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中,是否對李鴻章過於美化?

庭州行者


不同意。

李鴻章和袁世凱原本就不是什麼壞人,他們為中國做了很多傑出的貢獻,可以說這兩個人是中國近代的改革先驅。


李鴻章已一己軍閥之力對抗整個日本,他已經在有限的條件下做到最好了,只是作為戰敗國代表最後被迫去簽訂了馬關條約,於是就背了黑鍋。


至於袁世凱也是類似的情況,所謂的五四運動其實是拿一個袁世凱根本不可能簽訂的日本單方面提出的二十一條做文章,抹黑袁世凱,當時袁世凱極力周旋於各方勢力最終簽訂的是民四條約,雖然也是戰敗國條約,但是已經讓中國的利益最大化了,可以說在當時是弱國外交的勝利。

因為袁世凱查處孫大炮貪汙一事,跟孫大炮交惡,而孫大炮被當今的國共兩方視為革命先驅和國父,所以袁世凱一直被抹黑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實際上是袁世凱結束了清廷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孫大炮貪汙公款不說,還在刺殺宋教仁栽贓袁世凱,以此為藉口糾結各地軍閥搞武裝割據和地區獨立,謀求倒袁分裂國家,孫大炮其實才是那個“竊國大盜”。


PS:走向共和我沒看過。


15速食小廚師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李鴻章洗得乾淨嗎?

《走向共和》對李鴻章豈止是美化, 簡直已經胡說八道了,傳聞《走向共和》是李家人出錢拍的,這就不奇怪了

美國總統格蘭特稱李鴻章為“世界四大偉人之一”,紐約時報認為從他身上看到了“大清帝國的偉大”,沙俄維特伯爵稱李鴻章為“善於清晰的思考”“是一位卓越的人物”

外國紛紛盛讚李鴻章,乍一看去,李鴻章真像千古偉人一樣,而真實的情況是,李大人每逢中外交涉都能想洋人之所想,急洋人之所急,毫不利清,專門利洋,全心全意為洋人服務

比如上面提到的維特伯爵,在人前把李鴻章誇得不行,在自己的回憶錄裡,嘲笑在李鴻章,只收了50萬盧布就簽定了中俄密約

李家有錢啊,這不得不服,據容閎所估計,在整個洋務運動中,李家賺取了四千萬兩百銀,而駐德公使李鳳苞的回憶,在北洋艦隊購置定遠鎮遠二艦的過程中,朝廷拔下三百萬兩白銀,其中李家拿走了其中的八十萬,不知去向

李鴻章對自己有兩大評價,一是“裱糊匠”,二是“東方俾斯麥”

“裱糊匠"一詞,我想意思是,把大清的根基給掏空了,然後裱上一層,否則大清不需要人來裱糊

至於”東方俾斯麥“嘛,俾斯麥聽說了這個稱號之後笑說:”幸好我不是西方的李鴻章“,據說李鴻章去德國見到俾斯麥,大談自己鎮壓太平天國豐功偉績,俾斯麥道:“我們認為戰勝外敵才是功,屠殺同胞也算麼?”

總之,最近老在頭條見到跟風吹捧李鴻章,貶低郭沫若,這兩相對照 ,不就是李鴻章給後人留的錢多,富貴五代還花不完,而欺負郭沫若不搞封建學閥那一套,沒有徒子徒孫申辯嘛。。。


施主賒瓶可樂


李鴻章要客觀評價他的功過是非。作為一個漢臣,受制於慈禧太后,自己想幹出點名堂也是不可能。

但是李鴻章是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李鴻章的先進思想和超凡能力。否則慈禧也不可能這樣重用之。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因為李鴻章在戰爭中有指揮失誤的地方存在,朝廷裡有很多人彈劾他,特別是在他代表清廷去簽訂了《馬關條約》後,國內一片罵聲,他成了人們心中賣國求榮的大奸臣,大家都恨不得用口水淹死他。

在晚清昏腐墮落這樣一個大環境下,李鴻章可以說是再怎麼努力,也沒辦法改變清朝的滅亡,無法改變歷史的大方向。



古屋歷影


清末亞聖李鴻章,與德國俾斯麥,美國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正是在他的努力之下,太平軍與捻軍被剿滅,國家恢復安定,並進入同光中興。他也是被世界公認的唯一一位能與列強一較長短的中國人。在甲午戰爭之前,清朝也被認為是列強。至於清朝末年對外戰爭屢戰屢敗,實在不應該讓李鴻章來背鍋,因為他是反對戰爭的。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中堂大人,一路走好。


當代曹植


這種藝術呈現見仁見智,我個人認為確實存在一定的矯枉過正的情況,但並不是非常嚴重,還有一部分是由於之前的思維定勢導致的。

首先,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對於李鴻章的評價過於負面,實際上是有失公允的。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李鴻章是一個很複雜的歷史任務,其歷史功過都是非常明顯的,當然從整體上看,功不抵過。不過,不能因此而否認他在歷史發展中的貢獻。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在塑造李鴻章這個人物的時候,沒有沿用歷史學界的一些看法,編導人員以較為正面的方式呈現了這個歷史人物。客觀上還原了李鴻章對中國近代化的一些貢獻,比如創建北洋水師,興辦洋務,提拔任用了一些官員。

