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我軍有哪些反裝甲武器?

張春財


抗日戰爭時,我國積貧積已久,武器裝備比較簡陋,所以反裝甲作戰比較吃力,經常在日軍裝甲部隊面前吃虧。


1.集束手榴彈和炸藥包

抗戰期間,特別是抗戰初期,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除了少數精銳外(德械師、稅警總團),其他部隊的武器裝備總的來說比較簡陋。當面對日本軍隊的裝甲部隊時,武器落後的中國軍隊,往往只能用用最為原始而又殘酷的方法,阻止日軍坦克。戰士們以血肉之軀冒著槍林彈雨,拿著集束手榴彈或者炸藥包,捨生忘死的貼近日軍坦克,炸燬它。

1944年夏季,日本進攻桂林,當時桂系部隊身上都綁著炸藥包,只要遇見坦克,有機會就會拉爆引線,自己和坦克共同的犧牲。。。。。。這樣的例子在抗戰中太多了。

2.德國以及仿德國37毫米反坦克炮

抗戰之前,國民政府組建了德械師 ,因此進口了德制PAK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全面抗戰初期參加了淞滬會戰、忻口會戰、臺兒莊戰役,在戰鬥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之後由於德國斷絕了與中國的軍火貿易,所以國民政府開始仿製“德制PAK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並於1941年試製成功中國第一門37毫米反坦克炮。

3.美製M3 37毫米反坦克炮

M3 37毫米反坦克炮,主要用在美軍對日軍的太平洋戰爭,在太平洋小島的爭奪戰當中作為火力支援和反坦克炮。同時也軍援中國,在國軍當中主要裝備於獨立戰防炮營,由軍部直接依戰時情況而部處在各部隊作戰,在滇西的中國遠征軍當中,每個師都有3個步兵團,每個步兵團都有一個戰防炮連,每連有4門M3。

4.“百祿”反坦克炮

百祿”反坦克炮,採購自意大利。不過這門意大利炮也並非“真·意大利炮”,而是由奧地利伯勒爾公司設計的。意大利軍隊採用後覺得不錯,隨即又購買了生產許可。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曾向意大利購買了100門M1935型47mm反坦克炮(也有說法是幾十門)。

5.博斯反坦克槍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英軍的反坦克步槍,後來有一些援助給了中國。1945年初日軍為了配合豫西鄂北戰役而進攻河南西峽縣,4月3日夜,該隊日軍的裝甲部隊在重陽店被配備博斯反坦克步槍的78軍反坦克步槍隊伏擊,日軍9輛坦克被擊毀而國軍無人傷亡。不過抗戰末期國軍已配發巴祖卡火箭筒,博斯反坦克步槍已變得作用不大,故也很快被淘汰不用。

6.“祖巴卡”火箭筒

因其外形類似圓筒狀巴祖卡樂器而得名,是美國陸軍所擁有的反坦克武器中的佼佼者。抗戰末期,中國軍隊得到美國援助,配發了巴祖卡火箭筒。

7.麥德森20毫米機關

麥德森20毫米機關炮是丹麥研製的一種機關炮,這種炮可以安裝在好幾種炮架上,防空、反坦克、打步兵、用於水面艦艇,可謂是萬金油。抗戰中,中國也曾裝備。

8.蘇羅通ST-5 20毫米機關炮

蘇羅通ST-5機炮(口徑:20毫米)是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為了逃避凡爾賽條約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軍火工業的限制而在瑞士成立的子公司蘇羅通生產的一種防空機炮。當年抗戰時期,國軍的德械師一共裝備了兩個團,約200門蘇羅通快炮。

9.佈雷達M1935 20毫米機關炮

20世紀30年代備戰時期購入,除了裝備專門的防空部隊外,也裝備給幾個精銳部隊的小炮連,做高平兩用使用。這些機關炮除了可以防空外,也可以平射打擊地面目標人員車輛之類。據說在戰鬥中也擊毀過日本薄皮小坦克。

10.厄利孔20毫米機關炮

厄利孔20毫米機炮,是瑞士厄利孔公司開發的一種採用後座作用的小口徑機關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廣泛使用。


東斯坦因


老薩談國軍反坦克支柱--德制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抗戰重武器系列)

一戰和二戰在武器裝備的主要區別是坦克和飛機!

抗戰中,我們的敵人日本有不少坦克裝甲車輛,而我們的反坦克武器,尤其是反坦克炮卻少的可憐,而且基本完全是從德國,蘇聯和美國進口的!這一篇就聽老薩來說一說,抗戰中的反坦克支柱,德制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和它的仿造品。

日本薄弱的裝甲部隊

中國的坦克,也就是日本的戰車。據說1919年日本第一次從歐洲購買坦克的時候,當時日軍高層說:為什麼叫做坦克?這明明是有履帶的戰車嗎?

於是直到今天,在日本,坦克就被叫做戰車。而日本傳統文化中,戰車指的是可以戰鬥的車輛,在當年主要是可以作戰的馬車。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嗅覺靈敏的日本從英國購買了性能優秀的維克斯中型坦克,隨後又從法國購買當時最先進的雷諾FT-17輕型坦克。

1925年5月1日日軍的第一支坦克部隊正式成立,這支部隊裝備的就是買來的雷諾FT-17型輕型坦克和英國的維克斯中型坦克。陸軍第14師團第1戰車大隊 和千葉陸軍步兵學校教導隊分別組建了坦克部隊,前者轄1個維克斯中型坦克中隊和一個修理中隊,後者轄5輛雷諾和3輛維克斯。

經過大約5年的技術研究,日本在1926年開始製造自己的坦克,其實就是山寨了!

在1927年仿造雷諾FT-17輕型坦克成功,該坦克經過改進,在1929年定型,這就是日本歷史上第一種坦克,也就是八九式中型坦克。

總體來說,日本花費了6年時間完成了從購買到仿造的過程。這個速度算是很快的,相當的了不起,可見當時日本相關的科研力量還是可以的。

12噸重的八九式中型坦克的性能,在當時來說還是很不錯的,它裝備一門37毫米坦克炮,這是當時主流的坦克炮,有著不錯的破壞力,輔助武器為2挺91式6.5毫米機槍,備彈2745發。它的機動性不錯。在測試時,該坦克在日本國內東北地區進行了1000公里的長距離行駛,沒有出現過任何機械問題。

八九式中型坦克最大的缺點就是裝甲比較薄,正面裝甲17毫米,側後裝甲15毫米,頂甲10毫米,這在當時也算是相當薄弱的,在二戰中後期簡直不堪一擊。

不過當時日軍認為足夠了,因為他們主要對手中國沒有什麼反坦克武器,而蘇聯當時的主要坦克裝甲厚度也不過是如此,大名鼎鼎的T-34還沒有誕生。

實戰中,八九式中型坦克比它山寨的原尊雷諾FT-17型坦克,還要更優秀一些。而雷諾FT-17型坦克是當時最先進的坦克,可以說日本坦克的起點是比較高的。

隨後日本又在抗戰爆發前的1935年和1937年,推出了九五式輕型坦克和九七式中型坦克。

九五式輕型坦克主要針對中國戰場設計,坦克攻擊力和八九式中型坦克差不多,也裝備一門37毫米坦克炮。

但裝甲極為薄弱,最厚的正面裝甲僅僅12毫米,其他部分裝甲最厚僅為6毫米,只能抵抗輕武器的射擊,甚至側面和背面裝甲抵抗不了大口徑機槍的近距離掃射。

優點是,九五式輕型坦克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它僅有7噸多,最大行駛速度高達40多公里,比八九式中型坦克高出一倍,而且它具有良好的爬坡,跨越能力,非常適合在地形複雜的中國大陸地區使用。在中國水網縱橫的江南和南方可怕的山區,八九式中型坦克行動困難,在南昌會戰中因為在泥濘的公路上強行軍,導致發動機不堪重負,出現大量的機械故障。

