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短暫,一晃而逝——漫談我國秋季氣候特徵

秋季短促

總體而言,我國四季分明,北方冬長,南方夏長,春秋短促,秋季最短。比如,哈爾濱8月11日入秋,9月29日入冬,秋季只有不到50天,次年3月15日入春,冬季長約三個半月;廣州10月29日入秋,且秋去春便來,4月16日入夏,夏季長達約六個半月。

秋季短暫,一晃而逝——漫談我國秋季氣候特徵

秋季短促,是因為溫度下降迅速,而最直觀地表現則在植被的變化上,隨著氣溫的下降,落葉木本植物的葉子多會漸漸變色、枯萎、飄落,只留下枝幹度過冬天,許多本草植物將會枯萎甚至整體死去。

秋季短暫,一晃而逝——漫談我國秋季氣候特徵

“一葉忽驚秋”(賀鑄《浪淘沙·一葉忽驚秋》),秋季似乎在不經意之間到來;鋪展得也很快,轉眼之間“山山黃葉飛”(王勃《山中》);去得也很倏忽,初冬時已是“有風空動樹,無葉可辭枝”( 白居易《冬夜對酒寄皇甫十》)了。“柔條旦夕勁,綠葉日夜黃”(左思《雜詩》),植被變化得如此快速,好像進入秋季後的時光被按了快進鍵一般。

秋季短暫,一晃而逝——漫談我國秋季氣候特徵

秋季色彩斑斕,宛如一幅優美的油畫。“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杜牧《山行》),“渭村秋物應如此,棗赤梨紅稻穗黃”(白居易《內鄉村路作》),“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白樸《天淨沙·秋》),“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禮讚秋天色彩的詩詞,簡直和秋天飄落的樹葉一樣多。

然而,這種令人陶醉的美景延續的時間也很短暫,可以說是秋季短促的一個縮影、一個佐證。香山紅葉馳名中外,其最佳欣賞時間前後不到一個月。我有幸兩次遊覽香山,卻或遲或早都錯過了那片最濃最美的秋色,至今仍覺十分遺憾。

秋季短暫,一晃而逝——漫談我國秋季氣候特徵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戰國時期宋玉所作《楚辭·九辯》似乎定下了悲秋的基調。

由“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高駢《山亭夏日》)的夏天,轉入“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曹雪芹《代別離·秋霜風雨夕》)的秋天,詩人又或因老病,或因宦海浮沉,或因聚散,或因羈思,或因時光易逝,不免處境傷懷,是以“悲秋”。

秋季短暫,一晃而逝——漫談我國秋季氣候特徵

但我認為,秋天美好但卻短促,容易引發人們類似“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白居易《簡簡吟》)的感嘆,或許也是“悲秋”的原因之一吧。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楊萬里《秋涼晚步》),四季中,我最喜歡秋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