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點名讓日本攻打印度,日軍10萬大軍,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原問題:希特勒點名讓日本攻打印度,日軍10萬大軍,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這是作者在‘悟空’上看到的一個問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下面我就來簡單解答一下。

這場戰役所說的是二戰史上著名的“英帕爾戰役”

這場戰役中,日軍動用十萬人攻向印度,卻遭到大敗,具體原因是什麼呢?我們下面一起來看看。

希特勒點名讓日本攻打印度,日軍10萬大軍,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英帕爾戰役地圖

1942年8月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印度各地引起了多次衝突,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印度,英印當局近在鎮壓這場運動中打死了900多人,這大大導致了英印統治者與印度民族注意者及印度人民的關係趨向緊張。

所以在當時,英印部隊中的印度士兵的軍心已經動搖,他們都不願意殺害自己的同胞,當時有超過4.2萬人的印度士兵投到了鮑斯所領導的“印度國民軍”旗下,反過來幫助日本人打英國人。

1944年3月8日,印度國民軍的部隊與緬甸日軍一起發動了“英帕爾戰役”,其目的就是為了打開印度的東大門,以便使得英印軍隊在英帕爾戰役中取勝。

隨後東南亞戰局發生變化,盟軍轉入反攻,印度的危機才宣告結束。但是它所造成的影響卻是在戰後才真正顯示出來。

以上便是英帕爾戰役發生的一個大致背景。我們之所以要說這個背景,實際上是為了我們下文對一個人的出場而做鋪墊。

此人是誰呢?

希特勒點名讓日本攻打印度,日軍10萬大軍,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英帕爾戰役日軍

他便是英帕爾戰役緬甸日軍的領導者——牟田口廉也

這個人的特點是,不重視客觀形勢,而只重視“必勝的信念”,具有主觀主義的傾向。這是日本著名作家‘池田信夫’對他的評價。

我們知道,1944年3月英帕爾戰役開始以後,隨著戰局的不斷變化,其戰況也變得越來越惡化起來,日軍補給十分困難。按道理來說,此時的日軍在面對這樣的情況,就應該採取駐守防禦的方式。但是日軍卻討厭那種所謂的漸漸陷於不利局面的態勢,於是便想用“決戰”的方式一舉挽回其敗局。

這也就是所謂的“大膽作戰”傾向。

如果你仔細觀察二戰史你會發現,日軍所採用的這一戰術傾向,實際上在二戰末端就變得越來越明顯。

希特勒點名讓日本攻打印度,日軍10萬大軍,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英帕爾戰役

此外,當時的緬甸與印度之間相距1000多公里,在沒有任何後勤保障和補給的情況下,讓十萬人的部隊在行軍路線上自行補給。

其結果就是,在還沒有到達目的地之前,就已經有很多士兵餓死了。但是當牟田口廉也還向時任首相兼參謀總長的東條英機請示時,東條英機還表示支持。並且一致認為“戰鬥不到最後一刻就不知道鹿死誰手”。

但是,所造成的的結果就是,26000人戰死,三萬多人餓死病死,兵力折損過半。而牟田口卻沒有被怪罪,反而一直苟延殘喘到了戰後。

英帕爾戰役起於1944年3月15日,同年7月10日,日軍大本營下令停止,這場戰役歷時四個月之久,以日軍傷亡6.5萬人,英印軍傷亡1.6萬人告終。

希特勒點名讓日本攻打印度,日軍10萬大軍,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英帕爾戰役

至於日軍失敗的原因,除了我們以上所說的,沒有充足的補給以外,實際上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則是,日軍內部組織決策的混亂性,以致於根本無法做出任何決策。

要知道,當時作為最高司令長官的日本天皇是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權力的,而天皇下屬的參謀才是實際指揮作戰的組織機構。

它們之間的工作流程大概是這樣:參謀作為顧問只是通過自己所掌握的情報來下達命令,且不用負任何責任。接著,參謀通過參謀本部再不負責任地把命令下達給各方面的軍隊,讓後軍隊再按命令實行……

不過雖說這樣的組織容易形成決策混亂,但如果這中間若出現個別獨裁式的領導人物的話,那麼他所形成的的“氣場”,就很容易影響整個組織機構,從而改變其方略。而我們上文所說的牟田口廉也正是這樣的人。

但是,

不重視客觀形勢,反而重視“必勝信念”的精神滿足,這勢必就會給軍隊帶來重大創傷。

希特勒點名讓日本攻打印度,日軍10萬大軍,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英帕爾戰役

當然了,不考慮客觀形勢,而只是反覆強調“預期”,這其實也不是牟田口的專利,它同時也是舊日本軍的主觀主義傳統在作祟。

雖然士氣會變得很高漲,但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也是無法取得勝利的。要知道,當時的英軍可是日軍的兩倍,並且日軍還是翻山越嶺前來作戰的,英軍以逸待勞,自然能夠取勝。

綜上,便是日軍在“英帕爾戰役”中失敗的原因。我們簡單總結一下可歸納為5個小點:

  1. 日軍兵力不足;
  2. 日軍沒有補給保障;
  3. 英軍以逸待勞,而日軍則是長途跋涉;
  4. 日軍將領牟田口不重視客觀形勢,只是以“必勝信念”為主導。
  5. 日軍高層決策的混亂性;

資料參考:《安倍經濟學的妄想》、《英國通史》、《二戰全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