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家”劉二海:那個快速"收割"摩拜、蔚來和瑞幸的人

“贏家”劉二海:那個快速

從入局到退出摩拜,劉二海和他的愉悅資本只用了3年,收益8-10倍。從投資到上市,他在蔚來用了3年,瑞幸只有1年。

本文來自全天候科技,閱讀更多請登陸www.awtmt.com或華爾街見聞APP。

在媒體上,有人形容劉二海是時代車輪上的投資者。

繼不久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網站顯示,瑞幸咖啡提交IPO申請,尋求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後,瑞幸咖啡正在加速其IPO步伐。

5月7日,瑞幸咖啡向SEC提交了更新後的招股書,該招股書顯示,瑞幸咖啡將發行3450萬股ADS(美國存托股份),每股ADS定價區間設定為15美元至17美元。按此計算,該公司最高可籌集5.865億美元。

近期,值得注意的是,在瑞幸咖啡股權結構裡,劉二海代表的愉悅資本持有6.75%的股份,是第二大機構股東。

“贏家”劉二海:那個快速

2018年作為創業市場中的一匹黑馬,瑞幸咖啡除了不斷刷新開店記錄,也飽受燒錢擴張爭議。

據招股書顯示,2018年全年,瑞幸咖啡的營收為8.41億元,淨虧損16.19億元,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淨收入為4.8億元人民幣,淨虧損5.5億元人民幣。

在今年4月初,一條動產抵押信息顯示,瑞幸咖啡將其在北、上、廣、深等城市多家門店的咖啡機、奶箱等做抵押,涉及金額為4500萬元。這在外界看來是瑞幸咖啡資金吃緊的一個表現。

有觀點認為,這類項目多數沒有利潤,靠著資本輸血不停地擴張,從而助推成長為獨角獸,這樣的商業模式或不可持續。

對於外界爭議,作為投資人劉二海站出來辯解,“我不知道‘燒錢’是怎麼定義的?如果投入的資金創造了更大的價值,這能叫燒錢嗎?”

面對媒體,他表示並沒有感到什麼悲傷和擔憂,“要想塑造品牌、開上千家門店,適當的‘燒錢’是必須的。”他認為虧損在一個創業企業的發展早期很正常。

不止瑞幸咖啡,在劉二海投資的其他項目中,也曾被質疑過“燒錢”和“泡沫”,例如蔚來汽車和摩拜單車。只不過,上述兩個項目,劉二海已經分別通過被投公司的上市和被收購實現成功退出。

但這位時代車輪上的投資人,能一直走得又快又穩嗎?

從技術男到投資人

2015年夏天,剛剛從君聯資本離職創立了愉悅資本的劉二海被易車網創始人李斌拉上一起看了一個自行車的項目。

在海淀區的768文創園裡,劉二海第一次騎上了李斌拿出來的自行車樣品,然而令他失望的是騎上去沒幾圈,腳蹬子就掉了,“我當時就想,這能成嗎?”他有點犯嘀咕。

儘管心裡打鼓,劉二海還是決定投資了這個名叫“摩拜單車”的項目,其實當時被拉來了看的不只是劉二海,BAI(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也看了這個項目,但是BAI在市場接受度、車輛破損度、鋪車密度等方面存疑,因此沒有投資。

劉二海在回去和其他合夥人商量的時候,愉悅資本創始合夥人戴汨決定先投入200萬美金看看效果,但時任摩拜單車CEO的王曉峰認為200萬美金可能不夠,希望愉悅能投300萬美金。最終劉二海還是決定拿出300萬美金,“300萬和200萬其實差距不大,如果只投200萬極有可能事情還沒做出來就掛了。”

最終愉悅資本成為摩拜單車A輪的唯一投資人。

那個時候,劉二海可能無法想象這個項目未來會有怎樣的離奇經歷,共享單車行業經歷了過山車一樣的發展歷程,隨著風口落下,無數資本、無數用戶“深陷”其中,成為犧牲品。

但劉二海和他的愉悅資本是少數的贏家。

一個理工科技術男,半路出家成為職業投資人,接連投出了摩拜單車、蔚來汽車、瑞幸咖啡這樣的明星項目,劉二海的人生經歷堪稱傳奇。

“贏家”劉二海:那個快速

1994年,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專業碩士畢業的劉二海被分配到中國吉通網絡通訊有限公司(下簡稱“吉通公司”)工作。

