生活就懂得了哲學。通俗地說,哲學就是從實踐中上升的抽象的理論,生活就是哲學產生的具體實踐。說白了就是理論與實踐關係,知與行的關係問題。悟透與悟不透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的問題,是關係到是否過出高質量人生的問題。歷史上,左右傾的機會主義者,都是哲學家。有的對經典著作都倒背如流。可是他們的理論沒有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王明跑到了前蘇聯。張國濤死在了加拿大。他們的結局都很遺憾,現實生活當中有許多犯的錯誤。不能說他不懂哲學。不能說他沒有悟透生活的真諦。很遺憾的,他們還是走錯了路。總的來說,哲學就是世界觀的學問。世界觀問題解決不了。永遠也不能悟透哲學。哲學是科學之科學。科學就在於實事求是。理論脫離實際就不是科學。哲學就是人們的行為規範和準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悟透與悟不透的標準。還是經得起社會實踐的檢驗,確定你的生活質量。


慈音1


我的回答:不一定。 悟透了哲學和生活道理,與活出高質量的人生不是必然關係,高質量的人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悟透哲學和生活道理並非決定因素。 哲學是科學之科學,但它並不神秘,工作和生活中處處充滿著哲學,哲學和生活的關係就是理論和實踐的關係。哲學的基本點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用方法論指導工作,能做出更準確的分析和判斷,用聯繫和發展的觀點觀察問題,思路更敏銳更清晰。但就世界觀來說,就算悟透哲學,也未必能保持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十八大”以來,紛紛落馬的貪官,哪個不是高學歷,不能說他們不懂哲學,不懂生活的道理,但他們臺上高談闊論人生哲理,臺下幹著骯髒的勾當,在權力和金錢面前私慾膨脹,知行不能合一,就談不上高質量的人生。

何為高質量的人生?眾說紛紜,各有見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是李白追求的人生;“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是岳飛追求的人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追求的人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是魯迅追求的人生。名人、英雄以報效國家為己任,視為高質量的人生,普通凡人以衣食無憂、和順平安視為高質量的人生。追求不同,對高質量的人生定義也不同。人生是否活出高質量,也不是自己如何認為,而是公眾如何評價。 哲學是抽象的理論,哲學家也不會大言能悟透哲學。在實際工作中,懂點哲學是十分有益的,關鍵是要理論聯繫實際,用哲學思想指導生活,若只停留在口頭上,哲學也罷,道理也罷,都失去了意義。


620春暖花開


看到有人說,知道做不到,等於不知道。

我不這麼認為!

我以為,知道和不知道截然不同,而知道做不到,非常正常!

佛教有句話叫做見性成佛,還有句話叫做悟後起修。

見性就是見道,就是知道,就是悟道,真正了知了道的本質和修道的方法,知道了如何借假修真,是一個起點。見性以後悟後起修,是走上了成佛的道路,而真正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之久。

故,悟透了哲學和生活的道理,人生就會大不相同了。但是否活出高質量的人生,這事很難講!

這要看高質量的人生,是誰認為的!大眾所認為的高質量的人生,未必是悟者所認同的。而悟者所認為的高質量的人生,也未必是大眾所認同的。一般來說,二者不可能取得一致。甚至修行上的做到即所謂知行合一,是很難僅僅用一生就能完成的。

So,題主的問題沒有確切的答案!境界不同,雞同鴨講,對牛彈琴,牛嚼牡丹,瞎子摸象,煮鶴焚琴,知音難求......


柒道友


回答這問題。 先弄清楚什麼是哲學 用通俗的語言表達 就是 人與自然及兩者間關係的科學。 它從研究中 得出 一個指導思維的普遍規律。 它不能改造世界 但它能指導人 如何去改造世界 所以 我們的生活道理 只要正確的。都包含哲學 古代從春秋戰國時期起。就把學富五車。又能說善辯的人稱哲人 也就是說 你悟透了哲字和生活道理 要有豐富的知識基礎 你的言行是否得到人們認可 要看兩個方面 否則 稱不上哲人 也就是生活質量高的人

一你的言行是否符合客觀實際 比如 你在中國鬧革命 卻照搬外國經驗。 無不碰壁 毛澤東思想之所以偉大。就是把列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與左右傾思想鬥爭中發展起來的

二 你的言行是否符合你所悟透的哲學和生活道理 學一套 想的另一套 知行不能一致 你的生活質量怎能高?

