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秦二世讓秦王朝走向滅亡?如果是公子扶蘇繼位,能否讓秦朝更繁榮?

駿馬說古今


如果公子扶蘇繼位,秦朝必定不會二世而亡!

作為中華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被稱之為千古一帝,這讓他變得自負。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就變得越來越強盛,到了秦始皇時代,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馬,百越的君主只能主動把自己的性命交給秦朝的下級官員,被滅了的六國之人不敢拿起弓箭報仇,秦始皇的威勢太強了,這為秦朝的滅亡做好了鋪墊。

秦亡於高壓

秦始皇完全不把百姓當人看,對於他來說,所謂百姓就是一個個勞動力,他們只需要為自己付出就可以了,妄想休息是大逆不道的。秦王掃六合的餘威猶在,天下的百姓每天過的苦不堪言,但是沒有人敢向這個恐怖的君主發起挑戰。等到秦始皇死了,胡亥繼承了他的帝位,胡亥沒有繼承到秦始皇的本事,但是繼承到了秦始皇的脾氣。濫用民力導致了整個天下都背離秦王朝,而在胡亥繼位後,這種情況達到了顛覆。在秦始皇還活著的時候,就在修建阿房宮,但是沒有修好他就去世了。

胡亥就覺得,他的父親英武蓋世,是始皇帝,但他唯一一件沒有做好的事情就是阿房宮沒有修建完成。為了讓自己父親的形象更圓滿,更充滿光輝,胡亥決定要繼續阿房宮工程。在當時,秦始皇的驪山陵墓已經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還沒有完工,又多了一個阿房宮,百姓的壓力可想而知。

劉邦就是在押送一批徭役去給秦始皇修陵墓的時候,徭役跑了,他不得不落草為寇。而率先起義的陳勝、吳廣則是因為大雨導致他們不能按時服兵役,他們無論如何都是死,所以造反了。在秦朝,人們的生活是充滿了高壓的,一個不小心就得死。天下的百姓必須無時無刻的為秦王朝發揮自己的光和熱,他們不僅要時刻忙碌,而且在這種忙碌的過程中絕對不可以出錯。但是總會有不可抗拒的外力讓他們出錯,比如說天災。到這種時候他們就沒得選擇了,橫豎都是死,不如死得壯烈一些,造反成為了必然。

公子扶蘇寬仁

秦始皇本來是打算傳位於扶蘇的,但是他在外面巡遊的時候死掉了,死之前他寫了讓扶蘇繼位的詔書,可惜的是,這封信落在了趙高的手裡,沒能夠送到扶蘇的手中。那時的扶蘇還和蒙恬一塊兒待在邊疆,被趙高和胡亥近水樓臺先得月,錯失了良機。

那麼,扶蘇為什麼會在邊疆呢?

史書上是這麼記載的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當時秦始皇到處派人尋找仙藥,最後都沒有結果,反倒是被很多儒生在背後議論,憤怒的秦始皇決定要懲處這些不聽話的儒生。膽小怕事的儒生驚恐之下互相檢舉揭發,竟然牽連出了數百人,秦始皇就決定將這些人全部坑殺。扶蘇不贊同,他認為這些人都遵從孔子的教導,如果全部用重法懲處,可能會導致天下不安定。扶蘇的話讓秦始皇很不高興,就讓他北上到蒙恬那裡去做監軍。但扶蘇的話卻揭露了秦朝最大的癥結——嚴酷的刑罰!

秦始皇時代刑罰嚴酷,秦二世非但沒有放鬆刑罰力度,反倒是變本加厲,這是導致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而扶蘇寬厚仁慈,他如果上位,之後必定會減輕徭役,減少嚴酷的刑罰,讓百姓可以避免沒日沒夜的勞動。

陳勝為什麼起義?是因為被逼無奈。劉邦為什麼落草為寇?也是因為被逼無奈。但是秦朝一旦實行寬仁的政策,陳勝和劉邦的造反就不會出現,唯一可能造反的是六國貴族,但到了那個時候,百姓可以國平平淡淡的生活,又有多少人願意提著腦袋響應六國的號召呢?六國的影響力只會逐漸變淡。

只要秦願意實行寬仁政策,必定不會二世而亡!


Ps:大家好,我是w芒果布丁w,覺得我的回答還可以的話,大家就順手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我唄!


w芒果布丁w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出巡之時病逝於沙丘平臺,隨後中東府令趙高與丞相李斯密謀,共同立公子胡亥為皇帝,是為秦二世。但是秦二世即位後不久秦朝便爆發了大澤鄉起義,這場起義很快就席捲全國,在動亂持續加劇的影響下,秦二世被趙高所殺,秦王子嬰稱王僅僅四十六天後便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那麼,對於秦朝的滅亡,誰應該負主要責任呢?如果公子扶蘇順利即位,他能把秦朝推向盛世嗎?

