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在科學領域,80後90後崛起

關注“全球客家名人堂”,跟著客家有趣的靈魂看世界,原創隨筆為主。

客家人在科學領域,80後90後崛起

2018年諾貝爾獎揭曉,沒有華人。未來的偉大突破,一定誕生在青年人之中。盤點一下幾位近年來在國際科學領域獲獎的客家青年,八零後九零後科學家崛起。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新動能,就在於科技和創新。


客家人在科學領域,80後90後崛起


客家,素來有著崇文重教的傳統,學有所成的讀書人,在客家人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客家人在童謠裡面唱道: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蟾蜍囖,咯咯咯,毋讀書,冇老婆。連客家話誇讚一個人顏值高,除了靚,最常用的是——“斯文”,誇一個人聰明,叫“有書種”。就以客都梅州為例,截至目前,筆者知道的數據,梅州籍的大學校長已有300多人,國家級的院士23人。


客家人在科學領域,80後90後崛起


梁伯強先生

(1899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

客家有許多的科學家,在各自研究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列幾位我瞭解的,如梁伯強(梅縣,中國病理學奠基人之一 )、黃子卿(梅州,物理化學奠基人之一 )、鍾惠瀾(梅縣,熱帶病研究奠基人)、林士諤(國際科學泰斗、北航八大建校元老之一、自動控制學家)、丘成桐(蕉嶺,獲1982年度最高數學獎菲爾茲獎,首位獲得這項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的華人),黃旭華(揭東,中國核潛艇之父),曾毅(揭西,病毒學家,腫瘤學奠基人,中國疾控中心首席科學家)、張楚漢(梅縣,清華高壩抗震研究奠基人,主持南水北調、雄安水利等重大水利工程)、蒲慕明(大埔,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牽頭實現世界上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吳清平(蕉嶺,食品微生物學家)、陳志傑(梅縣,中央軍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員會辦公室特聘總體專家)、張衍國(大埔,在環境和能源方面的研究榮獲國家最高發明獎)、黃馨祥(梅縣,全球最有錢的醫生,發明了乳腺癌藥物,白宮“腫瘤登月計劃”的主導人)……(點擊帶下劃線的文章可以閱讀介紹對應名人的文章)


客家人在科學領域,80後90後崛起


曾毅院士

太平天國的時候把“翰林”改為“國士”,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齊桓公當年設稷下學宮,專門招收天下學者,好吃好喝伺候著,讓他們學術自由發揮,導致齊國成就了“一鳴驚人”的霸業。中美貿易之戰一打起來,中國在高端產業鏈(如芯片)上的缺失和被動,想必大家已經意識到了科學家之重要性。美國當年攬收了多少二戰後德國、冷戰後俄羅斯的頂尖科學家,發展到今天的驚人科技水平。所以,科學家應當得到國士般的尊崇,就像客家人敬重讀書人那樣深入人心。


客家人在科學領域,80後90後崛起


在一個普遍浮躁的時代,能坐下來搞科研不容易,既要有複雜思考的學霸實力也要有勤奮奉獻的氣魄心力,而且多少要有點理想主義,不過時代終將證明自律和時間的價值。引用張楚漢院士的話,就是需要“勤學多思、溯源探異;律己助人,求實尚美”。下面列舉幾位在全球不同地方的年輕客家籍科學家(排名不分先後)。也許還有很多,只是客名君還不知道而已。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時光也是最好的科研時光。願客家重視文化的傳統薪火相繼,代代有才人出。

大埔籍90後科學家藍舒潔發明超級細菌剋星

客家人在科學領域,80後90後崛起

藍舒潔1991年出生在一個在馬來西亞的華裔家庭(祖籍:大埔縣湖寮鎮龍崗萬公祠,藍氏第29世),父親是兒科醫生。她從小念華文小學,之後讀國中包括華文科目在內所有科目都拿到了A。華小教育為她打下良好的基礎,特別是在數理方面,對她日後決定往化學和醫藥研究領域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2008年,藍舒潔遠赴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開啟自己的大學之路,進入化學工程領域,25歲獲得化學工程博士學位。

2016年藍舒潔及團隊研發出了一種星形聚合物,是近年來少有問世的針對超級細菌的剋星,堪稱化學及醫學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因在科學研究領域作出的卓越貢獻,2017年3月14日華人盛典組委會公佈藍舒潔獲得2016-2017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梅縣籍教授鍾海旺獲第六屆ProSPER.Net-Scopus青年科學家獎

客家人在科學領域,80後90後崛起


客家人在科學領域,80後90後崛起

2014年7月10日,全球著名的科學、技術和醫學文獻出版商愛思唯爾(Elsevier)與研究生教育和研究可持續性促進網絡(ProSPER.Net)在日本東京法政大學(Hosei University)發佈了第六屆ProSPER.Net-Scopus青年科學家獎(Young Scientist Award)獲勝者名單,9位來自亞太地區高等院校的青年科學家獲獎,來自梅州的鐘海旺(Haiwang Zhong)位列其中。

