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那麼多自己生產的糧食,為啥還要大量從國外進口呢?

雷子三農新視角


我國有那麼多自己生產的糧食,為啥還要大量從國外進口呢?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著名的糧食生產大國,同時也是著名的糧食進口大國。很多人都覺得很疑惑,為什麼我們總是說糧食產量實現十幾連增,但是進口量也在逐年增加呢?我們先看一組數據,根據中國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了13158億斤(約6.58億噸),雖然未能保持連增趨勢,同比出現小幅度下滑,但依舊是全球最大的糧食生產國。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一組數據,在中國糧食總產量繼續蟬聯全球第一的位置時,2018年中國糧食累計進口1.085億噸,包括穀物2046.9萬噸、大豆8803.1萬噸。尤其是大豆進口量已經保持多年的連增趨勢。2018年中國糧食進口量繼續保持為全球最大進口國的位置。

<strong>

為什麼產量那麼大,進口量還那麼大呢?

雖然,我國執行基本田政策,農田種植面積得以保證,加上農業生產技術的突破,中國的糧食產量為什麼還要大量的依賴進口呢?究其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產量雖大,但結構不合理

我們都知道,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內容是《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根據文件的內容,明確提出中國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為結構性矛盾,要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保證總體糧食結構趨於合理。因此,中國糧食進口那麼大,一來是因為中國糧食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不匹配;二來糧食生產質量和國際標準不匹配,從而在總量增長的基礎上,還保持較高的進口量。

2.農業生產成本長期保持高位

市場經濟本身還是逐利的,如果國內糧食成本低,價格低,供給充足,自然沒有企業願意進口。但是,實際情況是中國的很多農業生產方式相對落後,小農經濟佔據較大比重,未能實現規模化和機械化,導致農作物生產成本較高,同時由於分散經營,農作物的質量也不能實現統一。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國內企業從國外進口大豆,加上關稅和運費,比從國內收購的價格還要低,而且質量更好,你說企業願意進口還是內購。

3.產量充足,質量不一

這個實際上也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精髓之一,很多產業需要改革,並不是產量不高,而是質量不高,生產出大量的標準不一的產品,很難滿足市場對產品的高質量的需求。我們都知道自從1978年大包乾改革,實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中國的農業生產大部分都是分散經營的,這就勢必導致不同的農戶生產出來的質量是不一樣的。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麥當勞在剛剛進入中國市場,像炸薯條的土豆都是從美國直接進口過來的,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呢?那是因為當時的中國土地大小不一,導致炸出來的薯條長短不一致,影響賣相和口感,雖然寧願花高價從美國進口,也不願意直接就地採購。

綜上所述,中國糧食進口量之所以處於高位,主要是由於國內主要農產品剛需,國內市場供給不足,同時國內供應的部分糧食,由於小農經濟,生產成本較高,價格較貴、質量不一,進一步加劇糧食的進口量。


指尖三農


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可以這樣說,我們一般人是難以理解的。最多就是看到表面的現象,真正的本質我們是認識不到的。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是這樣理解的:

1.從宏觀上看,覺得“造”不如“租”。這個指導思想是多少年前就實行的。諸如我們的航空公司的飛機就是“租”。造與租相比較而言,造費勁,成本高,而租成本相對而言便宜。所以產生“造”不如“租”的思想。我們的“糧食”也可能是這種指導思想吧。試想,國外的玉米我們進口口岸價0.3元/斤,而我們的玉米這個價格成本都得不到。所以造成這樣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2.我們生產糧食成本非常高,但是我們生活需求有大。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市場的平衡只有進口國外的產品來滿足市場的要求。在這裡就有一個看不見的,隱性的東西存在,那就是“要麼您把糧食低價格推向市場”,要麼您把糧食握在手裡不賣。您不賣怨不得誰,也不用生氣……如此化解了怨氣、怨言與矛盾……這樣說應該能理解吧?

3.我們加入了世貿,自由流通。我們改革開放實行的又是市場經濟。所以我們有很少數人能力極大,在糧食貿易中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潤。在利益推動下,“盤活了”我們的糧食市場。

僅以上這幾點我個人覺得是衝擊我們市場的主要原因。

不過,我有一個“負能量”的看法,那就是“租”雖便宜,但是從長遠看對我們的農業是毀滅性的打擊。我們不但要看到眼前的利益,更要看到我們今後的發展。農業是一個國家的根本。農業沒了,那這個人心就不穩定了。其實各個行業都是如此。我們“租”而不造,水品什麼時候都提高不起來,並且我們的命運被別人掌握……

有一天別人不給我們了,我們怎麼辦?


