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雄風之降服匈奴囊括西域

漢武帝時期,自馬邑之謀(前133)反擊匈奴開始,漢朝歷經襲破龍城、河南、高闕、定襄、河西等系列會戰,終至漠北之戰(前119)擊敗匈奴,從此奠定漢強匈弱的格局。但匈奴並未臣服,相反十幾年的恢復後,聲勢復振,與漢爭鬥竟敗少勝多,漢武后期有趙破奴2萬騎受降城之沒、李廣利3萬騎天山被圍犧牲六七、李陵5千步兵浚稽山敗沒,甚至最後李廣利7萬鐵騎燕然山全軍覆沒,不過匈奴慘勝猶敗,內部又有不和,雙方實力對比也未轉換。

大漢雄風之降服匈奴囊括西域

宣帝即位第二年(本始二年,前72),漢朝發鐵騎16萬餘兵馬,分五路攻打匈奴,這是兩漢400年最大規模的一次對外騎兵出征。同時,派遣校尉常惠前往烏孫,節制烏孫騎兵5萬餘,與漢軍東西並進,形成一個巨大的鉗形攻勢,夾擊匈奴。匈奴畏懼漢軍,驚惶西逃恰遇烏孫兵,一場激戰大敗而歸,常惠因此封為長羅侯。

第二年(前71)冬,匈奴再襲烏孫,遇大雪,生還者不及十分之一,再加烏孫、烏桓與丁令的乘勢攻擊,國人亡十分之三,畜亡十分之五,國力大為削弱。不久,漢軍3千騎擊匈,都能捕得幾千匈人而還,匈奴亦不敢報復,而且更向往與漢和不是戰了。

神爵二年(前60),統治西域的日逐王先賢撣與新任單于握衍朐鞮素有矛盾,關係不睦,帶著數萬人投降漢朝。日逐王被封為歸德侯。甘露三年(前51),呼韓邪單于親往帝都長安,俯首稱臣做北藩。

大漢雄風之降服匈奴囊括西域

自張騫之後,七十餘載漢匈相爭,直至匈日逐王歸降之際,漢宣帝神爵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設立,西域廣袤地域正式歸漢朝管轄。本始二年大捷後常惠被派再返烏孫,賞賜其有功人員。因龜茲(西域一大國)曾殺漢屯田校尉賴丹,回國途中,常惠徵調西域諸國5萬人馬,往攻龜茲,迫其國王謝罪並交出兇手姑翼,即斬殺之。

西域歷來是漢匈的第二戰場。西域本匈奴勢力範圍,匈奴置僮僕都尉駐紮在焉耆一帶,管轄西域諸國。漢武帝通西域、敗匈奴、伐大宛後,聲威亦遠震此地,漢使往來不絕,並屯田渠犁。漢匈遂在西域形成了拉鋸戰,你來我往,此消彼長,情形至為複雜。武帝后期,因擊匈失利和詔罷輪臺之戍,漢勢有所減弱,昭帝時,霍光遣傅介子計斬樓蘭王,漢朝對西域的影響又有所加強。到了宣帝初年,漢匈仍以天山為界,南為漢朝勢力範圍,北則為匈奴。

車師屬於北道,為匈奴控制,對漢朝不敬。宣帝親政的第一年(地節二年,前68),即遣屯田渠犁的鄭吉,發附近西域諸國兵1萬餘及屯田1500漢兵,往討車師,擊破降服之。匈奴派兵來戰,鄭吉領兵迎擊,兩軍遭遇,匈奴竟害怕退去。後來,鄭吉派遣300漢兵屯駐車師。

不久,南道的莎車王弟呼屠徵,殺了親漢國王萬年與漢使奚充國,自立為王,並煽動南道諸國,叛離漢朝,南道因此阻斷不通。當時鄭吉還在北道,恰奉宣帝派遣馮奉世正出使大宛途中。馮奉世果斷行動,徵發西域諸國兵15000餘,進攻莎車,打下了都城,平定了南道,並把驚懼自殺的呼屠徵首級,一路傳送到長安。此乃宣帝元康元年(前65)的事。馮奉世之後到了大宛國,國王對他尤其禮敬,因此還得到該國名馬“象龍”,帶回了長安。

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先賢撣帶著數萬人投降漢朝,宣帝特派鄭吉,發渠犁、龜茲諸國兵5萬,前往迎降,一直護送至京師長安,路上有逃亡者,即斬殺。鄭吉破車師,降日逐王,聲威大震西域,宣帝乃拜之為西域都護,封安遠侯,兼護車師以西北道諸國。鄭吉遂在西域中心,設置幕府,修築烏壘城,距陽關2700餘里,統領天山南北,漢朝號令得以正式頒行於遼闊西域。

大漢雄風之降服匈奴囊括西域

西域都護的設置,不僅是漢朝王朝,更是華夏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大事件。從此之後,漢匈相鬥七十餘年,東自車師、鄯善,西抵烏孫、大宛,西域諸國盡歸漢朝之列,張騫之始,鄭吉之終,漢武之願,漢宣實現。

從此以後,天山南北廣袤之土、雄闊之地,終屬華夏之疆、中華之域。匈奴也更加衰弱,不敢再與漢爭鋒西域,以前設置的僮僕都尉,也灰溜溜罷廢了。

漢宣帝這個從民間走出的天子十分注重官僚的素質和作為,尤其是與老百姓最為接近的地方官們。在史書中你可以頻頻看到他對官吏們的審核、考察和諄諄誡勉,班固在《漢書》中由衷的稱讚這是整個西漢吏治最好的時代。最好的還不僅僅是吏治,在這一時期,糧食價格達到了最低點,農業發展欣欣向榮,甚至超過了文景之治時。

大漢雄風之降服匈奴囊括西域

在軍事上,劉詢繼承了漢武帝的遺志,組織了兩漢四百年最大規模的對匈奴作戰,十六萬鐵騎兵分五路出塞,大勝而歸,匈奴徹底分裂,南匈奴單于前往長安稱臣納貢,北匈奴遠遁,此後數十年間再無戰事,他做到了他的太爺爺都沒能做到的事。西域都護府在他的手中建立,天山南北第一次納入國土,大漢天威遠及萬里蔥嶺之外。

自此,繼承了秦帝國遺志的西漢王朝,歷經百年的奮鬥,從文帝的謹慎持重、與民休息到景帝的平定內亂、韜光養晦,從武帝的攻守異形、開疆闢土到宣帝的四夷賓服、天下殷富,四個性格各有特色、能力各有所長的帝王被恰到好處的安排到了他們的位置,大一統的格局被鞏固,大一統的理念深深烙入華夏民族的印記裡,歷史在西漢展現了它最為仁慈的一面。文、景、武、宣,起、承、轉、合,完美的節奏,完美的註腳,也是完美的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