其次,非黑即白式的思維定勢模式,讓很多人在短時間內難以接受這樣的一種表現,從而認為美化李鴻章。事實上,一個人是有多重面目的。在走向共和當中,不僅僅對李鴻章,對於慈禧袁世凱這樣,在歷史上評價負面的人物,也有正面的描繪。就事論事而言,這其實更接近真實的歷史。不過確實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矯枉過正,不過反過來說,這在某種程度上講也是電視劇創作當中難以迴避的一個問題,就是,對於人物形象的塑造不能過於複雜。就走向共和而言,他已經是將人物塑造得較為複雜,但距離真實還很遙遠。不過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已經讓很多觀眾形成了困惑,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複雜人物塑造的難度。就走向共和這個電視劇本身而言,對於李鴻章的人物塑造的正反兩方面的把握還存在缺陷。關於這一點,導演張黎似乎在接受訪談的時候也承認了。

再次,在電視劇當中確實較多的呈現出了李鴻章的正面形象,負面性的因素體現得比較少,在客觀上容易形成李鴻章是正面人物的印象。這可能是觀眾在觀看時候的一種感受,但是負面形象的呈現,更多的還是依靠細節來體現的。比如,開篇的時候李鴻章吃鱸魚的細節,實際上暗示了李鴻章生活奢侈。李鴻章為了討慈禧歡心,主動提出將北洋水師軍費挪用過去修建頤和園。李鴻章與盛宣懷兩人聯合起來,算計張之洞的情節也有體現。很多人不關注這些細節,只盯著電視劇當中對於李鴻章正面形象的表現,顯然對電視劇的評價也是不公的。

最後,走向共和是非常有深度的歷史劇。其思想深度已經可以和普通的歷史著作相比,是那些戲說歷史劇所不能比的。很多電視劇的細節都大有深意,但是大部分人,對於那一段歷史,其實並不真正瞭解,所以不能瞭解這些細節背後的真正含義。要想真正看懂這部電視劇,最好多看看中國近代史的一些歷史研究著作,然後再反覆觀看,大體上就能明白編導人員的用意。


zyb38537240


我都忘記什麼時候看電視直播《走向共和》了,裡面內容依稀記得。

當然是美化李鴻章與慈禧了。

大拇指腱鞘炎,無法打太多字,很喜歡探討這個問題。

大家探討這個問題必須明白:

慈禧之所以“慈禧”,是因為背後有李鴻章這個“全權大臣”,兩人關係利益是捆綁的。

身居“全權大臣”卻打著自己“小算盤”,獨攬兵權,壓制光緒。對於清政府就是逆臣。

李鴻章一手提拔的袁世凱算是實現了李鴻章的“小算盤”。

“南海聖人康有為就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小算盤

”才導致烏龍。

支持李鴻章的學者,對清史沒有研究清楚,清末兩大派系矛盾非常激烈了。

我之所以也不贊同李鴻章,袁世凱賣國賊的說辭,是因為這個“小算盤”裡有“亡清復漢”的想法。

但位極人臣,有任何私心都是不齒的!


先知中道


《走向共和》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讓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們以為甲午戰敗是翁同龢造成的,把一個最大的紅頂買辦、吃裡扒外的李二先生塑造成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忠臣形象!對袁世凱也有一定的洗白!據說該片投資人有李的後人,由於該片還有其他不良政治傾向,在2003年中央一臺黃金時段播出後,全國反響很大,遭到很多有識之士的抵制,最終被央視禁播了!網上還能找到!


夜夜龍泉壁上鳴


走向共和明顯為李鴻章美化,對其貪腐隻字不提,對其賣國百般美化,然嚴一副正面人物,而哪個時其清正廉潔為國家收復新疆左宗棠確沒有表述,這是李鴻章後人為其翻案吧,也可以說是利益集團拿李鴻章做為楷模,貪腐是改革必然啦,國家利益受損不敢知聲是掏光養賄的大智慧,李鴻章美化合理了,改革後出現的腐敗以及被侮辱欺負也自然了,左宗棠在走向共和的編劇眼裡是憤青絕不能提的。


依樹背風


拍歷史劇,歷史考證就成了最關鍵的東西,所幸晚清離現在不遠,很多筆記資料人物自傳都可以查考。美化與否,要看是否編造,隱晦,如果事實就是如此,而以前被洗光的腦袋不認可,群起而揪導演的三代,追尋動機目的出身三原則,這種文革餘孽,顯然不具備評判歷史的能力。


嚴醒


沒看過,如果美化了,就不應該。李鴻章,一,在他的領導下,大清或者中華,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屬於無能之人,中華不乏力挽狂瀾者,李鴻章不是,連一般的水平都沒有,結果決定評價,李屬於無才之人。二,李家財富雄厚,給子孫留下大量財產。你說,從最關鍵的兩個方面,憑什麼美化他?憑裝腔作勢的作秀,憑替慈禧揹負罵名?憑老態龍鍾依然出使他國?,,,,歷史人物評價,要看大方面!於國於民,剛正清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