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做课内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捍卫者

原标题:做课内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捍卫者

——访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胡晓

胡晓:做课内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捍卫者

习近平总书记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思政教育界广大教师备受鼓舞。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胡晓长期耕耘在思政教育第一线,不断创新授课方式,成为该校名副其实的“网红思政教师”。近日,记者采访了胡晓,请他畅谈自己的思政教育心得。

“总书记给我们吃了定心丸”

中国社会科学网:胡老师,请谈谈您对习总书记讲话的认识和感受。

胡晓: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非常振奋人心的,对于我们当今和未来的思政课教育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指导作用和启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对我们思政课教师来说,既是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更是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背景、知识体系、人生阅历都不一样,讲授一门课程、理解一门课程的时候也会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关键在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如何走进思政课的“春天里”的新要求。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六个要求”和“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让思政课成为当代大学生心中的“网红课”,也是我们未来思政课堂的努力方向。

思政课堂的教学要创新,学生的学习体验要更新,我们教师要勇于打破框架、缩小局限、汇聚新意、挖掘亮点,运用更多接地气、贴近学生的方式来传授理论知识。思政课堂的理论性必须与当今的时代性相结合,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让课堂保持生机活力,才能更加科学的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思维方法、以及宽广的视野格局,从而更好地理解“四个自信”,抓好立德树人这个“牛鼻子”。

深刻认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网:我们经常说思政教育很重要,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胡晓:首先,进行思政教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关照青年人内心、启迪他们思想的精神殿堂,其重点在于教会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认识社会、分析问题,影响着青年在人生道路中做出正确选择。

其次,思政教育的开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青年是我们祖国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必须培养好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强起来,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

最后,帮助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国的故事中提炼出中国的经验和中国的道路,用微观案例向学生解释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宏大叙事。让理论具体化、故事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现实和未来。比如我国改革开放40年,既是国家的发展铸就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勇气,也是个人体验一点一滴的提升凝聚成了国家进程发展的浩瀚洪流,将个人体验与国家进程相结合理解40年风霜历程,学生也将更加真切地感受社会发展的规律。

中国社会科学网: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都普遍反映思政课难上难学,您认为难在哪里,问题出在哪里?

胡晓:思政课看似理论性强,但和时代联系很紧密,和现实更分隔不开。我们的教学内容就要不断注入新的东西,讲课方式和语言也要随之变化。

思政课的难点在与如何把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再把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接受的价值体系。在课堂上,教师需要设置一些亮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去解释严肃的问题、用现代的形式去包装过去的故事、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如果做不到就会输给学生的手机,守不住课堂的阵地。

如何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改变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枯燥乏味教条的固有观念、让学生能透过不同的授课形式来把握理论的内核,并且对于理论和现实的关系有一个更好的理解,这是目前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一个方向。

与时俱进,创新授课形式

中国社会科学网:近年来,为了上好思政课,全国各地的思政教师与时俱进,大胆利用新技术、新方式、新思维,在思政教育领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革新。作为青年思政教师,您的思政课有哪些特色和创新?

胡晓:我主讲的课程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担负了介绍中国从哪来往哪去、用历史告诉未来这样一个功能,理应用发展着的方法进行诠释,如果还是用革命时代的语言来讲当代故事,肯定比较不易让学生接受。我备课也不仅仅是研究理论、书本文献、新闻,时下的网络变化、年轻人的喜好等我都会关注到。所以我就采取了热点导入的方式进行教学,这里的热点既包括热点语言也包括热点事件。

我们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有特色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去做田野调查,要求学生走向街头巷尾走进田间地头,去到城市和乡村的最小细胞感受真实的社会,用调研报告作为实践环节的课程作业,理解当今的中国。比如有的学生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很感兴趣,他们自发组织走访了湘中地区1236个村庄,对于目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供给侧和需求侧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设计了详细的农村公共服务“需求清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肯定,也以此为母本进行了学术论文的写作。比如有的学生对于在农村中承担了移风易俗工作的“红白理事会”感兴趣,他们走进湘北某市的108个行政村进行深入观察和访谈,形成了10万余字的调研报告,站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去分析“红白理事会”的行动逻辑,对基层政府如何让制度平稳落地建言献策,受到了各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现在的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我们也指导学生通过运营微信公众号去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平台上使用自己习惯的语言,去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党的大政方针,起到了很好的辅助学习和传播的效果。

思政课的创新一直在路上,作为一线教师,我希望能做好课堂上的青年舆情监测师、课堂外的青年情报分析师,做一名课内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捍卫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