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憑高質量發展之力,促六安之發展崛起


六安:憑高質量發展之力,促六安之發展崛起

​ ​​消費日報網訊 (記者 陶陶 曹秀蕊)好風憑藉力,揚帆正當時。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六安市在新一輪發展機遇和新的區域競爭中思考思變、創業創新,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勇氣和氣魄,奮發有為、創先爭優、勇當尖兵,創新驅動,挺起發展脊樑,落實好新發展理念,加速推動六安的全面發展,迸發出高質量發展的新速度。

一:穩中有進、進中向好

自2018年以來,六安市工業經濟發展呈現四個“勢”:一是工業增速呈現“穩”的態勢;二是產業發展展現“新”的趨勢;三是質量效益出現“好”的走勢;四是轉型升級體現“綠”的大勢。

創新驅動加快發展:六安市以工業轉型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為切入點,引導主導產業加快發展。出臺《六安市工業轉型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實施“3610”產業引導、企業梯隊培育、千億工業項目投資3大行動計劃。在產業引導上,明確了重點抓好新能源汽車、航空、鋼鐵“3”個具比較優勢行業率先突破,全面推進裝備製造(人工智能)、綠色食品、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採礦冶金(新材料)“6”大主導產業加快發展,以及重點培育六安齒輪電機、霍邱鋼鐵、衡山高端裝備製造、杭埠電子信息、生物健康、葉集傢俱製造、綠色食品、輕紡服裝、新能源汽車、金寨清潔能源“10”個區域經濟產業集群。在企業培育上,實施“百億企業培育、十億企業成長、納稅過億企業扶持”行動計劃和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各項措施。在服務企業上,注重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建設,引導社會各類服務機構對企業進行把脈問診。在項目投資上,加強了抓好落地項目“六個一”調度推進機制。以製造強市為關鍵點,培育工業發展新動能;以運行及項目調度為著力點,確保工業經濟平穩運行。

優化發展平臺推進轉型升級:六安市以優化平臺為支撐點,推進返鄉創業及園區建設工作。六安市及時印發了《六安市人民政府關於六安市返鄉創業工程的實施意見》,有力促進各類資源、平臺、要素向創新創業集聚,支持各類返鄉創業群體直接拎包入駐投身創新創業。

以政策扶持為落腳點,深入推進降本減負:落實穩崗培訓等補貼政策,降低稅費負擔,深入推進4321新型政銀擔分擔機制和“稅融通”業務,推動年審制、循環貸等政策落實,減少企業拆借高息資金。同時落實天然氣、電等價格調整政策。還為企業爭取國家、省、市各類項目資金,無論是項目數還是資金額均創近年來新高。重點支持企業做大做強、技術改造、科研創新,讓真發展、快發展的企業享受政策資金實惠。

構建工業發展新格局:緊盯目標任務,壓實工業發展主體責任。對照全年目標,根據完成進度,將任務進一步分解到縣區、壓實責任,按照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強化調度,確保完成年初確定的目標任務。進一步建立健全調度機制,月調度、月督查、月通報,及時掌握經濟運行和工業投資動態。採取領導聯繫、部門分包、專人聯絡等多渠道,部門聯席會、現場辦公會、形勢調度會等多種形式,促進經濟平穩運行,項目快速推動。

推進項目建設,提高工業項目整體層次:貫徹製造強市,助推優勢動能迅速崛起。聚焦高端製造、智能製造、綠色製造、精品製造、服務型製造等“五大製造”;推進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兩化融合示範工程、園區轉型升級工程、質量品牌提升工程、創新驅動倍增工程、返鄉創業促進工程、綠色發展轉型工程、企業家培養工程等“八大工程”;推行互聯網+製造、基地+基金、存量+增量、設計+服務、集約+循環等“五+”模式。發揮製造強市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抓總作用,把目標任務落實到企業、落實到項目,加快市級工業發展專項資金組織申報工作,最大限度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給企業乾貨,助推工業發展優勢新動能快速崛起。

圍繞暖企惠企,開展困難企業精準幫扶:常態化開展“四送一服”活動,深入開展暖企行動,動員和組織機關幹部進企業、進園區、進工地,為企業出實招、辦實事、解難題。加快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建設,為企業開展精準診斷和管理諮詢,提供智力支撐。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好降低企業稅費、社保、財務、物流、生產要素等成本“組合拳”,全面減輕企業負擔。

六安:憑高質量發展之力,促六安之發展崛起

二:加快供給側改革,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治本之策,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基本遵循。

主導產業是工業轉型升級的“牛鼻子”,抓住了這個“牛鼻子”,就找到了前行力。六安市通過推動裝備製造、綠色食品、新能源、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採礦冶金(新材料)等六大主導產業做大做強,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另外,裝備製造示範帶動效應明顯,新能源、電子信息發展勢頭迅猛,綠色食品、生物醫藥、採礦冶金保持穩定運行態勢,主導產業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全球正處在技術突破和產業模式變革的時代。轉變產業發展模式、構建新型產業生態,是六安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

抓創新驅動,培育壯大新動能。六安市培育壯大高成長和高新技術企業,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獨角獸”“隱形冠軍”“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和“配套專家”企業。科學建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大力建設產業創新平臺,採取財政獎勵或補貼政策,促進一批核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解決一批共性關鍵技術需求。積極培育新模式新產業,推動兩化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智能製造,支持企業依託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實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引導和推動企業機器換人,全年實施“機器換人”1000臺以上,改造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10個以上。

三:加速挺起工業發展“脊樑”

如何進一步實現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把工業作為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引擎,六安有著自己的破題方式:堅定不移打好高質量發展主動仗,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重點發展高端製造、智能製造、綠色製造、基礎製造、服務型製造,形成佈局優、質態好、集聚度高、競爭力強的產業發展格局,奮力開創六安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六安市始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進一步強化工業化核心戰略,以推動製造強市為重點,以綠色發展為取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創新為第一動力,以高質量發展為根本要求,突出抓好項目建設、穩定增長、創新驅動、質量提升、集聚集群,以時不我待的精神迎頭趕上,切實加快推進工業經濟轉型升級。認真落實“中國製造2025安徽篇”,加快出臺《〈中國製造2025安徽篇〉六安市實施方案》,明確建成製造強市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堅持實施“高端製造+龍頭企業+重大項目”帶動戰略,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支持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促進工業產品研發設計、流程控制、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環節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管理現代化,提高企業競爭力。

四:積極扶持返鄉創業

著力打造創業發展平臺,激發產業發展活力。六安市將制定並出臺六安市返鄉創業工程實施意見,整合推動各類資源、平臺、要素向創新創業集聚。依託六安大學科技園、市科技創業中心、各開發園區標準化廠房和孵化基地,以打造企業家的搖籃、獨立選址企業的苗圃、與外地競爭人才的競技場為導向,發揮大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領軍作用,支持科技人員、高校畢業生、留學歸國人員、返鄉人員等群體直接拎包入駐投身創新創業,著力打造一批返鄉創業示範基地,使之成為六安市專業化眾創空間、科技孵化器、製造業創新中心、返鄉人員創業園的重要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