衛興潤


關於糧食生產和進口這塊,很多人心裡都有疑問,因為從我們的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年年是糧食豐產,但現實中,我國卻又是實實在在的糧食進口大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2018年我國糧食豐收,同時進口量也超億噸

根據來自國家統計部門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產量穩居6億噸以上,達到65789萬噸。

同年,來自海關的數據則顯示,2018年我國糧食進口量為11555萬噸,位居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

但分析兩組數據我們會發現不同,我國糧食總產量中,包括了穀物(小麥、玉米、稻穀等)、豆類及薯類,其中谷物產量就達到了61019萬噸,佔整個產量的92.7%。

所以,當我們提到我們的糧食自給率的時候,我們強調的是穀物自給率達到90%以上。

進口量最大的為大豆品種

從2018年的糧食進口數據來看,大豆進口量達到8800萬噸,佔整個進口量的76.2%。

這就是我們當前的農業現狀,我們講的糧食豐產,更多的意義在於對比正常今年的糧食產量,沒有大幅下降。

而我們提到的糧食進口,如果扣除掉大豆的話,也僅有2752萬噸,這其中還包括油菜籽475萬噸,大麥681萬噸,高粱365萬噸。

真正用於小麥玉米和稻穀的進口總量只有947萬噸,佔我國這三種糧食產量的2.3%。

我國糧食供應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不平衡

從上面可以看出,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但也是糧食進口大國,背後隱藏的則是我國也是全球最大的糧食消費大國,之所以要進口,一方面是我們糧食消費量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糧食生產不平衡。

以我們熟知的小麥、玉米、稻穀為例,作為主糧,國家是力保產量穩定,但造成的結果卻也是其他作物被大量擠壓,以大豆為首的小品種糧油作物供需矛盾嚴峻,同時產量的穩定的小麥、玉米、稻穀卻又出現大量庫存的尷尬局面。

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國開始推行供給側改革,執行大豆振興計劃。

所以,糧食生產多並不代表全面滿足,進口是因為我們在某些需求方面確實存在缺口。


每日糧油


我國有那麼多自己生產的糧食,為啥還要大量從國外進口呢?

沒錯,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同時還兼任著最大糧食進口國的角色!看到這句話,是不是感覺得非常奇怪,沒錯,我也是這麼認為的。
關於這個問題,鍾情三農的回答很簡短,原因其實很簡單,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中國人已經不存在飢餓問題,進口這麼多國外糧食的最終目的很簡單——
“讓中國人吃的更好”!

中國:世界糧食產量、進口“雙第一”
鍾情三農要明確告訴大家,中國確實在作為世界糧食生產第一大國的同時,還兼任著世界糧食進口第一大國的“身份”!即便是官方都沒有否認過這一點。不信的話,我們可以來看一看每年國家統計局與國家海關總署發佈的官方數據:
據鍾情三農瞭解,作為世界糧食生產第一大國,2018年我國的糧食產量達到了6.7億噸以上,約佔世界糧食總產量的25%以上。與此同時,我國作為世界糧食進口第一大國的說法也不是空穴來風,2018年中國共進口了糧食1.1億噸左右,幾乎與世界糧食生產大國——俄羅斯去年的糧食產量相當!

中國糧食進口:為滿足國人高質量生活
估計看到這裡,很多人會感到非常的費解,為什麼我們的糧食產量明明已經達到了如此高的程度卻還要大肆進口國外的糧食麼?真的因為中國的糧食不夠吃麼?
其實並不是!客觀來說,中國之所以進口如此多得糧食,主要還是為了讓國人的生活品質更好,讓所有的中國人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
通俗點來說,中國如果不再進口一粒國外糧食,以目前我國的糧食產量和產能,做到基本的溫飽沒有問題。但是,大家都知道一句古話叫做“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糧食以及飲食消費也是如此,中國人目前已經習慣了“蛋奶肉類”的大量供應的高質量生活,如果哪一天再度回到“天天窩窩頭”的低質量生活狀態,恐怕到時候又有很多人哭著喊著要吃肉喝奶......


鍾情三農


我國有那麼多自己生產的糧食,為啥還要大量從國外進口呢?

