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主導產業"走——農民回鄉、留鄉創業的現實和理想選擇

跟著“主導產業

新春伊始,很多農民告別了父母、妻兒和家鄉,回到了在城市的工作崗位;“世界這樣大,我想去看看”,很多農民也懷揣夢想,加入了外出務工的人流。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厭倦了“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日子,想要留鄉、返鄉創業。近一段時間,“農民回鄉創業做什麼好?”,類似的問題在《悟空問答》等自媒體裡隨處可見。瀏覽著一個個問題和一篇篇回答,思鄉之情,回鄉之念縈懷!也萌生了寫點什麼的想法。

跟著“主導產業

農民回鄉、留鄉創業做什麼好?要因地、因時、因人而宜,就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有的人喜歡種植業,有的人擅長養殖業,有的人開農家旅遊有經驗,有的人本錢少,有的人已經積攢了足夠的實力等等。二胡覺得並建議:對於絕大多數想要回鄉、留鄉創業的農民來說,要跟著當地重點扶持的主導產業走。因為這是最現實和最理想的選擇!

先說說二胡家鄉的村

二胡家鄉的村曾經是一個“三無一有”(無資源、無資產、無收入,有外債)的落後村,也就是“空殼村”,農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幹零活,村班子和村幹部軟弱渙散,沒有號召力和凝聚力。村“第一書記”和村幹部經過認真研究,決定利用政府和社會扶持政策,圍繞市、縣確定的主導產業,發展村集體經濟,帶動農民致富。

二胡家鄉的村曾經是遠近聞名的保護地蔬菜生產專業村,很多村民有實踐經驗和技術,但是由於沒有資金,建不起溫室,只能靠外出出賣技術和勞力掙點辛苦錢。村班子和村幹部決定發揮這個優勢,發展保護地農業,也就是設施農業。

村裡以每畝800—1000元的價格從村民手裡反租承包地,利用政府財政的專項扶持資金和信用社貼息貸款,第一期建設了60棟標準溫室大棚,以競價的方式對村民出租承包經營權,同時允許村民獲得收入後再支付租金。很多村民,包括在外打工的村民,紛紛回鄉承包溫室大棚,發展特色種植業。對開始承包溫室大棚的村民,各級政府、村裡和社會各界在資金、技術、產品宣傳和銷售等各方面給予支持、指導和幫助。

如今,二胡家鄉的村設施農業園區已經有了規劃,標準溫室大棚已經發展到了100多棟,承包溫室大棚的農戶每年都可以獲得十分可觀的收入。村集體還清了舊債,而且還有了20多萬元的收入……。

跟著“主導產業

再說說二胡家鄉的縣

二胡的家鄉屬於半山區半城郊,地域特點是“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莊園”。2009年,縣裡把食用菌產業確定為全域特色主導產業,在資金、政策、技術、基礎設施配套、產品銷售等各方面持續扶持和引導。

如今,全域食用菌菌袋(椴)年投放量已經達到了6000萬袋(椴)以上,食用菌幹品年產銷5000噸以上,產值3億元以上,帶動農戶3300戶,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是全國食用菌產業化發展示範區,其中單片黑木耳是國家地理產地標識認證產品,生產規模和產量全省第一。全域食用菌龍頭企業8家,專業生產菌袋(椴)的企業18家,專業合作社72家,百畝連片的生產基地達到了119處……。普通的農家婦女,在當地的食用菌龍頭企業和生產基地打工(擺袋、澆水、採摘、晾曬等),每天可以拿到100元以上的工資。

二胡的家鄉結合本地實際發展特色主導產業,扶持帶動農民致富,吸引越來越多外出務工農民返鄉、留鄉創業並取得了明顯成效。如今,黨和政府重視“三農”,社會各界關心、支持“三農”,各地農村都有符合當地實際的特色主導產業,區別僅僅是發展規模和水平的差異。二胡說家鄉,只是想說明一個道理:

為什麼返鄉、留鄉的農民發展當地的主導產業,“跟著主導產業走”,才是創業最現實和最理想的選擇?

跟著“主導產業

與普通人一樣,農民創業同樣面臨項目、資金、技術、管理、經營等共性問題。而受多種因素制約,農民創業相對更難。對於有返鄉、留鄉創業的農民來說,發展當地主導產業,“跟著主導產業走”,可以有效解決創業初期的一系列問題。

第一,“跟著主導產業走”,可以解決做什麼的問題

有返鄉、留鄉創業想法的農民,首先想到的和想得更多的問題應該是——選擇項目:我做什麼能掙錢?什麼適合我做?而且,適合我做、我想做的,要能夠帶給我不低於或者高於外出打工的收入。“跟著主導產業走”,就是選擇跟主導產業相關的創業項目。

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實際情況和特點,比如區位、資源、氣候、產業結構和發展歷史等。一個產業能夠被確定為某個地區的主導產業,前提應該是:這個產業要符合當地實際,具有發展基礎和潛力,能夠起到主導和帶動作用。