實際上,九五式輕型坦克是所謂的騎兵坦克,主要負責偵查,警戒,打擊戰場次要目標。不過在中國,由於國軍幾乎沒有反坦克武器,九五式輕型坦克在很多時候直接作為主戰坦克使用,就是擺明了欺負你。

16噸的九七式中型坦克則是日軍在二戰中,唯一能夠和列強的主戰坦克對抗的日本坦克。該坦克的裝甲厚度提高到25到33毫米左右,主炮口徑提高到57毫米(不過是短管設計,穿甲能力有限),機動性也不錯。

大體上來說,九七式中型坦克比德軍的2型坦克性能強一些,比3型坦克則差了一些,同美軍現役的M3格蘭特李中型坦克倒是相差不大,強於蘇軍的T-26輕型坦克。

所以說,在九七式中型坦克誕生的30年代,這種坦克還算是不錯的,可以和列強的主要坦克對抗。

不過到了40年代,這種日軍的‘快心之作’就明顯老舊。相比列強每隔1,2年就有新型坦克誕生,現有坦克也不斷的升級,日本則沒有這種積極性。由於對手是中國,日軍高層認為沒必要研發新式坦克,後來橫掃東南亞的少量英美殖民地軍隊,自然也不需要什麼日本新式坦克。所以日本國內的研發工作基本停頓。

在二戰中後期,九七式中型坦克根本無法正面和蘇軍T-34主戰坦克,美軍M4謝爾曼主戰坦克,德軍黑豹主戰坦克正面對抗,雙方性能上存在一代甚至二代的巨大差距。

這三種坦克,基本構成了日軍二戰坦克的主要力量!

除此以外,在中國戰場比較常見的是九四式輕裝甲車!

九四式輕裝甲車不是坦克,是裝甲車,在日軍中戲稱為豆戰車,也就是豆子般大小的戰車。這種裝甲車只有1挺機槍,沒有安裝火炮,裝甲厚度也只有不到10毫米,主要從事步兵火力支援,偵察,戰場聯絡和運送士兵的任務。自然這種裝甲車在列強面前根本不堪一擊,虎式坦克怕是一炮打在九四式輕裝甲車附近,也可以將它震碎。但這種豆戰車卻仍然可以在中國戰場肆虐,甚至公然撞擊國軍的碉堡,碾壓國軍的步兵!

為什麼?因為國軍沒有反坦克武器,別說是裝甲車,就算蒙著鐵皮的普通卡車安裝上機槍,你也很難對付!

著名的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和伊朗分別從中國購買了大量過時的坦克。僅僅伊拉克從中國採購了總數約2千輛的59和69式坦克(都是蘇聯T-54坦克的仿造品和改進型)。這些坦克在當時來說,自然早就過時,遠遠不是伊拉克裝備的T-72坦克的對手(59式比T-72整整差了2代),甚至連T-62坦克也不遠如。

為什麼兩伊都花費巨資購買這些坦克呢?用薩達姆的話來說:就算最差的坦克,在沒有反坦克武器的步兵面前也是無敵的。

道理就是這樣,如果敵人步兵沒有足夠的反坦克武器,往往1,2輛坦克就可以擊潰敵人一個排甚至一個連。在進攻中,有無坦克支援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有坦克支援,往往進攻步兵可以擊潰數倍甚至十倍的敵人。

要知道,現代坦克的武器是很強大的,就算是69式坦克的一門火炮和3挺機槍的火力,也超越伊朗步兵一個連的火力。

需要說明的是,這所謂的輕型坦克,中型坦克不過是日本人的劃分。實際上,即使最重的九七式中型坦克也只有16噸,在西方不過屬於輕型坦克!西方要超過20噸才算中型坦克,超過40噸到50噸才算重型坦克!

為什麼日軍不研究中型坦克?主要是日軍認為目前來說並不需要。對於中國大陸和東南亞複雜的地形,機動性不佳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用處不大,也難以通過船隻運輸到戰場!況且中型坦克的研發需要漫長的週期,還需要突破眾多技術難關,而且就算研發成功,以日本薄弱的重工業基礎,也難以大規模生產,還是等於0.

總體來說,日本的坦克並不先進,在世界上屬於二流,甚至三流水平,而且生產數量也不多,從1931年到1945年一共才生產了6500輛。在七七盧溝橋打響的時候,日軍年生產坦克能力不過300多輛!其中性能最好的九七式中型坦克,裝備部隊是從38年開始,第一次露面是諾門罕戰役的1939年了。而37和38兩年,九七式中型坦克一共才生產了312輛,這還不到T-34坦克生產高峰時期一個月的產量!

造成這個的原因,一來是日本重工業不發達,尤其汽車工業遠遠落後西方主要列強,頂多和意大利差不多。作為坦克工業母體的汽車工業,從1930年至1945年的16年間,日本汽車總產量是39萬8947 輛,最高年份在1940年,達5萬7330輛。同樣是1940年,蘇聯生產了14.54萬輛汽車,德國約30萬輛,英國也有50萬輛,而美國竟高達447.1萬輛,超過日本16年總產量的10倍。

二來日本重工業主要為聯合艦隊服務。對於日本來說,艦隊比陸軍還要重要。因為日本如果沒有陸軍,只是失去進攻海外的能力,但如果沒有艦隊,連日本本土也無法有效保護,所以聯合艦隊自然排在最前列。

為了建立這支世界前三的海軍力量,工業力量較弱的日本無法兼顧地面裝甲部隊。1939至1945年間,日本的鋼產總量為4800萬噸,蘇聯是它的1.9倍,英國是2.1倍,德國是3.9倍,美國甚至達到了10.6倍。而這區區的鋼產量的絕大部分,都要交給聯合艦隊製造軍艦,所以日本坦克工業連最基本的鋼材都缺乏,又如果擴大生產規模呢?

自然在美蘇德眼中,日本坦克裝甲部隊是二三流,但在連汽車都不能生產1輛的中國來說,日本就是這方面的巨無霸了。

-------------------上圖是九五式輕型坦克,下圖是九七式中型坦克!這兩種坦克在日軍研發的時候,還算是性能不錯,但在二戰中後期均屬於落後!國軍的37毫米反坦克炮,在任何距離貫穿九五式輕型坦克。甚至有日本戰車兵自嘲,九五式輕型坦克的裝甲是用厚紙板黏成的。九七式中型坦克才是日軍唯一勉強和列強坦克正面對抗的坦克,但它的防禦力,攻擊力,甚至機動性同二戰中後期的列強中型坦克相比,都有非常大的差距。在1944年末到1945年的菲律賓戰役期間,日軍裝甲兵甚至只能以在車前裝置炸藥衝撞對方的自殺性方式攻擊美軍坦克;1945年1月17日在菲律賓烏達內塔, 第7戰車聯隊第3中隊的和田小十郎小隊長用三輛九七式改中型坦克埋伏,全部損失後,擊毀三輛M4坦克,是該型坦克最成功的對坦克戰例,也幾乎是唯一的戰績了!

抗戰中的日軍坦克作戰史

日本人是務實的民族,他們很少生產一些用不上的東西,幾乎每件產品都要發揮自己的作用。

日軍坦克部隊幾乎在裝備初期,就參加了侵華作戰。整個十四年抗戰的每個戰役,都有日軍裝甲部隊的影子。

早在九一八期間,日軍的第1,第2戰車隊就抽調出一部分兵力,組成了戰車第一中隊(連級單位),協同第14師團攻擊了黑龍江的哈爾濱。

這也是日本坦克部隊第一次參加實戰!

