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報報道凌雲脫貧攻堅

凌雲脫貧攻堅

上了人民日報

今天,人民日報報道凌雲脫貧攻堅


佔領了

人民網-廣西主頁

今天,人民日報報道凌雲脫貧攻堅


人民日報文章

只要勤勞肯幹 生活就能改善

今年28歲的陳美仙是廣西凌雲縣泗城鎮洋妹村的貧困戶,丈夫前兩年在幹活時不慎摔傷了腰,現在幹不了重活,家裡又有兩個小孩在上小學,上有老下有小。無法外出務工的陳美仙便到家門口的扶貧車間上班。“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又能照顧家庭,雖然電子廠不大,但它給了我們新生活的希望,只要勤勞肯幹,就會有收入,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陳美仙說。

在加尤鎮央裡村弄桃浩凱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幾十個工人正在地裡搭線、摘果、修枝,忙得不可開交。該種養合作社佔地200畝左右,主要種植的有百香果、葡萄、八月瓜、黑老虎、桑葚、草莓等,一年可獲利70萬元左右。

央裡村貧困戶萬樹英告訴我們,為了照顧家裡老人小孩,便到合作社上班,每個月收入有1800元,平時農忙時節還能管好自家生產。和萬樹英一樣,同村貧困戶陳發猛也在扶貧車間上班。他說:“現在有活幹了,生活充實了,錢袋子也鼓了!”

據弄桃浩凱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鄭小明介紹,基地共有65個工人,其中貧困戶21個,已經脫貧摘帽的17個。

去年以來,凌雲縣緊緊圍繞“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的目標,在全縣各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加大扶貧車間建設力度,目前累計建成扶貧車間6個,吸納就業人員33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93人。該縣緊扣就業脫貧,採取“企業+扶貧車間+貧困戶”的就業扶貧新模式,出臺各種優惠政策,積極鼓勵企業到各個安置點設置加工點,幫助搬遷安置點搬遷戶以及貧困家庭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並對扶貧車間吸納的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進行了“傳、幫、帶”實地培訓,有效地促進了貧困勞動力對技術的掌握,進一步提高了扶貧車間的生產效率,有效助推了全縣脫貧摘帽。(龐革平 祝有慧 文道懿)

《人民日報》(2019年05月07日07版)

引來了眾多媒體

紛紛轉發評論

第一條文章我們來看看

脫貧攻堅還需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

今年28歲的陳美仙是廣西凌雲縣泗城鎮洋妹村的貧困戶,丈夫前兩年在幹活時不慎摔傷了腰,現在幹不了重活,家裡又有兩個小孩在上小學,上有老下有小。無法外出務工的陳美仙便到家門口的扶貧車間上班。“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又能照顧家庭,雖然電子廠不大,但它給了我們新生活的希望,只要勤勞肯幹,就會有收入,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陳美仙說。(5月7日,人民日報)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共同富裕的價值理想,發揮我國特有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根據國情實際深化扶貧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拓展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廣西凌雲縣緊扣就業脫貧,採取“企業+扶貧車間+貧困戶”的就業扶貧新模式,出臺各種優惠政策,積極鼓勵企業到各個安置點設置加工點,幫助搬遷安置點搬遷戶以及貧困家庭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並對扶貧車間吸納的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進行了“傳、幫、帶”實地培訓,有效地促進了貧困勞動力對技術的掌握,進一步提高了扶貧車間的生產效率,有效助推了全縣脫貧摘帽。

脫貧攻堅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對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對於更多貧困群眾來說,要脫貧,光靠政府是不夠的,而是應該發揚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傳統美德,把脫貧當成自己的事情,是自己不想再過苦日子,是自己願意給家人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群眾要主動擔當起脫貧攻堅的主力軍,在政策的指引下,用汗水收穫果實。

讓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壯舉,必須發揮中國製度優勢,堅持社會動員、凝聚各方力量,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兩方面力量作用,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脫貧攻堅格局。特別是在發動群眾參與上要多下功夫,讓更多群眾意識到他們在脫貧攻堅中的主力軍作用。

做一名“合格”的勤勞者

廣西凌雲縣去年緊緊圍繞“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的目標,加大扶貧車間建設力度,緊扣就業脫貧,出臺各種優惠政策,有效助推了全縣脫貧摘帽。今年,凌雲縣貧困戶陳美仙在扶貧車間勤勞肯幹,將生活得以改善,並且央裡村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帶來了相應的經濟效益。(5月7日,人民日報)

勤勞,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同樣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古人云:“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顯而易見,勤勞的人是光榮的,是值得尊重的。昔日,人們依靠勤勞,造就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明;今日,勞動者們依舊憑藉勤勞,取得了改革開放後的繁榮昌盛。勤勞二字,從來都不為時過晚,無論過去還是未來,無論身處哪個階段,依舊是人們精神世界的寄託,也是鞭策人們共創美好未來的良劑,只要勤勞肯幹,生活就能得到改善。

當今社會下,勤勞的人比比皆是,但懶惰的人卻也不在少數。曾國藩說:“百種弊病,皆從懶生。懶則弛緩,弛緩則治人不嚴,而趣功不敏。一處弛則百處懈矣。”好逸惡勞的不良思想依舊影響當代青年人,放眼過去,確實是老一輩的勞動者對於工作兢兢業業,誠誠懇懇,吃苦耐勞。而對於一些青年人而言,寧願在家做個啃老族,也不願意出來找工作,坐享其成;有的熱衷投機取巧,誇誇其談,也不付諸行動;有的過於隨遇而安,得過且過,享受佛系生活。這種好逸惡勞的詬病應從小避免,一旦養成,便難以更改。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世間上美好的生活都是通過勤勞創造的,勤勞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做到堅持更是難上加難。勤勞的人不是苦頭蠻幹,而是需要審時度勢,從而不錯過任何的契機,貧困戶陳美仙便是在扶貧就業中,勤勞肯幹,從而解決了溫飽問題,改善了生活質量。做一名合格的勤勞者,從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付出自己的汗水,用自己的雙手去耕耘自己想要的未來,用勤勞完成屬於自己的小夢,用勤勞築就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