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國人的視角看鴉片戰爭,又是怎樣的感受?

都說鴉片戰爭是中國人的痛,但在英國人看來,無非就是一場再普通不過的小規模戰爭而已。英國人付出了極小的代價,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政治目的上,英國人都賺得體滿缽滿。在英國的歷史書中找不到任何“鴉片”這兩個字,因為他們將這場戰爭稱為“通商戰爭”或“第一次中英戰爭”。那麼,英國人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以英國人的視角,來看看“鴉片戰爭”。

以英國人的視角看鴉片戰爭,又是怎樣的感受?

19世紀初,英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他們建立了日不落帝國,轉而將目光對準了中國,因為中國這塊蛋糕實在太大了,讓人忍不住的垂涎三尺,英國人擔心要是再沒有動作,這塊蛋糕就要被其他人分走了。

這塊蛋糕之所以香氣撲鼻,是因為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和物產資源。當大清王朝逐漸衰落的時候,西方列強正在迅速的發展。18世紀,英國開展了工業革命,到了19世紀中期,機器代替了英國國內的手工業,使得英國各行業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工業產量的上升,就更使得英國必須要擴大商品的市場,爭奪更多的原產料。於是,英國政府開始努力尋找新資源和產品的生存空間。地大物博,工業落後的中國,正符合英國人的條件,於是自然就成為了殖民者擴張的最佳對象。

以英國人的視角看鴉片戰爭,又是怎樣的感受?

另外,英國人還一直對清政府十分不滿。因為中國出口的茶葉、陶瓷、絲綢等物,在歐洲十分受歡迎,所以英國也希望清政府能開放更多的貿易港口,以便雙方進行平等的貿易往來。早在乾隆皇帝時期,他就認為中國物產豐富,幅員遼闊,所有的東西都應有盡有,沒有必要與歐洲人做生意。所以,一直以來清政府都堅持只開放廣州一個貿易口岸,其他的一律拒絕。這樣一來,英國出口的羊毛、呢絨、皮草等工業製品,就很難進入中國市場,因此中英的貿易關係為英國帶來了非常大的貿易逆差。

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貿易局面,英國人為了達到經濟目的,開始無恥地向中國走私“鴉片”,以滿足他們追逐利潤的慾望。鴉片的流入,不僅敗壞了社會的風氣,摧殘著人民的身心,還給中國人在精神上、肉體上帶來了嚴重的損害。不僅如此,在財政上面,清政府每年的白銀外流達到600萬兩,國內發生嚴重的錢荒,財政枯竭,國庫空虛。

以英國人的視角看鴉片戰爭,又是怎樣的感受?

在對中國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之後,道光皇帝終於開始重視鴉片。1838年,道光皇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菸。林則徐到達廣州後,立即執行了各項政策,勒令外國煙販交出所有鴉片,並讓他們保證“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虎門銷煙”。

但在英國人看來,鴉片是私人財產,清政府如此大規模的驅趕英國人,銷燬私人財物,實在讓他們忍無可忍,進而促成了戰爭的爆發。

以英國人的視角看鴉片戰爭,又是怎樣的感受?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英國人並沒有覺得自己有做錯的地方,更沒認識到鴉片對中國人的危害,所以,他們反而覺得十分“委屈”。1840年1月,林則徐宣佈封閉廣州港與珠江口,永遠斷絕與英國的貿易往來。這個舉動,無疑更是讓受“委屈”的英國人更加惱怒。1月16日,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在國會演講時說:“我已密切注意到英國人在華的利益及國家的尊嚴,在中國發生的事件,已經引起了我國臣民的強烈不滿和抗議,中國單方面宣佈中斷與我國的貿易往來,我必須要維護我國臣民與王室的尊嚴。”

由此看來,起碼在英國國內,民眾的普遍認知,是覺得自己人“被人欺負”的感覺。在維多利亞女王的演講中,隻字不提鴉片,反而無限的放大“英人被驅趕”“中國關閉港口”等等理由。所以,英國的老百姓更是認定了英國人在中國受了氣,國家的面子都沒了。最後,在英國人的眼裡,這場戰場壓根就跟鴉片沒關係,我們只是為自己“討回公道”而已。

以英國人的視角看鴉片戰爭,又是怎樣的感受?

戰爭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英軍以極小的代價,換來了對我們而言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英國不僅獲得了2100萬兩白銀的賠償款,還逼迫中國割讓了香港,並要求同意英國商人自由地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不受任何限制。而在《南京條約》簽訂之後,西方其他列強蜂擁而至,強迫清政府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試圖瓜分中國。這就是鴉片戰爭帶來的後遺症。

歸根結底,英國人當年發動的那場戰爭,根本就不是為了走私鴉片。就像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所說的那樣:“女王陛下決不懷疑中國政府禁止鴉片的決心,並且對中國查處和沒收所有的鴉片持支持態度”。事實上,我們去查閱《南京條約》的細節,上面也根本沒有任何一處提到鴉片的事情。因為,在英國人眼中,這只是“通商戰爭”,絕不是“鴉片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