什麼叫生活高質量?眾說紛紜。但有一點必須承認 即 高質量不是自己誇自己的 而是人們公認的 就是古代哲人 當時能言善辯又學識精通的人很多。為什麼史書記載的才幾個人呢?因為那幾個人被當時社會公認的

那麼生活髙質量者。應該指 在精神生活上。 其世界觀 即思維是唯物還是唯心 其方法論 是辨證 還是形而上學 要不你學得再透 你的言行不符合社會實際 質量就不高

一句話 有正確思想指導你的思維 你又能理論聯繫實際 言行一致 那麼你生活質量就高


雄哥14505


這個問題容易產生一些誤區,關鍵的問題是:什麼是高質量的人生?

學問多,學問大,並不是高質量的人生,也不必然產生高質量的人生。學富五車,無所創造,無所作為,這算什麼高質量人生?高處不勝寒,把握不好,鬱鬱而終,反落得悽慘的人生。懂得許多哲學和生活的道理,是創造高人生質量的充分條件,不是充分必要條件。

人生的質量,不同的價值觀會有不同的標準,不同的結論。有的把事業有成作為主要標準,有的把物資生活條件作為標準,有的把對社會的貢獻作為主要標準等等。

人,應該怎樣生?路,應該怎樣行?我認為,人生的價值,在於知行合一,在於奮鬥的目標,奮鬥的精神,奮鬥的過程。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高質量的人生屬於奮鬥者,哪怕是短暫的人生,同樣壯麗輝煌,哪怕是“壯志未酬身先死”,同樣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壯麗詩篇。

芸芸眾生,在生活中奮鬥著。也許他們不懂哲學,也許他們奮鬥的目標不是那麼高大上,只是為了美好的生活奮鬥著。但是,在奮鬥的進程中,他們的善良,他們的勤勞,他們百折不撓的精神,同樣是有價值的人生,而且創造出無數豐富的人生哲理。


老龍142346142


看到你的問題,我一直在思考:什麼是高質量的人生呢?

對於物質主義者,高質量意味著經濟基礎,沒有錢談什麼似乎都毫無意義;對於精神主義者,高質量意味著順應心道,精神自由,與世無爭,鼠目寸光光是蠅頭苟利毫無意義。

你對哲學和生活道理很有所悟,只能說明你的精神境界超出常人。但不可否認,當你一旦關注起柴米油鹽醬醋茶,關注起時政民生,關注起身邊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問題時,你一樣會生出煩惱發出嘆息。

高質量的人生的定義與時代息息相關。

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是時代運行的產物,時代不會倒退,不會停步,會衍生,會更新,不結合時代背景,光談哲學大道,你是走不出低質量的。


夢途客棧


宇宙無窮大,變化永不息。眼花不瞭亂,萬事皆有理。雖然說世界是可知的,但人的認識總是從無知道有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過程。對於人類而言,擺在眼前的永遠是一個未知的世界。如果說哲學學透了,也只是相對而言。既然是相對的,其實你所知的微乎其微,正如很多哲人說的"我什麼也不知道"。而且學得越深,知道未知的東西越多。西方哲學中就有"圓圈"的比喻,即當你知道你所在圈內的全部後面臨的是一個新的更大的未知的“圈“,這樣就有了"知道得越多,知道得越少"的名言。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可知的,是永遠不斷探索的過程,真理是不可窮盡的。這是種對認識的積極態度。在我國,有蘇軾的"難得糊塗“之說,雖然是對事心知肚明但又無可奈何的消極態度,有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消極味道,但也不乏是行之有效的處事態度。民間還有"天下事,了尤未了,不如不了知!"之說,這就十分消極了。簡而言之,哲學學透(相對)了,確實會在實踐中心胸更寬廣,處事更理智,但同時也會增添更多的迷惑和痛苦。只不過這種迷惑和痛苦和思想更糊塗的人不在一個層次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