九一八事變中,由於張學良無能賣國,違抗國民政府抵抗命令擅自後撤,整個東北沒有什麼激戰,陣地戰更少,所以日軍這隻小規模的坦克部隊沒有受到什麼戰火的考驗。

倒是嚴寒的環境,對日軍坦克的發動機是一個較大的挑戰。事實證明,仿造法國雷諾坦克的八九式中型坦克的87千瓦的串聯式6缸水冷汽油發動機,根本不適合東北的高寒環境。在這種高寒積雪且地域廣闊的環境下,水冷汽油發動機故障頻頻,經常掛掉。

由於日本陸軍主要的假想敵是蘇聯,所有後續的日軍坦克一律改為適應高寒環境的柴油發動機,並且取消了比較複雜的水冷結構。1935年7月,八九式中型坦克開始全面改為使用風冷柴油機。

1932年,日軍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第1戰車隊又派出獨立戰車第2中隊參加,但在上海的巷戰和水網中沒有什麼好的戰果。在巷戰中,國軍用輕重機槍近距離掃射日軍坦克,也造成日軍坦克相當程度的損壞。當時中央軍第五軍一部裝備德式機槍,並且配備了鋼芯子彈,具有一定的穿甲能力。

實戰中,有多輛日軍坦克被國軍擊傷,獨立戰車第2中隊有2輛八九式中型坦克被國軍徹底摧毀!

其中一輛坦克被國軍迫擊炮擊中側面!該坦克之前已經被國軍擊傷,正在後方維修,灌裝燃料。這一炮正好點燃了汽油,全車燒燬。

另一輛坦克則是被國軍近距離用手榴彈炸燬履帶以後,近距離用大口徑機槍掃射數百發,擊穿了坦克裝甲薄弱處,才被擊毀的。

總體來說,在因為上海河流眾多,坦克行動非常不便,在城市戰中坦克的視野又非常不好,只要沒有足夠的步兵掩護,就非常容易遭到國軍步兵襲擊。實戰中,甚至有國軍士兵爬上日軍坦克,用手槍對準觀察口內連續開槍,打得裡面日軍雞飛狗跳!

1933年,日軍又發動熱河會戰,此次又是張學良部將湯玉麟不戰而逃,日軍進攻非常順利。參戰的戰車第2中隊的九二式重裝甲車和八九式中型坦克表現出色,每天突進距離都高達40,50公里。

不過此戰卻勝之不武,因為東北軍根本沒有像樣的抵抗,坦克也僅僅是單純的行軍而已。

倒是隨後的長城會戰,日軍坦克部隊才遇到了狠角色。以11箇中央軍師為主體的25萬國軍,在長城一線和日軍激戰三個月。在這些爭奪戰中,同樣沒有反坦克武器的國軍,很難抵抗日軍坦克掩護步兵的突襲.局部作戰中,國軍傷亡都是日軍數倍。

但日軍坦克在長城一線複雜山地的行進,也有一定困難,而且國軍還設置了一些反步兵地雷和改造的反坦克地雷,造成日軍數輛坦克裝甲車的損毀。

不過總體來說,長城會戰中,日軍坦克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協同日軍步兵造成國軍相當慘重的傷亡。戰後日軍對坦克部隊非常滿意,認為他們極大的支援了步兵,提高了日軍的攻擊力。

這一仗中日軍坦克的囂張,也打醒了國民政府,甚至蔣介石本人。

由於這幾戰表現都不錯,在1933年,第1,第2戰車隊正式擴編為戰車第1,第2聯隊,這就是坦克旅的編制了。

到了抗戰爆發前的1937年,日軍已經裝備超過1000輛坦克,其中300輛集中編組為坦克聯隊(旅)和大隊(團),其餘的分成坦克小隊(排)配屬步兵部隊作戰,當時日軍每個現役師團都配屬坦克24輛。

七七盧溝橋打響以後,日軍的獨立坦克部隊也大多歸屬師團作戰,實際擔任騎兵和自行火炮的角色,出現在抗戰任何一個戰場。

總體來說,抗戰初期,日軍對於坦克的使用是落後的,和英法沒有什麼區別,並沒有單獨編組坦克部隊,作為拳頭使用。

二戰德軍的坦克制勝論,蘇軍的大縱深理論,都是將坦克集中起來,編組為機械化摩托化部隊,作為拳頭使用。

德國人和蘇聯人認為,坦克的攻擊力和防禦力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機動性。

匈奴大帝阿提拉,蒙古皇帝成吉思汗為什麼能夠縱橫歐洲,說到底還是兩支騎兵部隊的高機動性,而這是遠遠強於歐洲人的最大特點。而並不是說歐洲的騎兵步兵正面對抗中,就對付不了這兩支騎兵部隊。實際上,蒙古騎兵除了騎射以外,其他相對歐洲的戰士並不佔優。但歐洲沒有一個國家的部隊,可以像成吉思汗的大軍一樣,縱橫馳騁上百公里,切斷敵人的補給線,攻擊敵人的薄弱環節,導致敵人未戰就損失大部分戰鬥力。

德軍也是一樣,他們的作戰主力的1,2,3型坦克其實都對付不了蘇軍的T-34坦克,更對付不了KV1和KV2重型坦克!但德軍利用坦克部隊,可以做長達數百公里的兩翼合圍作戰,能夠在基輔會戰一舉圍殲蘇軍70多萬人,導致戰爭初期蘇軍毀滅性的慘敗。而這種戰術的根本在於,德軍的坦克部隊以高機動性切斷蘇軍後撤的路線,切斷他們的補給線,摧毀指揮中心。所以基輔會戰中,蘇軍其實真正的傷亡不過10萬,而被俘高達60多萬,而德軍傷亡也有10萬人。實際上,60多萬蘇軍是不戰而潰的,就因為坦克部隊的高機動性的威力。

而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軍法軍坦克都還是作為步兵支援武器使用的,也就是作為可以移動的機槍工事!這是一種落後的思維,也決定了二戰中法蘭西戰役英法聯軍的慘敗!法蘭西戰役中,德軍坦克並不比英法優秀,但他們集中使用,具有極強的突破能力。德國坦克部隊突破阿登山區後,就連續摧毀盟軍防禦的薄弱點,直逼巴黎。由於盟軍沒有集中使用坦克,所以它的坦克雖然優秀,機動性卻和步兵差不多。在德軍坦克部隊高速衝擊下,盟軍坦克根本來不及回防,無法追上高速突進的德軍坦克部隊,最終全線潰敗。

實戰中,英法高級指揮官多次制訂了決戰的地域,但自己的坦克部隊尚且沒有趕到,德軍坦克就高速突破了這個地區,導致決戰一次次的破產。最終法軍被迫投降,英軍丟棄幾乎所有重裝備,倉皇逃回本土。

而總體來說,日本裝甲部隊的戰略和英法沒有什麼不同。

直到在1939年的南昌會戰,日軍開始仿效波蘭戰役的德軍,將135輛坦克裝甲車和1個裝甲汽車團單獨編組,組成了戰車集團,一舉高速突破國軍的防線,佔領了南昌。由於日軍從來沒有用過這種戰法,導致國軍極不適應,加上反坦克武器不足,很難阻擋日軍戰車集團的推進。甚至國軍步兵部隊撤退回南昌的速度,還抵不上日軍戰車集團推進的速度。

此次作戰很成功,但隨後國軍逐步退到地形複雜的湖南,廣西,雲南,四川,山西等地區堅持抗戰,日軍獨立坦克部隊難以在這些地形大規模獨立使用,也就又恢復自行火炮和鐵甲偵查騎兵的角色。

蘇德戰爭爆發以後,德軍和蘇聯都大量使用裝甲部隊,編組了坦克旅,坦克師甚至坦克軍,日軍也無法坐視不理。

1942年,日軍陸續在中國編組了3個戰車師團,這個戰車師團大約相當於西方的坦克師,有1萬多人,200,300輛坦克!