最近幾年來,涉及到糧食進口的爭議非常大,無論是國內剛需的大豆等油脂類,還是穀物品種,如小麥、玉米、稻穀、高粱、大麥等,有的是之前國內就有一定的進口,有的是早些年幾乎沒有什麼進口量,但是這幾年都出現了增幅比較大的情況。其中,根據海關公佈的數據,最高的年糧食進口量達到1.3億噸左右,大豆是9000多萬噸,高粱1000萬噸,大麥1000萬噸。



而相比國內的糧食情況,一方面,國內糧食生產已經連續取得了十幾年的豐收局面,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這幾年糧食總產量都穩定在6億噸以上。另一方面,國內糧食庫存量保持在較高水平,無論是臨儲玉米,託市小麥,託市稻穀等庫存,都面臨著消化的迫切需要。

在這種情況下,肯定有不少人在關注為什麼國內糧食的進口量還那麼大?從一個行業從業者的角度出發,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國內需求的剛性需要。比如大豆,我國對豆油、豆粕的消費量,這些年來呈現逐漸增加的態勢,很多行業食用、飼料養殖等等都會用到大豆的需求,而國內的大豆產量這些年來最高的年份也只有1500萬噸左右,遠遠滿足不了國內的消費需求。再比如一些優質小麥和大米的進口,也是國內市場品種調劑的需要。

二是國家間相互博弈的結果,原因不作解釋。



三是價格差異所帶來的進口優勢問題。這些年來國際的糧價水平大多要遠遠低於國內,使得一些企業在逐利上對進口糧的興趣比較大。因為小麥、玉米和稻穀涉及到進口關稅配額的問題,相對來講進口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對高粱大麥幹酒糟等一些沒有進口配額限制的品種缺乏有效的限制進口手段,因為價格差異較大、進口優勢明顯的原因,在前幾年出現了大量的進口情況。另外,在價差優勢方面還有一個走私的問題。

綜上所述,在現行的國際貿易格局下,像糧食等在內的農產品進口在國際間的流通,既有市場化的原因,同時也有一些相互博弈的因素存在,因此,即使國內的糧食總供給量近年來呈現寬鬆態勢,但進口的出現仍然存在。


糧小咖


這個問題存在明顯硬傷,邏輯是錯誤的。事實上,若真的糧食足夠多,都能自給自足,根本不會大量從國外進口。

糧食總量多,不代表糧食都能自給自足。比如我國大豆產量近年來保持在一千五六百萬噸的水平,但國內的需求是1億噸。自己沒有,當然要大量進口啊,不然,你讓那些豬雞牛羊魚蝦喝西北風啊?它們也要吃飯,也要健康順利的生長。假設我國不從國外大量進口大豆,你知道結果是什麼樣嗎?就是肉蛋奶的產量會大幅下降,價格會翻幾倍。

有人會說,過去沒有那麼多的大豆,豬雞牛羊不也一樣活著。他們不知道,現在飼養的豬雞牛羊數量相比過去也是翻了幾倍,二者不具有可比性。

也有人說,糧食總量不是夠了嗎,那我們用其他的糧食替代大豆,這是不懂營養學常識。不管是玉米,還是小麥、稻穀,它們都是能量飼料原料,給動物提供能量。而大豆是蛋白飼料原料,給動物提供植物蛋白質來源。

總之,提出這個問題,硬傷太大,也凸顯了你邏輯學得不好,更不懂動物營養學知識。


畜牧大集網


問題是有那麼多的產量嗎,國家設的豐收節,並不是說要豐收了。教授專家說糧食年年豐收,那的的確確要誤國的,正確說糧食年年減產,當然畝增產我是信的,全國糧食總增產門都沒有,只減不增。商品房,工廠等等都是要地的,最要命的是路,一畝路幾乎要兩畝綠化。圈地種綠化等投票多了去。


愛死你寶貝2


外國人的啥都好麼!

中國人就這樣,在國內把人民的錢掙上,腰纏萬貫就到外國去定居,給外國人花錢,現在的中國人肚孑吃飽了,中國的糧食不香了,要吃外國的糧食,就說市場經濟也罷,外國的糧食價格低,也不能重點進囗外國糧食呀,畢竟中國的農民是中國人呀,多吃中國農民生產的糧食難道不好嗎?


用戶3650474773752董


中國糧食不多了,供一半中國人吃就不得了了。現在農民大部分買米吃飯。只看一省兩省有幾堆糧食是不多的。中國農民不種地,種地的也不種糧,大量種搖錢樹,或者亂種點夠自己吃了事。中國農業被大包乾害慘了沒有?


為農不平


世界都斷言中國是浪費糧食的國家之一,每年過期的餅乾是沒用數字形容,白白倒掉,一本十利的利益,倒掉並不可惜。還用世界的招牌來矇騙人,一斤成本是一元四錢的成本,包加工費是三元是買出三十多元,以為國人是沒腦,中招的不計其數,還是過剩,中國向外進口的糧食是中國的五倍,中國的工業成績,也是貢應工人,農民產出的還不夠農民的需要,往後不要用糧食在中國作文章,因為正宗的勞動力都去發展工業,不能兩樣好,農民沒會分身術,也去發展工業,也發展農業,農業不是個問題,不要小題大作,國外是聚油,中國是聚糧,全世界估計是中國的糧食再二十年都吃不完,全世界貢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