該獎項旨在獎勵在可持續發展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亞太地區青年科學家或研究人員,鍾海旺博士獲得災害風險防治組的銀獎(First runner up)。鍾海旺博士畢業於廣東梅縣東山中學,是當年的高考理科狀元,現為清華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電力系統安全經濟運行與電網風險管理等,致力於提升大電網運行的風險控制、經濟節能、消納新能源發電的能力,其成果應用於全國10多個省級電力調度控制中心,產生了行業影響。近3年來,已發表國內外論文19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5項;獲2013年北京市優秀博士畢業生、清華大學優秀博士畢業生,清華大學優秀博士論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江西籍教授謝樂獲2017年IEEE PES傑出青年工程師獎

客家人在科學領域,80後90後崛起

2017年7月16-20日,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電力與能源領域大會(IEEE PES GeneralMeeting)在美國芝加哥舉行。清華電機系畢業的謝樂榮獲由IEEE PES頒發的傑出青年工程師獎(IEEE PES Outstanding Young Engineer Award)。謝樂因在電力系統分析相關方向做出的重要貢獻以及領導大數據研究而獲得該獎項。

傑出青年工程師獎旨在表彰在電力與能源協會活動中表現出傑出領導力或做出突出工程技術貢獻的35歲以下會員。IEEE PES每年從全球會員中僅遴選出一位獲獎人。該獎項設立以來,謝樂是第三名獲此殊榮的華人。謝樂於2004年從清華大學電機系本科畢業,獲工學學士學位;2005年於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學位;2009年於卡耐基梅隆獲得博士學位;目前於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擔任長聘副教授。

謝樂教授曾獲由美國自然科學基金委頒發的傑出青年獎(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CAREER Award)和美國能源部的Ralph E. Powe Junior Faculty Award (傑出青年教授獎)等多個獎項。

興寧籍博士何聰輝獲得國際高性能計算應用領域

最高獎“戈登•貝爾”獎

客家人在科學領域,80後90後崛起

客家人在科學領域,80後90後崛起

2017年11月17日凌晨,在美國丹佛舉行的全球超級計算大會(SC2017)上,由清華大學付昊桓副教授等共同領導的團隊所完成的“非線性地震模擬”論文獲得國際高性能計算應用領域最高獎“戈登•貝爾”獎(ACM Gordon Bell Prize)。成果論文題目為《基於神威太湖之光的18.9-Pflops非線性地震模擬:實現對18Hz和8m情景的描述》,付昊桓為論文第一作者,清華大學的付昊桓、何聰輝、薛巍以及南方科技大學陳曉非院士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目提出了一整套針對內存受限應用在世界第一的神威太湖之光這臺超算上的優化方法,這種優化方法不僅適用於地震相關應用,對於其他應用也是有指導意義。

高性能計算應用最高獎 ——“戈登·貝爾”獎,設立於1987年,由美國計算機協會於每年11月召開的超算領域頂級會議頒發,旨在獎勵時代前沿的並行計算研究成果,特別是高性能計算創新應用的傑出成就,被譽為“超級計算應用領域的諾貝爾獎”。

何聰輝是清華大學高性能所博士生,興寧石馬人(之前客名君寫過一位興寧石馬附近的人——王天與,是心學聖賢王陽明的重要謀士)。

90後學霸羅家倫作為美國引力波探測項目團隊重要成員

客家人在科學領域,80後90後崛起

客家人在科學領域,80後90後崛起

羅家倫畢業於美國卡尓頓文理學院(Carleton College),主修高能物理,梅州人。其中學就讀於廣州市天河中學,是廣州天河區2012年高考英語狀元。當年,他曾同時被美國卡爾頓學院和中山大學錄取。美國卡爾頓學院是一家老牌博雅學校,平均每年招收1500人左右,錄取率25%,對於中國申請者保持每年招收10人的水平。中國導彈控制專家梁思禮(梁啟超的第五個兒子)就畢業於此。

進入美國卡爾頓學院就讀後,2013年大二暑假,羅家倫就已經跟隨研究團隊開始了尋找“引力波”的歷程。在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觀測站)升級之前,他已經嘗試進行了尋找第五次和第六次數據中的引力波;設備升級後,他將重點放在尋找引力波的光譜對應物,力圖提升引力波的信度。當儀器探測到海量的數據,羅家倫所在小組需要運行程序分析哪些是引力波信號。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團隊的協作下,他們終於找到了引力波,證實了愛因斯坦100年前的預言。

可按人名或關鍵詞查找瀏覽客名堂的

全部歷史文章

~~ ~~ ~~ ~~ ~~ ~~ ~~ ~~ ~~ ~~

關注這個號的人,都是有趣有品位有格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