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暴力”導致關係破裂,“非暴力溝通”教你如何處理關係。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有一個脾氣很壞的小孩,他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並且告訴他,每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就釘一顆釘子在籬笆上。

“語言暴力”導致關係破裂,“非暴力溝通”教你如何處理關係。

第一天,這個小孩在籬笆上釘下了37根釘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孩每天釘在籬笆上的釘子數慢慢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這些釘子容易多了。於是,有一天,這個小孩再也不會失去耐心,亂髮脾氣了。

他告訴父親這件事情。父親告訴他,每當他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氣時,就拔出一根釘子。一天天過去了,最後小孩告訴他的父親,他終於把所有釘子都拔出來了。

“語言暴力”導致關係破裂,“非暴力溝通”教你如何處理關係。

父親握著他的手,來到籬笆前說:“你做的很好,我的孩子。但是你看看這些籬笆上的洞,這些籬笆將永遠不能恢復到從前的樣子。你生氣時說的話就像這些釘子留下的傷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將永遠存在。語言上的傷痛就像真實的傷痛一樣,令人無法承受。”

在生活中,每次當我們和別人吵架的時候,都會有人告訴我們:“沒事,別往心裡去,這人就是‘刀子嘴,豆腐心’而已,都是為了你好。”很多事情,你覺得話說說而已,沒什麼大不了。可是,就是因為這樣的話,在別人心裡的傷痛是一輩子的。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什麼是語言上的暴力。

身體上的傷害是有形的,語言上的傷害卻是無形的。在婚姻裡,夫妻吵架甚至離婚大部分都是因為言語上的原因。

那麼,夫妻之間如何減少這樣的語言暴力呢?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裡,作者教給我們四個方法。可以減少夫妻之間吵架的幾率,讓婚姻生活幸福美滿。

這就是作者告訴我們的非暴力溝通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首先,留意發生的事情,把此刻觀察到的事情說出來。接著表達感受。然後,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這樣的感受。最後,期待對方採取什麼行動,來滿足我們。

給大家舉個例子:

一天,你在廚房準備晚餐。但是,你的老公卻在客廳玩遊戲。你覺得心裡很氣憤,為啥我這麼忙,他不過來幫我。於是你就告訴你老公:“親愛的,我這裡需要你的幫助,你可以過來幫幫我嗎?”

你看到老公玩遊戲,就是觀察。

你心裡氣憤,就是感受。

你想讓你老公幫你,就是需要。

你告訴老公你需要他做什麼,就是請求。

接下來,我們分別瞭解一下這四個要素。


第一個要素:觀察

我們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清楚的說出觀察的結果。

但是我們往往會把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因為有時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對的。

“語言暴力”導致關係破裂,“非暴力溝通”教你如何處理關係。

孔子有一次受困七天沒有吃過米飯。一天,孔子的弟子顏回討得一些米用來煮粥。在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來到廚房門口,看到顏回用手抓取鍋裡的飯吃。

過了一會,顏回請孔子去吃飯的時候,孔子把自己看到的告訴顏回。顏回告訴孔子,是因為當時看到有煤灰掉入鍋中,他怕弄髒飯,於是就用手抓起來吃了。

如果我們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更傾向於聽到批評,而反駁我們。因為,靜態的語言和動態的世界並不匹配。所以當我們把觀察到的事情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時候,不要帶有絕對化的評論,要在特定的時間和場景中進行觀察,然後清楚的描述觀察結果。

第二個要素:感受

在生活中,我們很少明白感受是什麼。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

“語言暴力”導致關係破裂,“非暴力溝通”教你如何處理關係。

小麗總是抱怨自己的老公不關心他,當我問她為什麼的時候。她說:“每次下班回家後,老公都不幫忙做家務,總是看電視玩遊戲,而我自己一個人在忙。”

小麗從來沒有告訴自己的老公:“我很累,我想讓你幫我一起做飯,這樣我會覺得很開心。”

上面一段話是小麗的想法,而下面這段話才是小麗的感受,但是她卻總是不說出自己的感受。有時候,當我們和身邊的人吵架的時候,總是因為一些自己的想法而產生矛盾,對方可能還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

為了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應該學會區分感受和想法。

通常我們總是會說“我覺得”,如果把這三個字換為“我認為”更能很好的表達感受。

舉個例子:

我覺得你不在乎我。如果換個方式就是:我認為你不在乎我,因為你總是不陪我說話。這樣就可以更好的表達我們的感受。

只有準確的表達我們的感受,別人才會知道我們需要什麼。

第三個要素:需要

當我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知道我們需要什麼。

“語言暴力”導致關係破裂,“非暴力溝通”教你如何處理關係。

我們回到之前小麗的事情上。小麗覺得自己的老公不關心自己,因為她覺得老公總是玩手機、看電視,不來一起幫她做飯。這是小麗的感受。

小麗想要自己的老公能夠多幫幫自己,一起做做飯,能夠體會到老公對自己的關心。而不是在那裡玩手機、看電視。這是小麗的需要。

所以,當你有什麼感受的時候,你就明白自己需要什麼。

明白需要什麼的時候,用語言說出來,就是你對別人的請求。

第四個要素:請求

請求就是清楚的告訴對方,我們需要他們做什麼,而不是請求他們不做什麼,這樣會讓別人覺得困惑,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什麼,引起別人的反感。

“語言暴力”導致關係破裂,“非暴力溝通”教你如何處理關係。

妻子覺得丈夫總是忙著工作,忽略了家庭。她希望丈夫可以每週抽出時間來陪陪她和孩子。於是,一天,妻子對丈夫說:“你可以少花些時間在工作上嗎?”結果過了一個星期,丈夫告訴妻子,他參加了一個籃球俱樂部。妻子非常生氣,把丈夫責備了一頓。

妻子告訴丈夫不要做什麼,但是卻沒有告訴丈夫具體需要做什麼。結果因為丈夫的誤解,導致妻子對丈夫的責罵。

有時候,當我們的請求別人做不到的時候,我們會生氣,這會讓別人覺得你是在命令,而不是請求。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請求和命令的區別。

當你的請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你去責備別人或者你想讓別人心裡內疚,這就是命令。

舉個例子:

“語言暴力”導致關係破裂,“非暴力溝通”教你如何處理關係。

第一種情況:一天妻子想要讓丈夫陪她去看電影。丈夫告訴妻子,今天可能要加班,不能陪她去了。妻子就很生氣的對丈夫說:“你就知道工作,難道工作比我重要嗎!你要這樣覺得,你還不如和工作結婚得了,要我這個妻子幹嘛!”

妻子的這種做法就是命令。因為丈夫沒有滿足妻子的要求,妻子就開始指責丈夫的不對。

第二種情況:妻子直接掛了電話,丈夫就感覺妻子生氣了,開始給妻子打電話,但是妻子一直不接,丈夫心裡覺得難受。幾個電話後,妻子發消息告訴丈夫:“如果你真的在乎我,就不會不陪我去看電影了。”

妻子的這種做法也是命令。妻子因為丈夫的不陪伴,於是生氣,讓丈夫心裡覺得內疚。

所以,當我們請求別人幫助的時候,要語言委婉,不管別人有沒有幫助我們,都不能對別人的做法有任何評論。學會尊重彼此

,雙方才不會出現更多的矛盾。俗話說: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沒有誰應該為誰做什麼。

學習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相信只要學習,就能夠知道如何與別人相處,減少矛盾的產生。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這句話告訴我們,說話直並不是什麼好事,不要因為一時的嘴快,對別人造成一生的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