這一家由電子工業部發起,由電子部系統的三十多家大型國有企業參股組建的公司,是當時中國戰略性“三金工程”之一金橋工程惟一業主單位,負責工程的建設和運營。

在吉通公司最初的兩年,劉二海的工作是為吉林做廣播電視項目,把模擬的微波做成數字微波,傳輸電視節目。後來隨著新技術的出現,吉通公司準備做IP電話業務,劉二海由此被調入互聯網事業部,成為該部門僅有的兩名員工之一。

當時,由於看重吉通公司手中的經營互聯網運營牌照,軟銀和UT斯達康聯合給吉通投資1000萬美元。

隨著IP電話項目的成功,劉二海所在的部門也開始發展壯大。劉二海後來回憶,增值業務部成為當時吉通最大的收入來源,收入佔了吉通總收入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他也從部門經理升職為吉通增值業務部部長。

但是劉二海真正對風險投資感興趣卻是在離開吉通後,2000年,劉二海跳槽到了同樣做IP電話的業務的外企美國冠遠科技,擔任中國區副總經理,當時,同他關係很好亞太區總裁離職後想做VC,但此時的劉二海不懂VC,對方建議他去研究研究。

多年以後,劉二海表示,這位亞太區的總裁最終並沒有去做VC,而是去享受生活了,反而是劉二海自己對做風險投資動了心。

2001年,劉二海離開了冠遠科技後加入到鐵通網絡公司任主管運營的副總裁,同時他也開始在北大國發院讀EMBA。

對劉二海而言,在北大國發院讀書的這段經歷對他後來的人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2003年,剛成立兩年的聯想投資(君聯資本前身)在北大舉辦了一次關於投資的講座,劉二海也由此認識了聯想投資合夥人王能光。

數次交談後,王能光邀請劉二海加入聯想投資,於是2003年7月,劉二海正式加入君聯資本擔任高級投資經理,負責TMT領域的投資。

在君聯資本工作的12年時間裡,劉二海變成一位職業投資人,投出了不少明星企業,包括易車網、人人網、神州租車、智聯招聘、滾石移動、萬學教育、商派軟件(ShopEx)、麥包包、伊美爾、韻達快運、斯波蒂卡、車語傳媒、樂元素、布丁酒店、21客等。

其中不少項目的退出讓LP都得到了可觀的回報。而劉二海投資的企業中,最終通過IPO方式退出的就有5家,分別是:易車網、人人網、神州租車、智聯招聘、樂逗遊戲。

以2005年投資的易車網為例,2012年10月在納斯達克上市時,君聯資本賬面回報超過13倍,而另外一家劉二海主導投資的手機遊戲樂逗遊戲上市時,君聯資本的回報也超過11倍。

對於劉二海個人而言,這些成功的投資,不僅收穫了知名投資人的頭銜,最重要的可能還是與易車網創始人李斌、神州租車創始人陸正耀等這些明星創業者建立了緊密的個人關係,而這些聯繫使得他離開君聯資本後也得以繼續創造價值。

易車網是劉二海投資的第一家與汽車相關的創業企業,通過這次投資他認識了易車網創始人李斌。同一年,劉二海也投資了陸正耀的聯合汽車俱樂部(UAA)以及後來其創立的神州租車,並且在2008年金融危機過後,神州租車危難之際,劉二海代表聯想投資再次向神州租車注資,支撐著神州熬過了最艱難時刻。

2015年2月,時任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的劉二海宣佈離職,並與君聯資本原TMT核心團隊成員戴汨、李瀟等聯合創辦了愉悅資本。

對於劉二海從君聯資本離職的動機,業界有一種猜測認為,可能與薪酬激勵或者carry(Carried Interest,附帶權益)分紅上的落差有關,不過這一點並沒有得到證實。事實上在履新不久的一個會議上,劉二海對老東家君聯資本表示了感謝,稱在君聯資本的歲月是一段珍貴的回憶,讓他“實現了個人和公司的共同成長,並且在公司成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劉二海的“根據地”