秦始皇的資本——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終於消滅六國,完成了天下的統一,結束了已經持續數百年的戰亂狀態。他的出現是順應時勢的,也是順應民心的——當戰亂成為常態之時,所有的百姓都在等待一位強有力的大英雄的出現。所以,當六國統一之時,天下的形勢乃是“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他們渴望這位始皇帝能夠給他們帶來寤寐以求的安定生活。

站在現在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敬佩秦始皇乃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之一,他開創的一系列的制度我們沿用至今,他建設的一系列工程讓後世受益千年,但是,他所統治的百姓卻不喜歡這樣的皇帝——他是一個“利在千秋,罪在當代”的暴君!所以,秦朝末年的起義領袖們無一例外地表達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呼聲。

秦二世的資本——天下囂囂,新主之資也

所謂“寒者利裋褐,飢者甘糟糠”,在秦國相對穩定之際,秦始皇生前的暴政反而給秦二世帶來了莫大的便利——秦始皇雖然殘暴,但畢竟給天下百姓帶來了追求安定生活的基礎,最起碼不用打仗了啊。但是無休止的勞役又讓百姓們民不聊生,所以,秦二世繼位之後“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此時,只要秦二世稍行仁政,就很容易能夠獲得百姓的擁護,這正是“勞民易為仁”。

漢文帝之所以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仁君之一,就是因為他在秦末起義、楚漢爭霸、諸呂之亂後與民休息,不過多地干預百姓的生活,讓百姓真正地穩定下來。而三十年前的秦二世,並沒有把握住這個能夠讓他流芳百世的機會。

公子扶蘇的資本——扶蘇為人仁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秦始皇暮年確實曾經有過要傳位公子胡亥的想法(少子胡亥愛,請從,上許之。餘子莫從),但是他在臨終之時最終還是選擇了公子扶蘇。從《史記》中我們可以大致瞭解公子扶蘇的為人——他是一個偏向於信仰儒家或者說重視儒家(“焚書坑儒”之前他曾經對秦始皇諫言:“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並且與秦始皇有很多不同政見(扶蘇以數直諫上,上使監兵上郡)的人。

重視儒家就意味著一旦公子扶蘇順利即位,儒家思想能夠一定程度地在全國推廣,而不是秦始皇時代的“敢偶語詩書者棄市”,儒家思想一旦被推廣出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執行,這是利於維護秦朝統治的。與秦始皇有不同的政見,就說明公子扶蘇很可能會改變或者修正秦始皇所執行的一些不利於百姓安定的政策。

那麼,公子扶蘇就掌握了成為千古賢君的機會。


國史通論


朋友,你好,對於你的問題,希望我的答案能幫助到你。

秦二世胡亥,嬴姓,趙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是公子扶蘇的弟弟,也是秦朝第二位皇帝,在位僅三年,享年二十四歲。胡亥從小就奉秦始皇的命令,在趙高門下學習律法,因此他與趙高之間的關係極為密切。大夥試想一下,讓一個陰險、城府及深的宦官當老師,在這種人的思想灌輸下能有什麼好的、進步的思想?

公子扶蘇,嬴姓,鄭氏,名扶蘇,秦始皇長子,也是秦朝統治者中具有政治遠見的人物。又因其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所以很多大臣與百姓是擁戴他的。他因認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對實行“焚書坑儒”、“重法繩之臣”等政策,而被秦始皇貶到上郡監蒙恬軍。

至於秦二世使秦王朝走向滅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聽信讒言、殘害忠良。且胡亥在位期間統治殘暴,百姓因暴政而痛苦不堪,哀聲遍地。正因如此,在秦二世後期,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戰爭,而各地僅存的六國貴族先後發動了復國運動更是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

對於“公子扶蘇繼位,能否讓秦朝更繁榮”這問題,其實不敢這麼肯定,但我們可以負責的說,公子扶蘇繼承皇位後,國家層面定能在吏治、民生改善、經濟發展等方面有所建樹,百姓在其統治下必能安居樂業、生活富裕,在社會制度、文化方面也能做到百家爭鳴、大放異彩。謝謝。