直到1944年的豫湘桂會戰,日軍才再次在中國大規模使用獨立坦克部隊,僅僅進攻豫中的戰車第三師團就有高達200多輛坦克裝甲車。這個戰車第3師團,給國軍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不過,這畢竟是戰爭結束前1年的事情了,已經無關大局,日軍難以挽回敗局了,局部的勝利也沒有什麼意義。

從1944年10月開始,由於戰爭的需要,日軍又陸續成立了9個獨立戰車旅,其中除了7個旅用於本土的所謂決戰以外,其餘2個旅都在中國!

換句話說,日軍在中國作戰的坦克裝甲車,始終保持著數百輛甚至上千輛的規模,而我們有什麼反坦克武器呢?

---------------------上圖是進攻南京的日軍九四式裝甲車,這些坦克在攻擊南京中起到不少作用。十幾輛坦克在南京中華門下對準城牆上掃射,國軍戰士被壓制的無法抬頭。國軍軍官被迫用刺刀掛上一面小鏡子伸出城牆去觀察敵人,結果還不到10秒鐘鏡子就被日軍坦克機槍打掉。下圖這幅油畫則是在南昌會戰中的一輛九四式裝甲車。為了擊毀這輛極弱的豆戰車,東北軍組織了一個反坦克敢死隊,結果付出了殉國12人才將其摧毀。大家可以看到東北軍戰士前仆後繼,不畏死亡的壯舉。下下圖則是豆戰車的實物照片,可以看到它很小,僅能容納二個人!

德國製造 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

眾所周知,對付敵人坦克最好的武器自然還是坦克,但國軍幾乎沒有什麼坦克。

一開始僅僅有一個裝甲兵團,也就是坦克團,裝備亂七八糟各種買來的幾十輛坦克(全國包括軍閥部隊僅有96輛坦克)。

其中僅有1.5噸重的卡登-洛伊德超輕型坦克是教學工具,無戰鬥力,也不能作戰。從德國買來的1型輕型坦克,從意大利購買的CV33超輕型坦克,從英國購買的維克斯兩棲坦克都是隻有機槍,沒有炮,顯然也沒什麼戰鬥力。

唯一有戰鬥力的就是16輛維克斯坦克。

換句話說,國軍真正有戰鬥力的坦克只有16輛。而這種6噸重的維克斯坦克,就性能上來說,還不如日軍的八九式中型坦克。

這些可憐的家當在抗戰前一兩年,幾乎消耗殆盡,後面長達6年時間主要依靠蘇聯援助的80多輛T-26坦克和從意大利購買的90輛CV33超輕型坦克死撐。

只是由於國軍坦克數量極少,而日軍坦克數量也並不是多到蘇德美軍的地步。所以除了中國遠征軍第一次進入緬甸,發生過小規模的坦克戰,雙方坦克基本沒有正面對抗!

就步兵反坦克武器來說,所謂的反坦克利器巴祖卡,是1943年開始裝備駐印軍的,而中國滇西遠征軍也是在1944年才開始得到一部分裝備。所以巴祖卡幾乎沒有用來在中國對付日軍坦克,可以忽略不計!剩下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從英國搞來的博斯反坦克槍,也是英軍1943年才援助給駐印軍的。

實際上,國軍手中最有利的反坦克武器,就是炮。而反坦克炮又分為兩類,一是20毫米機關炮,二是反坦克平射炮。

20毫米機關炮老薩在別的文章已經說過了,這種小炮對付裝甲厚度普遍不到20毫米的日軍坦克還是可以的。

只是20毫米機關炮主要的任務是防空,反坦克僅是副業中的副業,而且本來數量很少,所以實際上起到的反坦克作用是很有限的。

實際上,國軍主要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平射炮,而這些平射炮全部是從國外購買來的。

一戰中德國被英法的坦克修理的很慘,戰後自然會極為重視反坦克武器的研究工作。當時反坦克武器來說,最好的自然是反坦克炮。一戰索姆河戰役中,德軍就曾經用野戰炮炮擊過英軍的坦克,效果還是不錯的。

所以戰後德國默默投入巨大精力,以研發新型的反坦克炮,並且很快有了成果。

到了二戰前,德軍每個步兵團都裝備一個反坦克連,他們配備的就是著名的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

這款著名的反坦克炮的作者,還是大名鼎鼎的萊茵金屬公司。一戰結束後沒多久,早在1924年,萊茵金屬公司就開始研究37毫米反坦克炮,並且在1928年研究成功,這就是PaK L/45反坦克炮。

這個火炮性能還是相當不錯,不過還是一戰時期的傳統火炮,不能配屬給摩托化或者機械化部隊,只能用馬來拖曳,使用的是木質車輪。

由於德軍未來側重機械化摩托化作戰,所以PaK L/45反坦克炮不能滿足德軍要求,於是萊茵金屬公司繼續進行改進,在1933年成功研發了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從1934年開始正式裝備德軍。

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和老式的37毫米火炮有不少區別,從外形上來說,最顯著的區別是該炮採用了橡膠輪胎,讓火炮可以由汽車,裝甲車,卡車,甚至三輪摩托車拖曳,可以有效跟隨裝甲部隊作戰。

二戰前後,德軍共計生產了2萬門以上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

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是傳統的德式火炮,是世界槍炮巨頭萊茵金屬公司的得意之作,就各方面來說都極為優秀,堪稱藝術品。在當年來看,絕對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反坦克炮,它有著眾多的優點!

第一, 優秀的隱蔽性。

德軍鋼鐵死神米歇爾·魏特曼上尉,一日之內擊毀盟軍大小坦克、裝甲車、軍車51輛,其中坦克23輛。創下了單人一日擊毀軍用車輛數目最多的紀錄,這項紀錄至今未被打破。這個鋼鐵死神並不怕敵人的坦克,害怕的卻就是反坦克炮!魏特曼認為:相比高大目標顯著的坦克來說,反坦克炮最可怕的一點就是很難被發現。反坦克炮往往外形低矮,而且會利用地形進行隱蔽。只有聽到砰的一聲開炮以後,我們才能發現反坦克炮的位置。而在幾百米距離,反坦克炮從開炮到擊中目標一般只有1點幾秒時間,坦克根本來不及作出任何反應。如果反坦克炮的精度很高,那麼坦克就是被擊中以後,才能發現這門炮,此時什麼都遲了!

就這一點來說,Pak 36/37 37毫米反坦克炮堪稱世界第一,它的外形設計的非常低矮,僅有1.1米。這個高度,在戰場上是極難發現的,它可以利用各種地形地物,甚至茅草隱蔽自己。

在戰場上,只要Pak 36/37 37毫米反坦克炮沒有開炮,想要發現它幾乎是不可能的。

抗戰中的戰例顯示,日軍坦克在被炮擊之前,從沒有發現過國軍的Pak 36/37 37毫米反坦克炮。

第二, 精度極高。

作為反坦克炮來說,它和相聚敵人數公里甚至十幾公里的榴彈炮不同,精度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對於輕型反坦克炮,一般使用的時候,敵人已經進入幾百米內,如果一炮沒有擊中敵人,自己就極為危險。

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是傳統的德國火炮,具有極好的精度。它的炮身長1.66米,炮膛內有16條膛線。它的觀瞄設備很先進,都是德國最優質的光學儀器,這在當時的世界也是最頂尖的。

該炮的使用的是37毫米炮彈,後座力不大,每次發射炮管後退距離為0.5米,利於快速炮擊。實戰中,該炮每分鐘可以發射13發炮彈,也就是平均4秒多一發,這個射速讓人瞠目結舌,相當了不起了!也就是說,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在極短時間對同一個目標連續炮擊多次,以保證擊毀。也可以連續打擊多個目標,一門炮對付數輛坦克!

