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云選型系列:公有云能省錢、省事?並不一定

對於越來越多的企業而言,現在上不上雲已經不是問題,而是如何上雲的問題。有數據顯示,中國企業有上雲意願的達84%。雖然上雲是肯定的,但到底要上哪一種雲卻是需要決策的。特別是具體到業務,到底要上公有云還是私有云?讓這個決定更困難的是,今天在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相互矛盾的說法。比如,有的說公有云省錢,有的說費錢?有的說公有云安全性高,有的說還是私有云安全。到底該信哪一個?

本期我們邀請了兩位專家,以自己的親身體會來談談自己的看法,一位是北京微步在線科技在線有限公司(簡稱微步在線)聯合創始人、CTO任政,另一位是至頂網副總經理兼CTO高書葆,至頂網副總編鄒大斌主持本次對話。

公有云选型系列:公有云能省钱、省事?并不一定

任政所在的微步在線是一家專注於網絡安全威脅情報領域的創業公司。成立於2015年,主要為用戶提供辦公和生產環境流量檢測、本地化的威脅情報中心和態勢感知等平臺。公司業務全部部署在公有云上,使用了600多臺雲主機。曾先後試用過AWS、阿里雲、UCloud、美團雲等多種雲服務。作為CTO,任政領導了業務上雲全過程。

公有云选型系列:公有云能省钱、省事?并不一定

高書葆所在的至頂網是一家傳媒公司,早些年IT系統部署在託管機房,後來切換到公有云,再後來經歷了公有云服務商的切換。通過雲服務,將IT支出節省了70%以上。高書葆主導了整個決策過程。

省錢,省事,更高可用性?

主持人:為什麼要上雲,現在我們聽到最多的說法是選雲省錢、省事。兩位所在的企業當初為什麼上雲,是為了省錢,還是為了省事?

任政:對,基本上是,但是我的說法略有不同。我最關注的一個是快速調整支出;第二個是提高效率。早先我做技術人員時對這兩點意識不到,到自己負責運營公司才開始關注。

為什麼說上雲能節約?舉例來說,如果企業買實體服務器來支持業務,業務上線後如果需求發生變化,比如運營不理想要下線,機器怎麼處理就比較麻煩,而這種變化是經常發生的。通常只能調配到其他業務系統,但不同業務其實對服務器需求不同,配置不同,換到其他業務也未必經濟。另外,傳統IT部署模式需要對機器配置進行更改和維護既頻繁又很麻煩,雲就非常方便,想降配、想升配秒級完成。自然就能節省開支。

第二是效率。自己賣的機器需要自己裝系統、打補丁、負責運維,而上雲後這些統一由服務商負責。有必要提出的是,不同服務商在這方面工作時支持的自助程度是不同的,這也是我們選型時評價服務商的一個重要指標。基於這兩點我覺得上雲對我們來說還是很有必要的。

高書葆:對於這個說法我是同意的。從我們的實際運行效果來看也是如此。第一次我們從租用傳統IDC機房換成雲服務,當年成本就降了50%以上。另外,上雲後運維的確也省了很多事,特別是一些我們之前沒能解決的問題現在很好解決。因為雲上有一些SaaS工具可以接入進來。當然,這個過程中你要做大量的工作,比如架構的分析、系統的解耦,最終取得的結果比較理想,業務也沒有受到影響,算是成功。

關於公有云的好處,我還想補充一點,就是能帶來更高的可用性。中小型企業機房出事故的概率一定遠遠大於公有云,我們之前平均每個月系統會出現一次問題,但上了公有云之後,故障次數明顯減少。這是我的切身體會。

主持人:關於公有云有一種說法,就是當企業雲用量達到一定程度以後,公有云未必很省錢。因為換成私有云可以完全定製,完全為自己所用,到一定規模反而會省錢。您對此的觀點是否認同?

任政:我同意。當你業務規模足夠大之後,上了公有云之後你會發現其實雲沒有你想象那麼好。因為上了規模之後你的業務就會有很多特殊性,而公有云重點在“公有”,就是大部分人通用的需求在公有云上都體現出來,但個性化的需求想在公有云上體現就很困難,不如自己建私有云。實際上,特殊性達到一定程度後,公有云反而會掣肘,因為你不能那麼靈活地去開展一些很複雜的業務,你只能用現有的這些服務,相當於被困住了。所以IT規模越大上公有云越要慎重。

其實,當業務需求個性化多了之後,行業雲也是一個選擇,比如今天金融市場有金融雲,政務市場有政務雲。這個市場盤子很大,也很賺錢。因為甲方用戶相對固定,雲服務商也願意給你定製化,比如提供獨立的機房、獨立的服務,甚至獨立的團隊,甚至接近私有云。

