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戲迷不看戲

京劇逐漸衰退,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演員的斷代,眾所周知的原因,上世紀60年代十幾年的時間,老藝術家被迫離開舞臺,

京劇的傳承出現了長時間的空白期,可以說,最後一批有分量的學員就是中華戲曲學校第一批,包括楊秋玲、畢英琦、孫嶽、王夢雲、王晶華、張曼玲、吳鈺章等。還有幾位研究生班,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錢浩梁。這些人大部分來自全國各地,也有的是從其他科班轉學而來。這批人都是老藝術家帶出來的,實打實的學到了真東西。自此以後,可以說沒有一位技高一籌,能讓人眼前一亮的京劇人才。

<strong>

真正的戲迷不看戲

馬連良給張學津說戲

其實被人為割裂的不僅是演員,也包括觀眾。這種割裂直接造成了觀眾群體的老齡化,年輕人也有喜歡的,但總體比例不高。年輕人不喜歡京劇的一個主要理由是:聽不懂。我在頭條悟空問答裡回答問題,年輕觀眾留言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聽不懂。

真正的戲迷不看戲

很奇怪,外國人都能聽得懂、學得會的京劇,這些大學生,至少是高中生,最次也是完成了“九年義務制”的國產年輕人居然聽不懂。放下這些“滿不懂”,再看看那些願意花錢看戲的觀眾,其欣賞水平也著實不敢恭維。多“粉絲”少戲迷,更多的是捧角兒的“假行家”。

平心而論,現在真正懂戲看門道的戲迷,也幾乎不再進劇場看戲了。曾經滄海難為水。花不菲的票價,看這些“棒槌級”演員唱戲,純粹是“花源泉”。我本人近20年來只看過2-3場戲,還是朋友送的票。回想起80年代初,前排1.6元看譚元壽、方榮翔,今天你讓我花580元看譚正巖、方旭,是絕對不可能的。錢不是大風颳來的。

真正的戲迷不看戲

現在形成了一個怪相:不懂的不看戲,真懂的也不看戲。演出變成了演員與粉絲見面會,演員乙出場碰頭彩如雷鳴,演員一張嘴叫好聲似海嘯,單看現場氣氛,現在的演員完勝“四大名旦”、“四大鬚生”。如同演員缺少名家指點一樣,觀眾沒看過名家的演出,慕名看熱鬧,認為京劇本來就這如此了,也就難怪有人認為程硯秋不如遲小秋了。

仔細觀察劇場觀眾,年輕的因聽不懂而不愛看,年長些的因“見過角兒”而不屑看,40歲左右的中年人成了劇場觀眾主力軍。其實這是一個很喜人的信號,這些人的愛好,一定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下一代,這是一個最好的文化傳承方式,也是目前唯一可行的途徑,畢竟現在學校裡幾乎是不可能接觸到傳統文化的,寫不完的作業,做不完的卷子,孩子哪有片刻休閒時間,即使有閒暇,也只會玩玩遊戲,不會有人看戲劇。

真正的戲迷不看戲

低水平的演員培養出低水平的觀眾,低水平的觀眾捧紅了低水平的演員。二者相輔相成的有機結合起來,把京劇的藝術水準一路拉低。

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口號只是口號,從來沒有真正做到過。房子、工作、醫療、教育,重壓之下哪有情緒悠閒地坐下來、靜下來欣賞博大精深的藝術,看看明快、淺薄的娛樂,也算是放鬆自我吧。理想讓位於現實,藝術讓位於娛樂,不是觀眾的錯。

明揚51,個人淺見,歡迎指正,期待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