Pak 36/37 37毫米反坦克炮採用的是德國最頂尖的精加工技術,炮的每個零件的精度都很高。以上這一切都讓Pak 36/37 37毫米反坦克炮具有極高的精度,甚至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

經過二戰期間的統計,一個訓練有素的反坦克炮團隊,打擊2.5米高2米寬的目標(普通坦克大小),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在500米內命中率是百分之百;1000米距離,在訓練中的命中率仍然是百分之百,實戰中約為百分之八十五,這個數值就算在今天也是相當驚人了。

在1500米距離,訓練命中率仍然高達百分之九十五,實戰中也超過百分之六十,這比今天很多擁有現代化觀瞄設備的坦克炮命中率還要高!

顯然,敵人坦克在1000米以內是很難逃過Pak 36/37 37毫米反坦克炮的獵殺。

第三, 不錯的威力

雖然對於二戰中後期的中型坦克,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顯然沒有足夠的殺傷力。在當年,對於各國的現役坦克(非重型坦克),它還是能夠有效對付的!

當時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使用穿甲彈時,初速為745米/秒,在500米內穿甲能力為36毫米,1000米內穿甲能力為22毫米,可以擊穿當時絕大部分坦克的正面裝甲,在1500米也有20毫米穿甲能力。一般來說,輕型反坦克炮都是在1000米內發揮作用,這個距離還是可以對付列強當時主要的坦克的。

蘇聯的T-26輕型坦克裝甲厚度只有15毫米,法國的雷諾FT-17為22毫米,美軍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為20毫米。顯然,這些坦克都無法有效抵禦該炮的正面打擊!就連最剛剛裝備法軍的雷諾R35坦克(正面裝甲40毫米),也不是對手。

只有更厲害的英國的瑪蒂爾達2中型坦克(主要部位的裝甲厚度達75到78毫米),法國的Char B1重型坦克(正面最大裝甲厚度為60毫米,側面裝甲厚度也達到了55毫米),才是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無法對付的。

而二戰中的日軍就更弱了。日軍所有坦克中,九五式輕型坦克裝甲厚度為6到12毫米,九八式輕型坦克為6到16毫米,八九式中型坦克為17毫米,最厲害的九七式中型坦克也不過25到33毫米,根本抵抗不了該炮的打擊。

第四, 不凡的機動性

在歐洲來說,機動性主要是指能夠跟隨機械化或者摩托化部隊作戰,在中國又不是這麼回事。對於中國戰場,無論國軍也好,日軍也好,基本都是普通的步兵,不存在什麼機械化部隊。中國的地形比歐洲還要複雜的多,有些地方根本就沒有路,所以能夠在中國跟隨一線部隊使用的火炮,一定要重量較輕,最好能夠拆卸,由馬匹揹負至少是拖曳。

除了易於運輸以外,火炮自身也要易於移動。作為近距離使用的反坦克炮,遭遇的威脅恐怕是所有火炮中最大的。所以比較有經驗的反坦克炮團隊,均是開幾炮就要立即轉移陣地。那麼這個炮的移動能力,也非常重要。

而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全重僅僅為450公斤,而各國的野炮山炮普通重量都在1噸以上。只有玩具一般的日軍九二步兵炮才是200多公斤,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僅僅比它重一倍而已。這個重量不但可以由4個炮手推著在平坦的戰場上到處移動,甚至可以越過壕溝或者推上陡坡。該炮還可以拆卸成幾個部分,由馬匹甚至人力揹負,不過自然是不鼓勵的。因為反坦克炮不是山炮,它的拆卸和組裝速度非常慢,而且主要部件的重量仍然很大,超過100公斤,需要幾個人一起才能扛走,不像山炮那樣將每個部件嚴格控制在80公斤以下。

所以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相當輕便,是比較適合中國戰場使用的。

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是二戰初期德軍的制式反坦克炮,直到1942年才完全被Pak 38 50毫米反坦克炮所取代。

這種火炮在波蘭戰役,法蘭西戰役中表現都不錯,但由於口徑只有37毫米,對付不了法軍的以防禦作為首先性能的Char B1重型坦克和英軍的瑪蒂爾達2中型坦克。

只是法蘭西戰役中,英法聯軍在德軍衝擊下全面潰敗,所以該炮的弱點被掩蓋了。

隨後的蘇德戰爭中,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無法對付防禦能力極強的T-34中型坦克,被德軍怒斥為敲門磚(形同擊中坦克僅能發出叮噹的聲音,就像敲門一樣),才逐步由50毫米口徑的Pak 38反坦克炮取代,最終又由Pak 40 75毫米反坦克炮所取代。

自然,這是因為二戰各國坦克的防禦能力不斷大幅度升級,反坦克炮的升級也是不可避免的,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被淘汰也是必然的,反之才是不正常。

好在,在整個抗戰期間,日軍坦克基本性能沒有什麼大的升級,所以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是完全可以勝任中國戰場的。

-----------------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非常優秀,在西班牙內戰,波蘭戰役,法蘭西戰役中的表現都算不錯。它的外形非常低矮,重量不大,炮擊精確,而且射速非常高。當時盟軍的主戰坦克,大部分都不是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的對手。下圖是在公路上被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伏擊盟軍輕型坦克,被打成了零件狀態!下下圖是中國僅存的幾門實物了,這是瀋陽遼瀋戰役紀念館裡面的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

抗戰中國軍的反坦克支柱--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

長城會戰日軍坦克亂竄的可怕場面,打醒了蔣介石等國軍高層。

在德國顧問的建議下,從1935年開始,國民政府以鉅額資金購買大批反坦克炮,這就是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

1935年,首批共有60門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和14萬發炮彈運到中國。

根據德國顧問的建議,每個國軍德械師的團中,都應該裝備一個反坦克炮連,每個連裝備6門火炮。

而當時計劃編組80個德械師,那麼需要的反坦克炮最少也超過1500門,如果加上每個師額外配屬的反坦克炮營,實際數量至少在2500門以上!顯然,這區區60門是不夠的。

1936年,中國代表團赴德國訪問,其中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購買軍火。當時德國國防軍也在大量擴軍備戰,自己也繼續這種新式的反坦克炮,於是從現役部隊中抽調了一部分先運到中國,希特勒還是比較講義氣的。

最終,又有124門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和12萬發炮彈在抗戰打響前,陸續運到中國。

不過其中100門是比較老式的型號,使用的是木質輪子,只能用馬拖曳,不能用汽車。不過這對於中國來說也沒什麼,反正國軍也沒有幾輛汽車。剩餘的24門橡膠輪胎的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則配屬了先進的奔馳牽引車,可以裝備機械化部隊。

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又立即追加購買100門和10萬發炮彈。可惜當時中德關係已經陷入僵局,希特勒因為盟友日本的強烈抗議,拒絕繼續軍售火炮,卻仍然暗中通過第三國賣給中國一批零件和炮彈。

由於購買不行,加上抗戰第一年該炮優秀的表現,國民政府開始試圖自行仿造這種火炮。

1938年5月,國民政府兵工署令第五十工廠試製37毫米戰防炮。該炮表面上是仿造瑞士蘇羅通50倍37毫米戰防炮,實際上就是仿造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只是通過瑞士中轉而已。