蟄龍動山


首先我們要知道胡亥是從小就跟中車府令趙高學習的(自小跟著太監學習,難道不是最大的問題嗎?而趙高是始皇帝的身邊人,如果在後世太監是不能幹政的)。趙高的崛起是源於秦始皇的縱容,但是始皇在趙高不敢太過囂張跋扈。可是始皇帝走了那就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趙高和扶蘇本就有意見,兩人關係不和,再加上蒙毅對趙高犯案後,調查是一絲不苟,要按律斬首趙高,被秦始皇特赦。從而趙高對蒙家,對扶蘇繼位,是害怕恐懼,怕扶蘇上位對自己不利。

反看公子扶蘇,自幼受到儒家文化薰陶,年少的扶蘇機智聰穎,生具一副悲天憫人的慈悲心腸,因在政見上,經常與其父嬴政背道而馳。始皇便認為這是扶蘇性格軟弱,於是下旨讓扶蘇協助蒙恬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北方的匈奴,希望籍此培養出一個剛毅果敢的扶蘇。當然扶蘇的成長是看得見的。

秦始皇出遊南方病死沙丘宮平臺,據說死前下令召回公子扶蘇,但是被趙高篡改,並且對秦始皇秘不發喪,在趙高與李斯的幫助下,胡亥成功繼位,當上秦朝皇帝。

胡亥即位後,一味貪圖享樂,將權利下放趙高,而趙高便趁機做大,實行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陳勝、吳廣起義,等一批一批的群雄湧起。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趙高的心腹閻樂逼迫自殺於望夷宮,時年二十四歲。

如果是扶蘇繼位,以扶蘇的性格,肯定會對秦始皇的殘酷律法進行修改,改善百姓的生活,減輕百姓的負擔。不能說有多麼的繁榮昌盛,但是百姓的日子肯定會好過很多,這樣秦朝至少還會有幾十至上百年的國運,並不會二世而亡。

綜合起來就是,一個人的性格是和兒時的環境和大人們的教導密切相關的。正所謂跟什麼人,學什麼樣,做什麼事。扶蘇,胡亥,也不例外。所以在孩子們還小的時候就要進行適當的成長干預。以免誤入歧途,連累家人。


歡迎大家,踴躍,評論留言。


青史留名源於沉澱




秦二世胡亥葬送了秦朝,其原因細究起來大致有三:

其一,秦二世胡亥通過陰謀篡位,皇位來之不正。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給他人留下了把柄,也為將來眾叛親離埋下了隱患。

其二,胡亥無雄才大略,本身又是投機取巧之人,即位之後,放權於趙高,自己窮奢極欲,致使朝政混亂,國事日非。

其三,秦朝長期實行法家制度和軍國主義,這在戰國亂世具有一定的先進性,但隨著大規模兼併戰爭的結束,人民飽經戰亂,正是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而秦朝依然保持著戰時的高壓政策,加之土地兼併嚴重,貧富差距極為懸殊。揭竿起義的陳勝,就是一個為人傭耕的貧僱農。胡亥即位之後,沒有進行有效的改革,所以只能放任局勢持續惡化。

其實秦朝尚處於帝國時代的初期階段,政治文明尚不成熟,政治生態極為脆弱。這個鍋其實不應該由胡亥來背,只不過他趕上了,而且是主動來背的,所以就由他背好了。



至於扶蘇即位能不能有所改變,這個不太好說。因為從種種跡象來看,扶蘇並不是一個理想的繼任者。原因也大致有三:

其一,從扶蘇得罪了嬴政被罰去修長城,到被假詔書忽悠自殺,說明此人智商情商都不太高。

其二,史書上只是說扶蘇性格寬厚,估計是同他老爸相較而言。除此之外,也沒有發現扶蘇有何治國理政的才幹。修長城主要是蒙恬主持,扶蘇只是個監理。

其三,即使扶蘇順利即位,有沒有手段駕馭住老爸留下來的一幫功臣宿將還是一說,除了蒙氏家族外,好像沒有其他勢力支持扶蘇。另外,能不能有效的進行改革,能不能將秦朝的軍國主義順利引導為重農經濟,能不能將統一六國過程中產生的軍事貴族的利益合理分化,都是非常艱鉅的政治任務。


逆襲的NPC


不能,仍滅亡。

強秦,強於流水作業法,即現代製造業的流程工藝的流水線生產方式,這種崗位可倒查追責制,就是暴政的根由。當時除秦人外,其他六國都是自獨立完成產品全部製造工藝流程的,規格不統一外,效率底.懶散慢是慢工出細活的訣竅,當普及單工藝專人崗位的,各工藝一字長蛇陣,傳遞式工序流程式時,都不適應,因而得暴政一詞。