在風投圈,不同的資本風格也不同。有的偏重投人,比如真格基金,徐小平就曾表示他在投資的時候,不聚焦在某個領域,就是看人,“我們對優秀人才的投資不遺餘力,即使不看好他們的商業模式。”

有的偏重投賽道,比如紅杉資本,沈南鵬有一個著名的賽道投資理論,意思是在對行業趨勢做出前瞻性判斷後,選擇最有前途和投資機會的領域去投資,投其中最好的幾家企業。

“投資於一家有著巨大市場需求的公司,要好過投資於需要創造市場需求的公司。”紅杉資金創始人瓦倫丁認為,趨勢非常重要。

然而劉二海卻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認為很多大的成功絕不是順勢而為,投資人和創業的人更多是逆勢而為,“真正大成者一定是逆勢而為,而不是順勢而為,最後勢肯定會來。”

巴菲特的雪球理論在全球有很多擁泵,其中就包括劉二海,“人生就像滾雪球,最重要的事是發現溼雪和長長的山坡。”他認為“雪球效應”與“指數效應”、“複利效應”極為相似:雪球只滾一圈,複利並不大;如果你每圈都能讓雪球增加一點,推起來又不那麼費力,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會發現雪球滾得非常大。

在投資上,劉二海把這套方法論總結為“面向根據地”理論,就是聚焦幾個領域,進行持續的投資。

那麼什麼樣的領域可以當成根據地呢?他認為“形成一個根據地有三個條件:一是領域非常廣闊,可以做很多投資;二是要有核心項目,在行業裡數一數二;三是要有人脈和理解力。”

劉二海認為,對於愉悅資本而言,汽車出行、房產服務、智能互聯網就是其主要根據地。

在汽車出行領域,從2005年投資易車網開始,劉二海先後又投資了神州租車、神州專車、蔚來汽車、優信二有車、途虎養車等等。涉及從造車到養車、買二手車,甚至是汽車資訊等上下游領域。

而在房產服務領域,愉悅資本的投資軌跡也從小豬短租到長租的蛋殼公寓,從商辦領域的好租到共享辦公的夢想加。

在智能互聯網領域,也投資了類似咖啡零點吧、徑衛視覺、摩拜單車等項目。

在理解佈局領域的選擇上,劉二海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千層餅”機構論。他認為,和美國的傳統行業+高科技的產業結構不同,中國是後發的國家,傳統行業不發達,同時高科技的行業也來了,這樣混合出來,像千層餅一樣的結構。這也意味著中國的投資機會更多。

在對外演講中,劉二海多次總結了他從社會、產業、技術、模式四個維度得出的五種機會:一是純科技類公司、二是有行傳統行業背景的科技類公司、三是產品類公司、四是服務類公司、五是新模式公司。

在具體的公司和創業者的挑選上,劉二海提出了一個“一橫一豎”的說法。他表示“一橫”就是看企業在產業價值鏈中位置是不是獨特,有沒有模式創新。“一豎”一種就是看企業的有沒有競爭力。

然而,優秀的創業項目和創業者總是太小,大海撈針談何容易?在這個角度上,劉二海採取的策略就是跟著已經賺到錢的項目和人。

“我們會選擇優秀的企業家和創業項目,一旦投入,就長期、持續地支持。從A輪、甚至更早期投入,一直投到公司上市,甚至企業家開創新的事業,也繼續支持,這是我們的風格。”劉二海在一次採訪中說道。

這其中所說的案例就包括李斌和陸正耀。劉二海兩次見證李斌在紐交所上市,第一次是易車網上市,第二次是蔚來汽車,劉二海把李斌稱之為罕見的“商業奇才”,“我看對了這樣一個人,他所參與的項目都值得我去投資。”