該炮的圖紙資料全部由德國方面提供,國民政府還派工務處長李式白率員赴德國考察,最後簽訂購買100門37毫米戰防炮的原材料、生產用機器設備及檢測儀器合同。

合同簽訂後,因為戰爭原因,相關材料運輸到國內非常困難,直到1940年才大體運輸完畢,同年才開始仿造工作。

經五十廠員工努力,1941年底成功仿造出第一門37毫米戰防炮,經過嚴格測試,該炮性能僅僅比原尊差一點,性能相當不錯。兵工署技術司於1942年正式將該炮命名為,30年式50倍37毫米戰車防禦炮。

該炮一共仿造了94門,也就是將從德國購買的零件全部用完以後,就只得停止了。為什麼呢,因為這種德國反坦克炮的結構複雜,需要高精尖的加工技術。以炮管為例,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炮管為雙層料式,由內外兩管熱套而成。熱套方法是:用瓦斯爐將套管加熱爐內設有測量溫度和測量套簡內徑膨脹尺寸的特殊工具。當套筒在爐中加熱到規定溫度時,將它放置於支架上,然後將炮管徐徐裝入套筒內,完全套好後用輪狀水管噴水急冷,使之配合緊密併產生預應力,以抵消發射時燃氣的脹力。

以中國的工業水平,根本無法仿造。

所以生產完這94門反坦克炮以後,國民政府就沒有繼續仿造了。

好在37毫米反坦克炮彈,我們還是可以生產的!

1942年第十工廠成功製造出蘇羅通37毫米戰防炮用榴彈和破甲彈,採用的瑞士蘇羅通兵工廠1933年的圖紙。這些炮彈造的很好,炮彈的彈體、藥筒及引信零部件的製造(包括其他小口徑炮彈),全部採用機加工。第十工廠所用設備絕大多數為1934年左右購自德國的精密自動車床及六角車床、專用衝床、銑床、無心磨床和卷簧機等,生產工藝較為先進,並編有較詳細的工藝卡片,自行設計和製造了各種專用夾模具及量具,具有一定技術水平。該廠從1942年至1949年,共生產37毫米各式炮彈約31萬發,可以通用德制和蘇制的37毫米反坦克炮。

不過,這也是1941年以後的事情了。

這樣一來,國軍在整個抗戰中,一共裝備了約200門德國原裝的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還有94門仿造的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總數是300門左右!這個數字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當時一個德國陸軍步兵師,配屬的師屬反坦克營以及團屬反坦克炮克連,就裝備75門反坦克炮。這區區300門反坦克炮也就相當於德軍4個師的裝備,而德軍一個師不過1萬多人,而國軍當時已經有300,400萬規模。

實際上,1939年9月,德軍就裝備了達1萬1200門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國軍這幾百門算得了什麼!

由於數量嚴重不足,國民政府甚至從意大利購買了M1935 47毫米反坦克炮充數!這種M1935 47毫米反坦克炮,是二戰中意大利陸軍使用的主要步兵火炮。它並非設計為反坦克炮,而是一種山炮。因為它更側重於加農炮,所以也可以作為反坦克炮火炮使用。這種火炮性能平平,口徑是47毫米,在500米距離卻也只能穿透43毫米鋼板。國軍也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所以還是購買了一批。

具體購買數量幾十門而已,主要組成多個反坦克炮連,作為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的補充。

自然,這也是不夠的。不要說一開始國軍只有200,300門反坦克炮,就算是有1000,2000門,也必須及時補充才可以保持戰鬥力,不然還是等於0.

反坦克炮和其他火炮不同,由於它在幾百米和敵人坦克對抗,生存能力是非常低下的。這麼近的距離,一旦開炮就很容易被敵人坦克和步兵發現,那麼隨後敵人一定會全力攻擊。反坦克炮雖然比較輕,畢竟有400公斤以上重量,難以迅速轉移陣地。而炮又不像坦克一樣有裝甲保護,很容易被敵人的各種武器,甚至輕武器襲擊,導致損毀。

實際上,二戰中的反坦克炮屬於高消耗品,每次戰役不管殲滅敵人坦克有多少,己方肯定會損失一大批反坦克炮。而蘇軍中的反坦克炮團隊,也屬於最容易傷亡的部隊。一個反坦克班如果能夠在戰爭中存活一年,已經算是了不起的奇蹟了!

所以列強無論工業生產窘迫到什麼地步,就重武器上來說,必須優先生產反坦克武器補充到部隊,自然其中絕大部分就是反坦克炮。

蘇軍高層在蘇德戰爭期間作出的結論為:在戰時,減少坦克的產量也許是可以容忍的,其結果只是降低了進攻的強度而已,但若降低反坦克武器的產量則會是災難性的,不管出現什麼情況必須生產足夠數量的反坦克武器,否則敵人坦克的突破可能對整個軍工生產計劃,整個國民經濟以至蘇聯本身產生致命的結果。

所以,這國軍這區區200,300門反坦克炮,不但數量嚴重不足,更無法經受戰爭的消耗,很快就會損失殆盡了!

甚至因為數量不足,國軍反坦克炮被迫改變了編組的方式!

本來國軍的計劃是按照德國師的編制,給每一個步兵團都配屬一個反坦克炮連。但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運到中國太遲,1935年才運到60門,隨後124門是在1937年前後陸續運到的。抗戰爆發的時候,大部分火炮才剛剛運到中國,連訓練的時間也沒有,顯然無法立即裝備部隊。

所以抗戰爆發時,僅有最精銳的德械師第4,87,88師,中央教導總隊等極少數部隊才裝備了這個反坦克炮連,其他部隊都沒有裝備。

而且本來計劃首批購買500門以上,以裝備最精銳的30個德械師,現在自然不可能了。

德國顧問團團長馮.法爾肯豪森將軍建議:目前反坦克炮數量太少,如果分散到各師,一個師才1,2門,火力太弱,恐怕起不到任何作用。因為日軍坦克一次使用至少數輛甚至數十輛,區區1,2門炮顯然對付不了的,而且恐怕一次戰鬥就全部損失掉了。那麼看起來,還是乾脆將其集中編組成反坦克炮團,然後歸屬各戰區使用比較實際。這樣至少可以保證一定的火炮數量,也能保持每次都消滅一部分日軍坦克。

所以,國民政府隨後編組了獨立炮兵團,抗戰初期為反坦克炮兵51團和52團,都裝備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

以炮兵52團為例,下轄3個營,每個營裝備18門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全團裝備48門炮。基本作戰單位為連,每個連是6門炮,每門炮有一個炮兵班,共8人,包括炮長,炮手,裝填手,2個彈藥手和2個駕駛員,以及一個預備炮手(防止炮手傷亡)。

-------------------上圖和下圖的意大利的M1935 47毫米反坦克炮!這種反坦克炮是意大利在二戰時期的主要火炮之一,不過性能也是很一般。國軍之所以連這種炮也買,完全是飢不擇食,沒有辦法了。這種火炮一共也只買了30門左右,實際上起不到什麼作用,略勝於無而已!下下圖則是國軍另一種反坦克炮,蘇羅通機關炮為首的20毫米防空機關炮。這些機關炮也是國軍反坦克的支柱之一,只是它主要用於防空用途,很少用來打坦克!


