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魔咒?A股歷史上的日曆效應

文|點拾投資朱昂(微信號:dianshi830)

導讀:投資中有一句古話:Sell in May and go away。意思是到了5月就應該賣出股票,然後等到10月再回來。恰逢市場進入5月第一個交易日就出現大跌,而2015年那一次大牛市的頂部就是出現在5月,那麼市場上真的有5月魔咒嗎?除了5月魔咒,A股還有哪些需要留意的“日曆效應”呢?

A股歷史上兩次牛市中的“5月魔咒”

過去十幾年,A股歷史上真正的大牛市出現次數並不多。大部分人記憶最深刻就是兩次大牛市:2007年創6124點的大牛市,以及2015年突破5000點的大牛市。非常巧合的是,這兩次大牛市都出現了“5月魔咒”!

2007年5月30日,因為當時市場炒作氣氛過度,出現了印花稅上調的政策,導致A股的那輪大牛市出現了第一次大規模的調整。在幾天之內,許多個股跌幅高達40%以上。雖然這一次的調整並非牛市終結,但市場風格在調整之後出現了巨大變化。之前投機炒作的小股票和題材股基本上熄火,而以機構投資者重倉的藍籌股出現了一大波上漲。由於當時經濟基本面還是靠投資拉動,後面一波漲幅較大的股票都是以週期股為代表。

2015年的大牛市,上證指數也是在5月28日出現了單日6.5%的巨大下跌,成交量突破1.2萬億。調整之後雖然指數再創新高,那回頭看那已經是強弩之末,上證指數也在兩週內見到了此次牛市的大頂,從此開始了持續的幾輪暴跌。

兩輪牛市都在5月出現了劇烈調整,並且對其之後的走勢產生了巨大影響。

比較巧合的是,2015年5月6日,我曾經在公眾號寫了一篇對於Sell in May的觀點。當時也提出了5月需要謹慎的觀點。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下面的原文鏈接,裡面也包含了一些錯誤的判斷:Sell in May, A股五月魔咒能否打破?(點拾原創)

Sellin May確實存在

那麼“5月魔咒”真的存在嗎?從A股歷史數據的統計上看,Sell in May確實是一個不錯的策略。根據海通證券策略分析師荀玉根在2017年的一篇報告《股市的季節效應--從“Sell in May”說起》,其統計了1990年到2016年(因為發這篇報告的時候是2017年4月,還沒有當年的數據)上證指數當年5-10月的漲幅數據,發現5-10月的漲幅均值只有4.62%,而當年11月-次年4月的漲幅均值有20.17%。

五月魔咒?A股历史上的日历效应

在這篇報告裡,海通策略分析師荀玉根認為,如果構建一個“Sell In May”的投資策略,也就是每年10月末買入,5月初再賣出,這個策略從1990到2016年的年化收益率為13.4%,比上證指數12.7%的年化收益率更好。

五月魔咒?A股历史上的日历效应

A股那些有趣的“日曆效應”

今天,“春季躁動,四月決斷”已經被大眾所熟知。最終提出這個觀點的是前申萬宏源策略分析師凌鵬,也是筆者非常喜歡的一個人。每年無論是熊市還是牛市,年初的時候都有一波行情上漲。根據凌鵬的覆盤,這個上漲可能和最終的行情沒有太大關係,一直到了4月才有一個決斷期。

春節躁動的原因很簡單,每年年初都是流動性最寬鬆的時候,經濟數據也不能證偽,市場整體的預期都會比較高。我們甚至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都出現過年初春季躁動,那時候通脹很高,炒的是農產品。2018年的大熊市,年初也是一波大的上漲。比較特殊是2016年,開年直接兩次熔斷,屬於少數一開年就見當年最低點的年份。

A股還有“節日效應”。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陸磊、劉思峰在《中國股票市場具有“節日效應”嗎?》論文中,總結了1996年12月31日——2007年12月14日上證綜指日收益率數據三個階段(節前、節後和其他交易日)的統計結果,從中得到三點啟示。

1、中國股市存在節日效應,即不但有節前效應,而且有節後效應,依據是不僅在節前,節後的收益率均值也比其他交易日收益率均值大得多。

2、中國股市的節日效應可能主要體現在個別節日上,依據是節日與節日之間的收益率均值有很大差距,甚至個別節日出現負的收益率均值。

3、中國股市節日前後的高收益率可能與風險有關,依據是節日前後的收益率與其他交易日的收益率有很大差異的同時,它們的收益率標準偏差也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節後,其標準偏差都比其他交易日的標準偏差大。那麼節後的高收益可能是對高風險的補償。

五月魔咒?A股历史上的日历效应

“日曆效應”中,每年的11月也是上漲概率最高的一個月。根據2000到2017年的統計中,11月A股的上漲概率高達67%,是歷史上僅次於2月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可能和12月的收尾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關。

我們發現無論是2月還是11月,其如此高的上漲概率和政策預期有比較大關係。說明市場在這個階段更大依靠估值驅動。而歷史上看,12月往往會有比較大的風格切換和“獲利了結”特徵。歷史上看,好幾個年份的12月都出現了“Kill the winner”的特徵。

日曆效應背後的思考:一切皆週期

我們談論日曆效應,並非是鼓勵大家根據日曆去做擇時。在閱讀了大量書籍,學習了大量歷史後,我們認為大部分人是應該放棄擇時的。但是不做擇時並不等於不理解週期。當我們理解週期了以後,就能更好的去做一些準備。

如同一年四季,有寒冬也有盛夏。日曆效應的背後,是經濟活動和人類心理的週期。每年的開始,大家都是偏向樂觀的。一年之計在於春,大家對於全年都有比較強的期望。到了4-5月時,這種預期需要更多的數據來驗證,而一旦之前的預期過高,之後的數據很大概率低於預期。每年的年末,大家有都開始為第二年做準備。

即使在華爾街,市場的交易結構基本上是機構,每一個細節都被研究得非常透徹。而即便如此,Sell in May依然每一年被人提起。

其實週期告訴我們的是,相信常識和規律,相信人類情緒中的鐘擺搖動。這個世界最終不變的,就是人性。

一點粗淺思考,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五月魔咒?A股历史上的日历效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