二胡的故鄉地處三市交界,有幾十年保護地蔬菜生產歷史。遼寧海城、山東壽光發展反季節蔬菜生產之初,曾經多次來學習參觀考察,高薪挖走了很多有經驗和技術的鄉鄰,雖然本地的保護地蔬菜生產萎縮了,但是大量的有經驗、有技術的村民還在;二胡家鄉有豐富的林木和林地資源,食用菌生產也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正是基於自身的優勢,二胡的家鄉才選擇把設施農業作為西部城郊地區的特色主導產業,把食用菌作為東部山區的特色主導產業。

一個地區的發展要依託地區的優勢。同樣,一個人創業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農民返鄉、留鄉創業“跟著主導產業走”,選擇與主導產業相關的項目,首先就可以解決“做什麼”的問題。

跟著“主導產業

第二,“跟著主導產業走”,可以解決資金問題

“我的人生我做主”。創業做項目,自己給自己當老闆,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資金的問題。對於想返鄉、留鄉創業的農民來說,“跟著主導產業走”,選擇與主導產業相關的項目,最現實、最實惠的,就是可以有效解決——

資金問題。

把一個產業培育、發展、壯大成主導產業,必然有大量的政策性資金投入,包括政府的財政資金投入、銀行的政策性貸款和社會資金投入等等。比如,二胡家鄉的財政,給每個村子安排200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扶持資金”;對發展主導產業的農戶,農行和信用社有多種貸款,利息由政府財政貼息;每年安排幾千萬財政資金補貼、補助食用菌和設施農業,等等。

在二胡家鄉,發展露地黑木耳生產,春秋兩季五個月左右,正常情況下,平均每畝純收入在1萬元以上。對發展食用菌的農戶,菌袋(椴)由龍頭企業和菌包廠供應,政府給補貼(每袋補貼0.2元以上);專業小區(100畝以上)政府免費配套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溫室大棚鋼筋骨架、食用菌晾曬架政府免費供應……。

跟著“主導產業

第三,“跟著主導產業走”,可以解決技術問題

人才和技術是決定創業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主導產業,以及與主導產業相關聯的項目,確定主導產業的各級政府、龍頭企業和社會各界肯定會不遺餘力地提供人才和技術保障。

為了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二胡家鄉的政府引進了很多食用菌專業人才,與國內專業院校建立了緊密聯繫,聘請國內食用菌行業頂級專家作顧問,經常組織專業實用技術和人才培訓……。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菌包廠,以及社會各界與政府一道,對食用菌產業從制種、菌袋(椴)生產、日常生產管理、後期採摘和晾曬等全程實行技術指導,解決農民後顧之憂。

跟著“主導產業

第四,跟著“主導產業走”,可以解決市場問題

前幾天,二胡在《悟空問答》裡看到和回答了“農村養殖土雞有什麼風險,如何規避這些風險?”。類似的問題在各類自媒體上有很多。梳理、思考和回答這些問答,二胡感覺:如今,影響農民創業的關鍵問題不是項目、資金、技術,而是:思維方式。

“綱舉目張”,思維方式是創業,特別是農民創業的綱,綱不舉,目不可能張。說思維方式就是:農民還是習慣從生產角度選擇創業項目。比如養殖土雞,農民問的最多的是養殖環節的問題,諸如養殖技術等,沒有或者很少有農民問“如何才能把土雞從產品變成商品”,也就是如何營銷的問題。

土雞市場需求很大,而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的多樣化,市場需求會越來越大。但是,農民養殖土雞,包括生產所有的農產品都會遇到一個共性的問題:“少了不好賣,多了賣難”。實際上,如今的農產品消費從很多年以前就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就是已經從賣方市場轉換到了買方市場。

所以,二胡覺得:養殖土雞最大的風險不在場地、環境、技術等這些養殖環節,而在市場營銷,在你能不能按照你期望的價格把土雞賣出去。從消費的角度研究解決生產環節的問題叫“供給側”。農民,特別是想創業的農民也要學學“供給側”。

跟著“主導產業

逢年過節回老家的時候,很多鄉鄰問“做這個行不行,做那個能不能掙錢?”,二胡覺得:如今,做農業項目,最大的問題不是可不可以做,而是如何做、怎麼做。

制約農民創業的根本問題是:一家一戶小規模佔有土地等農業生產資料和小規模生產經營與大市場、與需求多樣化的市場脫節的問題。

“跟著主導產業走”,可有有效地解決市場問題。也就是小規模農業項目的市場營銷問題。以家鄉食用菌產業為例,在扶持生產基地建設,提高食用菌產品產量和生產規模的同時,政府通過申報地理標識產品產地認證、制定產品品牌標準、定期組織產品展銷、建設專業批發市場、引進龍頭企業帶動等多種形式,不斷培育市場體系,有效解決了一家一戶小規模生產經營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全縣的食用菌產業,特別是黑木耳產業,不僅沒有因為生產規模的擴大出現賣難問題,而且價格始終是“穩中有升”,真正實現了規模效益。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今,在二胡的家鄉,對待主導產業,越來越多的農民由旁觀和等、靠、要,轉變成了積極主動參與,越來越多外出務工的農民返鄉,圍繞主導產業投資創業並獲得了可觀的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