薩沙


抗戰中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層次不齊,因此有很多應對日軍坦克等裝甲目標的武器。

反坦克炮。反坦克炮可以說是抗戰中中國軍隊極為稀有的武器裝備,當時國民黨軍計劃按照德軍標準進行改編,因此進口了德制PAK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這種武器雖然只是小不點,但是應對日軍的薄皮坦克是完全夠用的,而且當時中國軍隊缺乏運輸載具,這種輕型火炮通過人力或者牲畜也能運輸。但是這種武器數量太少,很多精銳部隊都未能使用上。

坦克。抗戰中中國軍隊有一些坦克可用,比如蘇制T26、德制2號坦克、美製M3輕型坦克、M4中型坦克,這些坦克在應對日軍的坦克或者裝甲車輛時是很不錯的武器。但是這些武器也是太過稀少,而且其中美製坦克到達中國已經是戰爭後期。同時,實際上中日之間的坦克交鋒十分稀少,大多都是步兵和對方的坦克對抗。

反坦克步槍、火箭筒。抗戰中後期中國軍隊開始得到英美援助,比如英制博伊斯反坦克步槍、美製巴祖卡火箭筒等,都是很優秀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不過這些武器主要是中國駐印軍、中國遠征軍才能得到。

而絕大多數的中國軍隊,大多隻能使用集束手榴彈、炸藥包、地雷等這些手段來攻擊敵方坦克裝甲兵器,而這往往會帶來巨大的傷亡,因此面對敵軍坦克等裝甲目標中國軍隊是很吃虧的。


前沿陣地


全面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反裝甲武器有戰車防禦炮(簡稱戰防炮)和機關炮(也稱小鋼炮),但數量不多,基本上依靠外國進口,自己並不能大量生產,滿足作戰需要。因此,除了少數國民政府中央軍一個師裝備一個連外(4門),大部分編成獨立團,視戰況緊急程度臨時彈性配屬。下面具體介紹幾種反裝甲武器型號。

德國萊菌金屬Pak35/36型37毫米戰防炮。盧溝橋事變之前,南京國民政府從德國至少購入184門,其中少量為摩托化牽引,大多數為騾馬牽引,前者橡膠輪胎,後者木製車輪。全面抗戰初期參加了淞滬會戰、忻口會戰、臺兒莊戰役。當時防守臺兒莊的西北軍官兵從未見過戰防炮,起初很懷疑這麼小的炮能打坦克,見識過威力後無不歡呼雀躍。


意大利百祿M1935型47毫米戰防炮。這種炮可以分拆馱載,在意大利軍隊也被當作山炮以供山地師使用。國民政府軍隊裝備不多,李玉堂第3師有一個連,杜聿明陸軍裝甲兵團戰防炮營有一個連。臺兒莊戰役後期,第3師的這個連曾經單獨抽調參戰。


蘇聯M1930型37毫米戰防炮。該炮屬於仿製品,外觀、性能和德國的差不多,但品質、精度不在一個檔次。蘇聯援華抗日,大量售於國民政府,據參加驗收工作的兵工署專家回憶,有些還是"二手貨","磨損嚴重,無法保證射擊之精確"。不過有總比沒有好吧,英美列強又不肯賣。軍政部利用蘇聯戰防炮編成炮兵第53、第54、第55團,哪裡需要調配哪裡。

瑞士蘇羅通S5-106型20毫米機關包。其實也是德國製造,只不過為了規避凡爾賽和約之限制,在境外開設的子公司而己。別看這種小鋼炮不起眼,用處可大了,國民政府軍即打坦克,也打飛機,射擊分為單放、點放,以及全自動射擊。關鍵還小巧靈活,甚至可折分成八個部件,適合運動戰,想撤就撤,打一炮換一個地方也方便。

由此可見,戰時制約中國軍隊反裝甲能力的,不是日本鬼子的坦克有多厲害,主要問題是反坦克武器太少。同意的朋友請點贊,請多多轉發。


馮傑


說起抗日戰爭時我軍的反裝甲力量,不由的讓我想起了《我的團長我的團》裡孟凡了連隊打坦克那一幕,一邊日軍坦克在緩慢開動,一邊國軍士兵用大刀片子,槍托在坦克上砸。相比於國軍抱著手榴彈的人肉炸彈與日軍坦克同歸於盡,這種迎擊坦克的國軍顯的更寫實,也讓我久久難以平靜。



抗戰時期我軍沒有多少反裝甲力量,僅有的坦克力量是徐庭瑤創建的“陸軍裝甲兵團”,擁有“克虜伯”戰車16輛.意大利CV-33超輕型坦克20輛。而且這個裝甲力量在“淞滬戰役”中基本消耗殆盡,這點力量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反擊日軍裝甲的力量。



另外在抗戰之前,國民政府採購過一批德制的PAK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整個抗日戰爭期間總裝備不到200門,且屬於“易耗品”,一旦被日軍發現,作為首要打擊目標。



反坦克槍國軍幾乎沒有。連20mm機關炮也用來打坦克(其主要作用是用來防空,打坦克是副業中的副業)最後就是靠敢死隊員抱著集束手榴彈衝到日軍坦克下引爆。這些大概是抗日戰爭時期我國能用到的反裝甲力量。



相比於落後的武器裝備,戰術的僵化更為致命,憑藉中國軍民的一腔熱血,如果組織得當,日本的坦克並不難應付,可事與願違,幾乎沒有協同作戰思想,各自為戰。甚至很多士兵看到坦克都大驚失色。抗戰十四年完全是靠中國軍民的血肉換來的勝利。向先烈們致敬。


快速軍事一點通


抗日戰爭時期,我國積貧積弱,基本沒有有效的反裝甲武器,只有一些簡單武器,主要是戰防炮、集束手榴彈、地雷和人肉炸彈,也有少部分反坦克槍。




步兵能夠打擊裝甲武器的主要有反坦克槍、反坦克手榴彈、反坦克地雷,這些武器雖然從坦克出現在戰場時,便被研發出來,當時的中國軍隊曾引進過反坦克槍,但是後來淘汰了,在中國遠征軍中有使用英制反坦克槍,在其他抗日戰場上中國軍隊就用人綁上炸彈去炸日寇的坦克,就如影視劇中那樣慘烈。


當時戰場上大多數部隊都寄希望於“肉彈”,只有少數部隊擁有一小部分戰防炮,這些戰防炮主要是從德國進口的,到全面抗戰爆發時只裝備了36師、87師、88師、教導總隊等德系部隊,總共也只有幾十門。

哎、當時的中國慘啊!只能說感謝英烈們!


司馬長史


抗日戰爭期間我軍基本上沒有有效的反戰車手段,國民政府手裡好歹還有些戰防炮,八路軍這邊就只能上集束手榴彈了,最多加上地雷。其實對付日本人的薄皮坦克還是有土辦法可行的:

1、“莫洛托夫雞尾酒”。其實就是汽油混合物,利用高溫對敵人坦克造成殺傷。可即便如此八路軍也沒有能力製造,因為我們缺少汽油也沒有橡膠。



2、沒良心炮。看過《大決戰》的人都知道我軍的這款利器,利用爆炸產生的衝擊波殺傷對手。可惜這種武器對炸藥的使用量很大,抗日戰爭時期我軍炸藥產量有限,做手榴彈和地雷還不夠呢,實在經不起消耗。

想看更多靠譜回答,請關注本人,謝謝!


網文專精


抗日戰爭開始的時候 中國軍隊的反裝甲力量是比較弱的。

一、沒有步兵反裝甲裝備

當時火箭筒、無後坐力炮等比較高效的步兵反裝甲裝備還沒有出現,步兵能夠用來打擊裝甲車輛的武器主要是反坦克槍、反坦克手榴彈和反坦克地雷。而這三種裝備中國軍隊都沒有,所以只能採取步兵攜帶集束手榴彈的方式,往往犧牲很大而收效甚微。



反坦克槍可以對付裝甲車和日本的薄皮豆戰車,但是中國卻根本沒有進口這一比較廉價的武器



缺乏反坦克武器的中國軍人,只能寄希望於“肉彈”

二、反坦克炮很少

當時中國軍隊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從德國進口的PaK-35/36型戰防炮(戰車防禦炮的簡稱,中日都稱坦克為戰車),但因該炮接收較晚,到抗戰全面爆發時,真正成建制編入該炮的只有第36師、第87師、第88師、教導總隊、裝甲兵團和稅警總團。其中,每師、稅警總團有一個4門制(一說6門制)戰防炮連,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每個團有一個6門制戰防炮連,裝甲兵團有一個戰防炮營(轄3個6門制戰防炮連)。



也就是說,兩百萬中國軍隊,只有可憐的50-60門戰防炮,而且絕大多數部隊根本沒有,即使有戰防炮的部隊,一個師只有幾門,怎麼能擋住日軍坦克部隊的衝擊呢?