工藝超前二千年左右,這是可由各諸侯國土出器物精良度上可印證的。

秦始皇打算傳萬世,因而各工程宏大夯實耐用,城牆官道可見證。而這正是勞民傷財,不顧民生的體現,呈苦役當時人,可用至今的工程工藝。

這種用萬年的打算及要求,扶蘇登基仍照做,六國遺民仍不適,不顧民生仍暴政。

秦強是抱團擊散散,勝後,秦人分散於六國中當官管,再也抱不成團,從而項羽一役,秦人不再有強兵。秦傳二世而亡。

蒙元帝國重演一遍秦佔中原,因而一蒙人轄漢十二戶,月餅內夾紙,寫八月十五殺達子,蒙人逃出中原,至今不興。毛澤東感而發“人民戰爭”!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如果秦始皇死後由扶蘇繼承皇位,能不能繁榮說不準,但百姓一定會過一段時間的安逸生活。

扶蘇,秦始皇的長子,為人正直,宅心仁厚,他若即位,就是一代仁君,在秦始皇建國之初派遣蒙恬率領大軍修築長城用於抵禦匈奴,而公子扶蘇由於直言進諫觸怒秦始皇被秦始皇名為貶低實為歷練,將扶蘇派到邊疆協助蒙恬修築長城。

扶蘇即位之後,以他宅心仁厚的性格,他一定會輕徭役,減賦稅,凡事以人為本,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在外得以蒙恬為首的武將的擁戴,在內又收盡人心,在經過扶蘇的休養生息之後,他的兒子,孫子輩秦朝國力逐漸強大起來,一定可以將秦朝推向世界之巔。


黑夜為白天披上被毯


歷史就是歷史,即使假設扶蘇即位又有何用?但我們不妨根據史情猜測一下,胡亥之所以能即位,本身就是自身荒淫無能利於控制,趙高正是看中了這點,才假傳遺詔將胡亥扶上王位,而李斯之所以夥同趙高,僅僅是因為扶蘇不喜歡他,害怕扶蘇登基影響自己的權利,結果卻被趙高殺害,真是活該。

我們知道秦始皇末期,已經將民力消耗殆盡,就差一個契機,民變就會發生,而扶蘇一向寬仁,在政策上一向對秦始皇直言進諫,在為要坑殺的四百多個術士辯解時,徹底惹怒秦始皇,而被派到邊塞與蒙恬修長城。

而最早的陳勝吳廣起義,發生在秦二世剛即位不就,我們想象一下,扶蘇即位一定會廢除苛捐雜政,與民生息,正好是在耗盡民力之前,雖然惡劣的天氣一樣會來臨,但是我相信扶蘇即位一定會解放民力,不必再抓勞力,陳勝所說的,當勞力也是死,不當勞力也是死,前後都是死也就不存在了,因為本來勞工都被遣散回家,何來延誤工期,何來必死無疑,那麼這場民變也就失去了號召力,矛盾會暫時的緩和,更何況,陳勝吳廣的宣傳語是什麼,是吾素聞扶蘇賢明,奈何被二世所害,意思是要提公子扶蘇出頭,可見扶蘇當時還是有影響力的。而經過幾年的與民生息,我估計民力會慢慢恢復,沒人會想著造反,畢竟麼都有好日子過,誰還會跟著後來的劉邦或者項羽造反,因為時勢造英雄,說白了,劉邦項羽也只不過利用民心為自己謀私利罷了。





史海渡今朝


秦之所以統一全國後二世而亡,在朝是胡亥殘暴不修仁政,任用趙高等奸臣,親小人而遠賢臣,這部大秦國的戰車中樞己然無法駕馭廣大的版圖人口。

在野,二世繼續推行高壓暴政,長城馳道阿房始皇墓等舉世工程一起推行,加上秦法嚴格,這本來嚴格的秦法用在如此多工程上,成為壓跨秦國戰車的最後一根稻草。

孝公時,為了戰爭為了強國,立軍功爵和秦律,實為大爭之世,積弱的秦國必須事無小事,全民奮發,才能圖存。

二世吋,統一的秦國用商鞅秦律有點太嚴格,當然如果沒浩大的徭役,秦律縱然嚴厲也不會崩了秦國,反而會使庶民更小心。

老百姓沒了活頭,便有了捨得一身剮,也把皇帝拉下馬的心思,這也給了劉邦一亭長的機會。

如若社會安定,項羽可能搞事,劉邦搞事可能極小。

如若扶蘇即位,或許這年輕太子政治軍事上沒有大作為,但必定會減輕百姓之苦,也不會荒唐到讓趙高指鹿為馬,這樣或許可以緩和一下秦國統治矛盾,為以後君王統治打下根基,再續幾百年國運也很有可能。


歷史一刻


沒有那麼多如果,歷史就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