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特云和柯伊伯带有什么联系吗?

艾伯史密斯


联系不大,柯伊伯带是我们人类由猜想到真正观测到的,而奥尔特云其实一直处于猜想阶段。

柯伊伯带,也就是在海王星轨道(距离太阳约30 天文单位)外黄道面附近、天体密集的中空圆盘状区域,这里有很多的彗星陨石冰块和大大小小的矮行星,是太阳系形成之初留下的原始星盘。


图:柯伊伯带

环带有数百个天文单位之宽,被认为是短周期彗星的来源地,比如著名的哈雷彗星,这里也有我们熟知的“萌王星”和它的卫星卡戎。

图:冥王星和卫星卡戎

而奥尔特云,则是我们理论预测的,是一个包围太阳系巨大的碎星体,它们大多是冰冻的彗星。

奥尔特云可延伸到2光年之外,是柯伊伯带大小数万倍。

图:太阳系层次,最外层为奥尔特云。

奥尔特云的存在可以很好的解释长周期彗星的来源地,甚至是生物大灭绝。

但截止今天,我们并没有在观测上有实质性的进展,那里距离我们遥远,人类目前飞行最远的,已经飞行了41年的旅行者一号,也只飞到柯伊伯带的外边缘。

从空间位置来看,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并没有明显的分割线,它们之间有一个过渡带,所以这两个地方联系并不大。


挡不住的熵增


哇塞~大V提的问题?那我谦虚点儿,说说我的猜想,抛个砖。

太阳应该是一颗“第二代恒星”,否则太阳系中那么多重元素的来源就不好解释了。就是说,太阳诞生之前,即宇宙形成几亿年后,如今太阳系这片空间是由另一颗恒星主宰着的。


这颗恒星才是我们的“生母”,构建我们身体和脚下地球的元素都是她内部聚变及最后爆发的产物;太阳则是我们的“养母”,她给我们光和热,为我们提供几乎所有能量。

今天的奥尔特云,就是这颗“生母恒星”最后爆炸时物质抛射的最远距离。爆炸发生后,球状残骸云团中的物质密度都是比较平均的。它就这样安静的逆时针自转了好几亿年。这段时间里,在引力与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云团内部的物质慢慢聚集到了黄道面附近,形成了原始星盘。但距离云团中心一光年的边界处受引力影响较少,物质便没有全部聚向黄道面。它们保留了最初爆炸时形成的的形状,在剩余角动量的推动下杂乱无章地绕中心运行着,这就是我猜测的奥尔特云的来历。



柯伊伯带则是奥尔特云被聚拢到黄道面的内层部分。它与奥尔特云本来是一体的。可以这样理解:原恒星被爆炸彻底摧毁后,球状星云从中心起,以0.9光年为界,之内聚拢为星盘,形成了太阳和八大行星,柯伊伯带是星盘边界;之外保持球状,成为奥尔特云。除了各色小天体,柯伊伯带中还有一些大家伙。如冥王星、妊神星等。它们的来源应该是太阳系内部,受气态行星引力影响,轨道偏移被“扔”到这里的。


以上就是我推理的奥尔特云与柯伊伯带的关系,完全靠脑洞琢磨的。谬误之处敬请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