三、擁有反坦克能力的坦克很少

前文所述的裝甲兵團,是當時中國唯一的裝甲部隊,有三個戰車連,其中兩個連裝備的戰車都只有機槍,無法承擔反坦克的任務。只有一個連的英國維克斯六噸坦克有炮,可以擊毀日軍坦克。



維克斯六噸坦克,戰爭初期是唯一可以擊毀日本裝甲車的中國坦克

這個連有多少坦克呢,只有16輛,無疑是杯水車薪。 直到後來蘇聯提供援助,得到了八十餘輛T26坦克,才稍顯充實。不過中國軍隊在運用坦克方面的能力很弱,從未考慮將坦克分散到前線部隊作為機動反坦克力量使用。



蘇聯援助的T26坦克,但其在中國戰場發揮作用很有限,不如同期在西班牙戰場的表現。


海軍史研究會員


刀君作答

抗日戰爭時“我軍”反裝甲武器,刀君明確兩個問題。先是我軍指中國抗日軍隊,再來說反裝甲的裝甲是不是指日本的戰車式坦克?

刀君說中國戰場上沒有歐洲戰場上那樣的坦克大戰,是因為交戰雙方國力都不強。日軍所謂“坦克”的裝甲厚度不到20mm ,這樣的雙方基本不會配備什麼反裝甲武器,常規的機炮和戰車炮就可以解決戰場上的坦克。



日本89式坦克,裝甲厚20mm

日本坦克的不足有三大原因:

  1. 坦克製造思想問題:日本在一戰後由於看到自己學習的典範德軍被法國打敗,便迅速更換學習對象。全盤吸收了法國陸軍的作戰思想。認為坦克是車體輕,裝甲薄,速度快的“騎兵”戰車。這就是在中國戰場上出現的89式甲型(水冷汽油機)和乙型(風冷柴油機)坦克。還有一款叫94式豆戰車,重2.7噸,全車只有一挺7.7mm 的機槍。原諒刀君不認為那是坦克吧。
  2. 戰術運用不當問題:日軍在戰術上卻沒有像德國那樣把坦克集中組建衝擊旅(大隊)或團(中隊)的建制。1936-1937年約有1000輛89式坦克在中國戰場上,卻分屬不同步兵師團。依賴一戰時步坦協同的密集衝鋒戰術,初期由於國軍裝備差而被突破防線,到1938年徐州會戰時,國軍開始運用反戰車炮和20mm 的機炮有效制衡了這種戰術。
  3. 戰爭資源調配問題:日本的浸碳鋼全被海軍拿去建造軍艦,油料被空軍使用,坦克炮沒有鎢金屬做穿甲彈。所以陸軍的坦克普遍使用效率低,與其說是裝甲車不去說是鐵皮移動炮。太平洋戰場上美軍一度研究過用工業產品鹽酸做炮彈來腐蝕日本坦克。

國軍的意制CV-33超輕型坦克,裝甲厚15mm


反觀國軍初期確實沒有有效制衡日軍坦克的武器,唯一的坦克師也是從德,意購買的薄皮輕坦克。在臺兒莊戰役中消耗殆盡。但在39年後部隊配備了20mm 機炮就有了改觀。後期日軍的坦克數量越來越稀少,且得不到補充(太平洋戰場的資源耗竭)也就沒有必要擴大反裝甲武器的購買了。至於游擊隊和八路軍很少碰上日軍坦克,加上物資缺乏,也就沒有正式的反坦克武器了。

鍛刀煉心


抗戰時期我抗日軍民的反坦克力量是薄弱點,這主要是當時國力“積貧積弱”,國家處於生產力低下的農業國,不可能為軍隊提供高性能的各種裝備,主要武器仍然需要進口。


這兩張照片上坦克,就是當時在抗日戰場上“肆虐中華大地”
的日寇94式超輕型坦克(上)、95式輕型坦克(它們的性能資料上都有,就不囉嗦了),之所以選擇這兩張照片是讓我們很直觀的比較出這兩型坦克的大小,這兩張照片分別拍攝於“諾門坎戰役”和“硫磺島戰役”與蘇軍和美軍戰士的身材相比較,它們確實非常的渺小!但就是這樣渺小的坦克,也對當時的我抗日軍民構成了重大威脅!

那麼,我抗日軍民當時有可以消滅它們的武器嗎?回答是有!就是上面兩張圖片上 德制PAK37型“戰車防禦炮”(簡稱“戰防炮”)它是上個世紀20年代中國和德國關係“比較融洽”的時候,開展軍事合作期間,30年代中期從德國進口的,裝備在“德械師”……。PAK37型採用的是加農炮身管,炮管長42倍口徑、射程在4000米左右,穿甲深度在25㎜,這已經可以“罐開”94/95式坦克任何部位的裝甲!但,當時我抗日軍民擁有的PAK37數量太少!僅300門左右,全軍分配寥寥…PAK37戰防炮確實在抗戰中發揮了作用,八·一三淞滬抗戰的時候,杜聿明的部隊就用它擊毀過日寇十幾輛坦克和裝甲車,確實延緩了日寇的進攻!
我抗日軍民還擁有“隆美爾元帥之錘”,著名的 克虜伯88㎜高炮!也是全面抗戰爆發前從德國引進的,但是沒有“學習”隆美爾的戰術,並且抗戰爆發以後德國停止了炮彈供應,國內也不能生產,加之炮本身數量就稀少,所以它們沒有抗擊日寇坦克的記錄!
還有這種 瑞典博福斯公司生產的20㎜高射炮

,它們連同與它同口徑,性能幾乎一樣的瑞士厄利空20高炮和法國施耐德20高炮,在我國也有幾百門,除了抗擊日寇的“空中飛賊”以外,確實還消滅日寇的坦克,“武漢會戰”的時候就摧毀過多輛日寇的坦克。

總得來說,由於當時我抗日軍民手中武器裝備缺乏,專業的反坦克武器確實是“缺而少”!專業的反裝甲武器就是PAK37炮,非專業的是以20㎜口徑為主高射炮。

到了1942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美國參戰,這時候大量的美軍裝備進入我國,也使得我抗日軍民手中的裝備略有改善,圖片上是 我遠征軍戰士正在使用美製“巴祖卡”火箭筒,反擊佔領雲南騰衝的日寇!圖中出現了兩具“巴祖卡”火箭筒,土坯房邊上那位戰士拿著“湯普森”衝鋒槍擔任警戒,他邊上那些圓筒就是“巴祖卡”的炮彈。但是,“巴祖卡”火箭筒來到中國戰場多用於摧毀日寇的碉堡、火力點…似乎沒有進行過反裝甲任務,也沒有摧毀過日寇坦克的記錄。

以上,就是我抗戰時期軍民手裡的主要反裝甲武器。

14年的英勇抗戰,我抗日軍民用血肉築起了新的長城!雖然武器低劣,但是我們是為了國家而戰!我們絕不屈服!

向為保衛國家而英勇犧牲的我抗日軍民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