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分離焦慮?寶寶有分離焦慮,父母該如何對待?

遇見三十歲


分離焦慮,一般是指5_6歲前幼兒,容易發生的一種心理障礙。

多表現為拒絕上幼兒園,不願意與父母,或撫養照顧的人分開。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產生的依附性很大,與家庭的教育,及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在撫養寶寶過程中,5~8個月產生辨識親近之人開始,應該多讓寶寶見一些陌生人(家裡以外的其他親人),增長寶寶的辨識度。最好不要專一人照顧寶寶的起居。

多些戶外活動,增加對其他小寶寶的辨識度,不斷擴大寶寶的生活範圍。逐步培養自立能力,在呵護寶寶的同時,促進他的認知範圍。


經常到一些,正規安全的嬰幼兒活動場所,做一些適合寶寶年齡段的小活動。促進能夠適應多種環境和人的情緒,不要阻止和呵斥,孩子與他人親近的興趣。

總的來說,嬰幼兒的分離焦慮,在成長過程當中,教育得當,環境適應,無封閉性撫養,一般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慢慢消失的。

如果寶寶在成長過程中,一直伴有分離焦慮的情況出現,最好就醫診斷一下,達到需要治療的,一定積極配合,不然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五分鐘心理


分離焦慮症,是一種情緒障礙,由於學齡前兒童(六歲前)對父母或撫養者的過度依賴,所以最易患此症。輕度的患兒,表現出哭鬧、情緒不穩定、尖叫等等;嚴重的患兒,會引發生理反應,如嘔吐、噁心、腹痛、身體不適等等症狀。

當父母發現孩子有此症狀時,必須提高警惕,積極應對,不然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如畏懼、冷漠、不自信、習慣性逃避等等。

如何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症?父母可以根據自身的孩子性格做出不同的應對方法。

一、性格堅強、社交能力強的孩子,比較容易融入新環境中,父母的態度可以強硬一點,讓孩子知道必須與父母分離,但也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對其的關愛一點沒有變,分離只是暫時的。

二、本身性格比較內向,不善社交的孩子,比較容易出現分離焦慮症。所以父母在預計分離到來前(比如進入幼兒園或者早教培訓機構等等),儘量鼓勵孩子多與同齡孩童玩耍,培養其獨立的習慣。

這類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症,首先要讓孩子明白分離的原因與必要性;然後需要父母多與老師溝通,儘量讓老師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另外安排外向友善的小朋友相鄰;父母自己也要對這個期間的孩子更多的關注和陪伴,時不時讓孩子發洩一下壓抑的情緒。

我自己的孩子也有分離焦慮症,對上幼兒園特別抗拒,經常亂髮脾氣,但一到週末就很乖很聽話。每到她情緒不穩定時,我就會和她說很多話,知道她自己找出自己焦慮的原因。一般她會告訴我:“一想到上幼兒園,我就不高興,捨不得和爸爸媽媽分開”。這個時候,我不但要安撫她,還讓她和我一起大吼:“我不想上幼兒園……”三四遍過後,我們都會嘻嘻哈哈地笑。

所以,對有分離焦慮症的孩子多一點的關愛與耐心,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