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繁榮要唱好“三部曲”

秦腔繁榮要唱好“三部曲”

秦腔繁榮要唱好“三部曲”

秦腔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盛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為中國戲曲之宗祖,豫劇、河南梆子、河北梆子、晉劇等都是從她的腹腔裡孕育出來的地方劇種。唐玄宗在長安梨園首倡之戲,即為秦腔;明末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把秦腔作為“軍戲”在軍中傳唱,歷史縱橫捭闔,歲月靜靜流淌,秦腔更像是當時社會風靡一時的流行樂曲。但經歷農耕社會的繁榮之後,時至今日,秦腔也面臨著人才儲備不足、演出市場萎縮等多重挑戰。

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市場需求發生變化,人文教育的途徑不再是傳統的單一形式:看大戲。故此,戲劇的社會地位隨著時代的變遷,無論是影響力還是劇種數,也都逐漸減弱,來自文化部門的權威數據就顯示,1959年中國尚有368個劇種,目前只剩下286個,相當於平均每兩年就有3個劇種消失;全國有74個劇種只剩一個職業劇團或戲班,處於幾近消失的邊緣。秦腔面臨同樣問題,也處於歷史的難堪位置,因此,拯救傳統藝術,保護傳統曲目也是重中之重,但要繁榮秦腔,必須得唱好“三部曲”----

傳承。戲曲是中華民族的文藝瑰寶,多種曲目已經消失,說到底,還是人才出現了嚴重斷代。要避免戲曲“後繼無人”的尷尬,就必須念好人才經,無論是擴大培養規模,抑或提高演職人員待遇,這是整個社會必須思考的話題。今天,不少戲曲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說明,戲曲雖被納入頂級層面進行保護,但也並不代表不會被削弱,甚至滅亡的可能。所以,對於傳統藝術,也不能存有“先汙染後治理”的思想,而是要在發展的同時,也要時刻都有保護意識。秦腔要傳承下去,也必須樹立起全面的保護意識。其實,只要中華文化沒有斷流,作為民族文化“根”與“魂”的戲曲,只要堅守困境,自然也不會湮滅。

創新。創新就是要根據時代的潮流,創作出百姓喜聞樂見的作品,擯棄老腔調、老味道和一成不變的表達方式。之前,央視曾為春晚節目創新作了大膽嘗試,將流行音樂和傳統藝術融合一起反串聯唱,老藝術家們用戲腔唱著流行歌曲,現代歌手們演唱傳統戲曲,這樣的節目起到意想不到的反響,這說明,傳統藝術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贏得百姓的支持。誰都知道肉湯好喝,但天天喝,月月喝,即便煲得再好的湯汁,也會讓飲者反感。因此,秦腔要想實現文藝復甦,也必須堅持創新,惟有創新,才能將藝術和群眾的距離無限拉近。

推廣。傳統藝術不景氣,除了缺乏新穎元素,推廣力度也略顯乏力。價值多元化的今天,觀眾對娛樂消費的選擇也是多種多樣,但如何要將傳統藝術擺在大眾消費面前,卻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今年初,陝西華陰老腔登上了春晚的舞臺,引起國內輿論的一片譁然,不少觀眾被傳統藝術的魅力和文化所震撼,也正因此,經歷了春晚之後,華陰老腔一炮走紅,成為民眾娛樂消費的新選擇。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傳統藝術只有登上了春晚舞臺,才會引起世人的關注,但從華陰老腔的走紅來看,傳統藝術要站立娛樂消費的制高點,推廣顯然不可或缺。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提倡秦腔繁榮創新,這並不是說藝術發展處於低谷之時,非得要對傳統藝術刻意包裝,如同趙麗蓉小品《如此包裝》那樣,根據市場的需求把藝術重新改造。而是創新也要建立在尊重傳統,弘揚文化的基礎上,否則,不倫不類的改造不僅讓觀眾厭惡反感,也將遭遇輿論的一致唾棄,正如趙麗蓉在小品中一語中的:好端端的藝術,淨是被你們這幫人給糟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