同樣也是在投資的神州租車上市後,劉二海也繼續投資了陸正耀的神州優車和瑞幸咖啡。

“快攻”和燒錢邏輯

雖然劉二海對外表示自己喜歡長期投入和持續投入,但是從投資的結果來看,他投資的幾個標杆項目都快速找到了退出的途徑。

在創投圈裡,朱嘯虎以快進快出而聞名,但是和劉二海相比,卻不佔優勢。

比如愉悅資本2015年投資摩拜單車,2018年其被美團收購,從進場到退出劉二海用了3年;同樣在2015年獲得劉二海投資的蔚來汽車,於2018年上市,前後也用了3年;瑞幸咖啡可能更快,2018年投資,如果2019年完成上市,那意味著劉二海僅用1年就獲得退出機會。

拿朱嘯虎最知名的幾家戰績來看,餓了麼、ofo、映客從投資到併購交易或者上市分別用了7年、2年、3年。

而對於紅杉資本這樣的VC機構來說,從投資到上市等待的時間可能更長,以紅杉中國過去比較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美團和唯品會為例,紅杉2010年投資美團,上市之前已經持有8年,而唯品會從投資到上市,紅杉也花了超過了4年時間。

如果投資了美團、京東、小米這樣的公司風投們退出時間可能更長。

如果說劉二海能夠短期退出可能有運氣成分,但連續賭贏三次的概率實在不高。

那麼原因可能就有兩個,一個是找對了人,劉二海押注的創業者比如陸正耀、李斌都是已經成功過的創業者,對於創業熟門熟路,深諳運營推廣規則,少走彎路快速走上“快車道”。

對於瑞幸咖啡,劉二海認為“瑞幸咖啡其實不是一個典型的VC案例。”而是成熟團隊的二次創業,起點高,出手快,不會走一般創業者的路。

另一個原因就是選對了風口。劉二海曾經表示,他之所關注科技和產業相結合的領域,很重要的因素是這些項目往往驅動力很多,使得項目發展的速度會比較快,風險比較小。

外界將瑞幸咖啡的燒錢和擴張視為獲取流量的傳統打法,但劉二海稱,瑞幸咖啡不是簡單的流量生意,瑞幸咖啡的商業模式和體系與傳統業態是完全不同的,他發明了一個“數據咖啡”的說法,意思是瑞幸咖啡的所有服務都是基於數據計算的。

只不過瑞幸咖啡不是劉二海第一個被質疑為“燒錢”、“泡沫”的投資項目,在此之前,他所投資的蔚來汽車、摩拜單車早有先例。

在上市之前,蔚來汽車招股書披露,從2016至2018年上半年虧損合計約110億元人民幣,而其中收入僅4000多萬元。而且蔚來汽車的門店,大多建立在城市最繁華的地方,動輒佔地1000平方米,所資不菲,號稱單店投入8000萬至上億元。

“蔚來的確在研發、品牌宣傳、實力展示、實力建設上花了不少錢,但對這樣早期的公司是極有必要的,這不是浪費。”類似的話術在後來劉二海評價瑞星咖啡時也用到。

不過資本市場有自己的投票方法,9月12日,蔚來汽車在紐交所正式上市,定價為6.26美元每股,公司總體估值在64億美元。對此劉二海稱,當時的行情決絕對不是蔚來應該有的價值,蔚來是一家很有希望成為幾百億美金的公司。不過最新的股價已經降至4.8美元左右,估值也滑落至50億美元。

2018年4月,摩拜被美團以2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時,劉二海也表示自己對這個價格並不滿意,“摩拜的很多股東和我一樣都認為這個併購價格沒有反映摩拜的真正價值。摩拜的商業價值目前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

在接受媒體採訪,劉二海表示自己心情傷感,他認為摩拜是一個有很大價值的創業項目,其幾千萬高頻,不僅對對汽車出行產生重大影響,甚至在金融、生活服務等領域也會有想象空間。

所以當時他表示,摩拜繼續獨立發展,肯定是更好的選擇。然而根據美團的財報,摩拜堪稱美團的碎鈔機。

美團財報顯示,2018年美團點評實現營業收入652.27億元,其中摩拜貢獻15.07億元,佔比2.31%;淨虧損85.17億元,摩拜虧損45.5億元,佔比高達53.42%。

而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愉悅資本其實是少數從收購案中賺到錢的投資人,據《財經》報道,愉悅資本共投資了1000多萬美元,回報在8倍-10倍之間。

劉二海還是賺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