高書葆:我同意任政的觀點。公有云我認為最適合的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尤其是創業公司和傳統互聯網公司。

中小企業採用公有云可以降低運維成本,因為雲有很多軟件定義的東西,效率很高,能省錢。而大型企業業務層分得很細,有些業務適合公有云,有些業務(如ERP、財務系統等)可能就不適合公有云,它們之間要對接,可能混合雲更適合它。再往大了做,成為某一個行業最大、最強的,比如京東、美團,它可以把自己的雲能力輸出,最後就變成雲服務商了。

處於這中間態的企業,規模做大以後,業務線越複雜越細,再用公有云很有可能是不省錢的。比如,一些對外提供服務的公司,如CRM工具,你用戶量非常大,市場很大,你可能要針對不同地區或者不同行業提供不同服務,需要一個定製化的方案,在公有云上很難行得通。

任政:公有云是因為規模大才能降低成本,如果為每個客戶定製一個,實際上它是不願意做這樣的事。這時候就會發現你付了錢還驅動不了雲服務商,最後只能分道揚鑣,自己建私有云。

高書葆:我覺得今天雲服務商對做生態非常重視、甚至狂熱,主要目的也是藉助合作伙伴之力來幫助解決中小企業的個性化問題。

上雲路上的“坑”

主持人:你們自己或者你們身邊有沒有上公有云很失敗或者沒有達到預期的例子。比如,原來以為很省錢或者是很省事,後來發現根本不是,或者選錯了不得已從一家換到另一家,走了彎路的?

高書葆:早期上公有云不少企業經歷過這個過程,換過雲服務商。但我不認為這是彎路,我認為只是因為業務發展後來不再適合了。我相信最開始選擇一個雲時,它是能滿足你當時的需求,否則你不可能用。後來可能你業務的發展了覺得它不適合你,或者說因為它價格更貴,你有了新的選擇。

我們一路走來也換過幾家雲服務商,有的是價格上的原因,因為有更便宜的選擇,也有能力不夠,缺少我們需要的服務,而更多的是服務上,比如備案慢、客服響應慢等。

任政:我也基本同意書葆的觀點。關於沒達到預期的上雲案例,我碰到過,但都不算是絕對失敗。之所以沒有達到預期,一個原因是剛開始選了比較小的雲服務商,因為當時的應用沒有那麼複雜,業務量也不大,加上小云服務商正好搞一些促銷活動,就選了。之後隨著業務的發展需要更多雲服務功能,而云服務商發展得沒這麼快,甚至被市場邊緣化和淘汰,不得已只能遷走,這是一類。

另一類是當初選了一些相對比較大牌的,比如選了國外的雲服務商,並試用了一段時間,但後來因為雲服務的落地問題、支付不太方便以及其他各種原因,沒辦法用,只能重新選擇。我們自己的經歷,以前用了一些國外的雲服務,當時只支持信用卡支付,我們沒有,最後用我個人信用卡支付。刷完信用卡之後,發票還是英文的,公司要拿這個發票去做翻譯,翻譯出來做公證後稅務才認,很不方便。

高書葆:關於上雲的“坑”我再補充一個被忽悠的案例。雲剛出來的時候,曾有一家做了虛擬空間出租的公司稱自己是做雲的,並以很低的價格和一些企業簽訂了8年的合作,是預付費。後來這家服務商做不下去了,倒閉了,企業預付的錢也就打了水漂。在早期的確有這樣的事情。

主持人:這一路走來,請兩位談談上雲這些年的總體感受。

任政:剛上雲時我們是很謹慎的,公有云傳統的四大件,即主機、網絡、存儲、數據庫,我們剛開始只用了主機,其他都是後來慢慢才用的。比如,剛開始數據庫就是我們自己買主機、自己部署,後來我們先在一些邊緣業務上用了雲數據庫,發現很不錯,比我們自己搭的好很多方便很多,於是我們將業務逐漸往雲數據庫上轉,我們的存儲也開始往雲存儲上轉,慢慢地就真正雲化了。

總結我們這幾年的經驗,我建議準備上雲的企業,剛開始可以先試試,經過驗證就可以全面擁抱雲了。我認為,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雲服務的基礎四大件已經很穩定了,也基本不存在捆綁性問題,可以放心用。

高書葆:任政所說我很贊成。我的感悟和大多數上雲後的人一樣。第一,用雲省錢了;第二,網絡穩定了;第三,擴展性好了。

另外,上雲以後你會發現在雲上有很多應用,比如開放搜索、各種金融SaaS軟件,通過API就可以使用,很方便。而且,選擇餘地大了很多。還有,遷移就更簡單了。有人說我業務太大遷不了,我覺得除非你業務數據量特別大,拷就好多天,否則現在遷雲就是數據拷貝時間,其他的工作量其實不多。總體上說,雲的確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方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