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特雲和柯伊伯帶有什麼聯繫嗎?

艾伯史密斯


聯繫不大,柯伊伯帶是我們人類由猜想到真正觀測到的,而奧爾特雲其實一直處於猜想階段。

柯伊伯帶,也就是在海王星軌道(距離太陽約30 天文單位)外黃道面附近、天體密集的中空圓盤狀區域,這裡有很多的彗星隕石冰塊和大大小小的矮行星,是太陽系形成之初留下的原始星盤。


圖:柯伊伯帶

環帶有數百個天文單位之寬,被認為是短週期彗星的來源地,比如著名的哈雷彗星,這裡也有我們熟知的“萌王星”和它的衛星卡戎。

圖:冥王星和衛星卡戎

而奧爾特雲,則是我們理論預測的,是一個包圍太陽系巨大的碎星體,它們大多是冰凍的彗星。

奧爾特雲可延伸到2光年之外,是柯伊伯帶大小數萬倍。

圖:太陽系層次,最外層為奧爾特雲。

奧爾特雲的存在可以很好的解釋長週期彗星的來源地,甚至是生物大滅絕。

但截止今天,我們並沒有在觀測上有實質性的進展,那裡距離我們遙遠,人類目前飛行最遠的,已經飛行了41年的旅行者一號,也只飛到柯伊伯帶的外邊緣。

從空間位置來看,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並沒有明顯的分割線,它們之間有一個過渡帶,所以這兩個地方聯繫並不大。


擋不住的熵增


哇塞~大V提的問題?那我謙虛點兒,說說我的猜想,拋個磚。

太陽應該是一顆“第二代恆星”,否則太陽系中那麼多重元素的來源就不好解釋了。就是說,太陽誕生之前,即宇宙形成幾億年後,如今太陽系這片空間是由另一顆恆星主宰著的。


這顆恆星才是我們的“生母”,構建我們身體和腳下地球的元素都是她內部聚變及最後爆發的產物;太陽則是我們的“養母”,她給我們光和熱,為我們提供幾乎所有能量。

今天的奧爾特雲,就是這顆“生母恆星”最後爆炸時物質拋射的最遠距離。爆炸發生後,球狀殘骸雲團中的物質密度都是比較平均的。它就這樣安靜的逆時針自轉了好幾億年。這段時間裡,在引力與離心力的共同作用下,雲團內部的物質慢慢聚集到了黃道面附近,形成了原始星盤。但距離雲團中心一光年的邊界處受引力影響較少,物質便沒有全部聚向黃道面。它們保留了最初爆炸時形成的的形狀,在剩餘角動量的推動下雜亂無章地繞中心運行著,這就是我猜測的奧爾特雲的來歷。



柯伊伯帶則是奧爾特雲被聚攏到黃道面的內層部分。它與奧爾特雲本來是一體的。可以這樣理解:原恆星被爆炸徹底摧毀後,球狀星雲從中心起,以0.9光年為界,之內聚攏為星盤,形成了太陽和八大行星,柯伊伯帶是星盤邊界;之外保持球狀,成為奧爾特雲。除了各色小天體,柯伊伯帶中還有一些大傢伙。如冥王星、妊神星等。它們的來源應該是太陽系內部,受氣態行星引力影響,軌道偏移被“扔”到這裡的。


以上就是我推理的奧爾特雲與柯伊伯帶的關係,完全靠腦洞琢磨的。謬誤之處敬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