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西王母祖宫,海峡两岸友谊桥梁,古丝绸之路十五座石窟之一


在我国各地的西王母宫庙建筑中,甘肃省泾川回山(回中山)王母宫以始建之早、规模之大而被公认为西王母祖庙。在泾川,现有七项国内外罕见的西王母文化遗产。泾川“西王母信俗”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王母的影响力是借神话的翅膀往返于古今时空的。西王母与黄帝、舜帝、大禹、周穆王等有如影随形、相伴始终的交往,比如黄帝在位时,西王母使乘白鹿授地图,助黄帝战蚩尤;舜帝时,献白玉环;禹学于西王母;周穆王西征时,曾与西王母唱和。西王母长期存在于“神”与人之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梁启超、王国维、吴晗等学者不约而同地揭开了西王母的面纱,认为西北诸古代民族猃狁、昆夷、戎、狄等皆同族异名。吴晗明确指出,西王母“是公元前三千年左右活跃在陕、甘高原一带的戎或西戎的别名”。闻一多则以诗句咏史:“龙,是中华民族的总图腾”、“西王母,是中华民族的总先妣”。


西王母文化遗产是分布在地域(民族)记忆、神话、道教、民俗、文艺等方面并以其形式传承的人类遗产。如果以科学的分类方法把不可胜数的西王母文化元素或信息一个一个去分拣,每个信息竟能尽如人意的自然聚拢在各自的学科类别之中。

首先是地域(民族)西王母。秦汉之间的《尔雅》最早把西王母当作西部的地域名或氏族名记载。《礼记》载:西方曰戎。西王母“虎齿豹尾”之形,现代人认为是西王母以巫术行大巫师之职治理部落时戴有“虎齿”的面具、穿有“豹尾”的章服。因西方地理符号是虎,虎因此是西部古民族的图腾。

以吴晗的考证理解,西王母即戎族,戎族即西王母。至今,陕西大荔有“大荔戎”、甘肃泾川有“乌氏族”、甘肃庆阳有“义渠戎”的遗存。由东渐西,戎族的生存足迹与历史身影呼之欲出、挥之不去。


神话西王母,可谓妇孺皆知。后世的地理知识愈进步,神话西王母的地域愈西移。西王母居昆仑悬圃、阆风之苑,那里金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玄台,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还有昆仑桐柱,其高如天,围三千里,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达。有鸟希有,东覆东王公,西覆西王母。

最迷人的当是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实、三千年成熟的蟠桃,吃一口即长生不老,西王母蟠桃盛会成为长寿者的聚会。羿曾请不死之药,妻嫦娥服药后奔月;而后七仙女下凡、牛郎织女等,数千年前就已经诞生了人类飞天、奔月的创意。

在宗教中,道教赋与西王母以神格,她和东王公共主阴阳二气,化生万物,“司天之厉及五残”。以世俗理解,西王母是生命起源和善恶分明的生命秩序的主宰,向善,就有祥瑞;向恶,就有惩罚。西王母神格仅次于三清,可谓崇高。

民俗西王母,是民间把她请进无数的庙堂,又与祖庙呼应,以庙会形式,全体民众自发崇拜、纪念王母娘娘,实际是祖先崇拜意识、认同中华人文先祖之一的民间文化自觉,也是向王母娘娘祈求平安。

王母宫是西王母降生地、发祥地和其祖庙所在地,位于平凉市泾川县城西一华里的“回山”之上。始建于西汉元丰二年,宋初、明嘉靖年间曾两次重修。。

1992年,当地政府与民间联合重修,陆续建成西王母大殿、东王公大殿、纪殿等主体建筑。回山之下,泾氵内 二河汇流处建有“回屋”,相传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也是西王母和东王公相会之处

王母宫依山开凿,平面呈“回”字形,外有三层楼窟檐。窟高11米,宽大12.6米,深10米,中心柱四周中及窟壁三面雕有佛像200余尊,有大小佛龛22个。

中心柱正面塑有佛像一尊,高约4米,泥塑石胎,体态丰满,为唐代作品。窟内每壁造像三层,百余尊,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的名窟之一。王母宫碑碣众多,其中以“王母宫颂碑”最为著名,有“瑰宝”之称。

回山王母宫是西王母降生地、发祥地、祖庙所在地,一九九年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授予“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称号。主神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道教奉为女仙领袖,相传掌有不死之药、长寿蟠桃,周穆王、汉武帝曾在此拜谒过西王母。五帝时,西王母曾派使者帮助黄帝战胜蚩尤族,为统一黄河流域有过积极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